青藏高原重点介绍其他民族风情。
糌粑、酥油和青稞酿制的青稞酒是农牧民的主要食品。糌粑是用油炸青稞或豌豆制成的炒面。将糌粑与酥油茶或青稞酒混合,用手揉成小丸子后食用。酥油茶是将砖茶倒入1米长的木筒中,加入盐和酥油,用长轴上下敲打,使各种成分混合均匀而制成的。藏族同胞宁可三个月无肉,不可一日无酥油茶。青稞酒是以当地出产的青稞为原料酿造的低度酒。它深受男女老幼的欢迎。食物主要使用肉类和奶制品。很多人都喜欢吃风干的牛羊肉。
各地藏族仍保留着传统的生活习惯和习俗。 【传统服装藏袍】集镇和农村 藏族集镇a在农村,无论男女,上身都以藏袍为主。男子穿长裤,女子穿长裙。藏袍多用普普(牦牛织成的布)、羊毛或呢料制成。颜色多为黑色、棕色或深灰色。它们的前部很宽,腰部也很宽。衣领和袖口均镶有蕾丝。由于袍子较长,穿着时很难穿。抬起腰部并系上腰带。男式藏袍有两个肥袖。天冷时,两袖都穿在身上。天气炎热时,脱下一只袖子,系在腰间,成为藏族特有的“露一臂”服饰;女式藏袍分为有袖和无袖(背心式)两种。袍子外面通常饰有“邦典”——一种锦缎精美、图案鲜艳的围裙。女性的发型通常扎成两条辫子,或垂在脑后,或盘在头上。钍喜爱挂饰是藏族服饰的一大特色。男人和女人或多或少都佩戴金、银、象牙、玛瑙或绿松石制成的珠宝。 【游牧地区】青海草原、藏东北部安多地区和藏北高原南端是藏族游牧民族的主要分布地区。由于游牧地区气候寒冷,风沙大,自然条件比农业区更加恶劣,因此该地区的藏袍多采用整张羊皮制作。它们又厚又宽敞,可以容纳许多个人物品。藏袍晚上可以解开作为被褥,故有“汉人的被褥放在炕上,藏人的被褥放在身上”之说。妇女的发型常扎成几十条细长的辫子,辫子上饰有金、银、绿松石等。 【饮食】酥油 酥油是从牦牛或羊奶中提取的,坚果含量较高。理性价值。将牦牛奶或羊奶稍微加热,然后倒入“雪桶”中,搅拌至表面浮起一层油脂,将油脂舀起装入袋子中,冷却后即成酥油。酥油可用来泡酥油茶或添加到糯米糕中食用。酥油茶 酥油茶是藏族最常见的饮料。制作方法是将茶砖煮成浓茶汁,然后与酥油、佐料一起倒入酥油茶桶中,搅拌至水与奶相融,煮沸即可饮用。青藏高原气候干燥,缺乏蔬菜,藏族人多吃肉。因此,清热去火的酥油茶是他们日常不可缺少的饮品。糯米糕:青稞是大麦的一种。它耐寒、耐旱、生长期短。它是青藏高原最重要的粮食作物。青稞是阳光晒干、油炸、磨成粉,再与酥油揉成团,就成为“獍粑”,是藏族的主食。青稞酒青稞酒是用青稞酿造的,酒精度在10度左右。味道酸酸甜甜,类似于内地的米酒,更像是四川的糯米酒。青稞酒是藏族人民喜庆宴会上不可缺少的饮品。内地来西藏的游客,即使不会喝酒,也能喝上好几大碗。藏族的传统食品有“包子”、酸奶、牛羊肉等。 【居住】拉萨 拉萨等大城市最常见的住房形式是2-3层的石碉楼,上面几层住人,一层是仓库或圈养牲畜。墙壁刷成白色,阳台和窗前种满了花草。在此背景下高原晴朗的天空,呈现出迷人的油画般的绚丽色彩。农村建筑 农村建筑多为木结构、石结构的平房。屋顶由夯土制成,并堆放牦牛粪和木材等燃料。房屋的角落里还插着色彩缤纷的经幡,随风飘扬。游牧区:帐篷是藏族夏季游牧时期的住所。为了方便游牧民搬迁,帐篷设计简单,易于拆卸。它们由中心的木杆支撑,可以用周围的羊毛绳钉在地上。帐篷内的空间约10-15平方米,有一个用石头围成的炉灶,可以进行简单的做饭。帐篷是用氆氇缝制的,质地厚实坚韧,相当保暖。 【交通】青藏高原地形复杂,气候严寒。尽管道路逐年修建以方便汽车交通,在广阔的高原上仍然沿用着许多传统的方式。