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与东南亚交往的基础是什么?
魏晋南北朝,又称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主要分为三国(曹魏、蜀汉、东吴)、西晋、东晋、南北朝。由于长期的封建割据和连绵不断的战乱,对这一时期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特殊的影响。其突出表现是玄学的兴起、佛教的传入、道教的兴起以及波斯与希腊文化的融合。
从三国到隋朝的360多年来,以及30多个大小王朝的兴衰过程中,上述诸多新的文化因素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使得这一时期儒家思想的发展等问题孔子的形象和历史地位也趋于复杂化。
魏晋南北朝社会经济的主要特点:
一是南北经济趋于平衡。江南地区发展较快,而中原地区发展则相对缓慢。黄河流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中心。秦汉时期,南北经济发展差距巨大。魏晋南北朝时期,大规模战争多发生在北方,且持续时间较长,对北方经济造成严重破坏。南方相对稳定,使得南方经济得以快速发展。这样,南北经济开始更加均衡,北方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经济格局开始发生变化。二、贵族庄园经济和修道院经济占有重要地位。士绅制度的发展和统治者对佛教的信仰,导致了地主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的恶性扩张,造成了土地和劳动力的大量流失。
三是商品经济总体水平较低。由于战争,许多城市遭到严重破坏。另外,南方刚刚开发,商品经济发展缓慢。四是各民族经济交流加强。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之间联系密切。各民族取长补短,促进了经济恢复和发展。同时也为隋唐时期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五是手工业也取得长足发展。南方盛产青瓷,器物造型美观;蜀锦远近闻名。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