牦牛 牦牛藏语称“牦牛”。它是一种生活在地球上海拔最高地区的哺乳动物。它有小眼睛,腹部、肩膀、大腿和肋骨上长有及地的毛发。即使它睡在冰天雪地里,也不会感到寒冷。而其坚实的蹄质使其能够在高原雪地上攀爬。牦牛虽然走得很慢,但它能驮重、走很远的距离。特别适应高原攀登和冰雪环境。它是藏族的主要交通工具,享有“高原之舟”的美誉。牦牛粪晒干后可作燃料,肉可食用,皮可做鞋,羊毛可织成氆氇,制成藏袍、帐篷或毯子;牦牛奶可提炼酥油,制成酥油茶。牛皮船:高原地区河流水流湍急,木船船很容易被撞成碎片。因此,藏族人发明了“牛皮船”。牛皮船以坚韧的木材和柳条为骨架,外面覆盖几张牦牛皮。船体较小,载重能力有限,但牛皮坚韧,能抵挡浅滩和岩石。牛皮船不能逆流而上,所以船到了河的尽头后,船夫就会把船扛在肩上,走陆路逆流而上。樟木、勒布、米林等靠近印度和尼泊尔边境的地方,一直是中印之间的国际贸易走廊。然而,喜马拉雅山地势险峻,牦牛商队难以成群通行,所以这一地区的货物运输大多依靠当地脚力强健的藏民。这些终生从事背负货物的人,被称为“挑夫”或“背子”。 【传统娱乐】最藏族人重要的娱乐活动大概就是“访林卡”(郊野宴、野餐)。每逢阳光明媚的节日,藏族人都会带着老人和小孩去“林卡”(郊外)。林子里),席地而坐,喝着酥油茶、青稞酒,有兴致时就弹唱传统民歌、跳舞或表演藏戏。藏族歌舞 传统民歌是藏族民间文学的结晶。他们运用隐喻、联想、拟人等手法来描述藏族人民的生活、风俗、男女关系或历史故事。藏族人民有豪迈的气质,常常在歌声达到高潮时翩翩起舞。因此,有歌有舞,舞中有歌,就形成了藏族歌舞。 “舞郭协”是最常见的藏族群舞。男女老少手拉手围成一圈。他们以暂停开始并随着节奏,载歌载舞。过去有男女聚集一侧跳郭协的习俗,但现在已经混合在一起了。 《刁弦子》也是一种群舞。青年男女在胡琴的伴奏下一起跳舞。内容多描写男女爱情或乡村田野劳动。 《卓》、《热巴》是藏族歌舞,技术精湛,表演奔放有力。 “卓”流行于藏南地区。舞者腰间系大鼓,边敲边舞; “热巴”流行于藏东地区。在四川、滇地地区,一男一女一起跳舞。男子手执铜铃,女子一手鼓,一手执槌,绕圈跳舞。藏戏 藏戏,藏语称“阿吉拉姆”。它是一门集歌唱、舞蹈、对话、情节于一体的综合艺术。据说藏戏奥里兴起于十五世纪,成熟于十七世纪以后。传统藏戏表演没有特定的舞台和布景。他们通常开始在城市和乡村的广场上唱歌。演员们在广场上围成半圈,轮到他们出场时排队表演,其余时间继续表演。在队伍中担任伴唱。由于是露天演出,藏戏唱腔往往高亢、响亮,字音拖得很长,形成拖拖拉拉的声音。一唱一舞是藏戏的基本结构。戴面具是传统藏戏的一大特色。藏戏面具造型独特、栩栩如生。面具主要有两种类型:神、人等人物所戴的平面面具,以及牦牛、狗等动物所戴的三维面具。藏戏的表演一般分为分为“温巴顿”、“雄”、“扎西”三部分。 “温巴顿”是序幕,“雄”是表演的主要内容和正剧,“扎西”是正剧之后的短篇。筹款仪式。传统藏戏的题材多为宗教题材,多取材于佛教典故、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如《文成公主》、《卓瓦桑姆》、《诺桑王子》、《郎萨姑娘》、《苏吉玛》、《 《白马温巴》、《敦月敦珠》、《奇美贡登》并称为藏剧八部。藏历六月底至七月初的雪顿节(藏戏节)是一年中藏戏演出的高潮。藏民聚集在林卡,一边吃酸奶一边看藏戏。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