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目前人口约为1,159,322人。傣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也有少数散居在​​附近县。傣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有德宏方言和西双版纳方言。傣族有拼音文字,不同地方使用的文字略有不同。可分为傣斯文(西双版纳傣文)、傣纳文(德宏傣文)、傣表文、锦屏傣文(又称傣端文)四种。四种傣文均源自古印度字母。傣族多信仰上座部佛教。
傣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少数民族。傣族的祖先是自古以来就生息繁盛于中国西南地区。公元1世纪,中国史籍中已有关于傣族祖先的记载,称其为“滇越”、“邯或珊”、“辽或九辽”;唐宋时期称为“金牙”、“黑牙”。 《花满》、《白衣》等;元明时期称为“白彝”、“白彝”、“伯彝”等。傣族支系有“傣纳”、“傣雅”、“傣彪”等新中国成立后,根据傣族人民的意愿,改名为傣族。
傣族的祖先是古代百越族之一。汉代称为滇越、山。魏晋以后,还有晋牙、白夷、白夷等许多其他名字,但他们自称是傣族,意思是爱好自由、和平的人。
公元前109年,汉武帝置益州郡,傣族辖区隶属益州县。公元69年,傣族地区属永昌县。明清时期,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改土司、归地方”政策,废除世袭土司,代之以临时官(即流官)。傣族地区逐渐受到朝廷的直接统治。民国时期,傣族地区设县,设局。
傣族拥有一千多年的傣族古老文献,其中包括古老的贝叶经。傣族有自己独特的历法。傣历与公历的纪元相差638年,即公历639年为傣历元年。傣历的年份是阳历年,月份是农历月。傣历分为三个季节,一月至四月为冷季,五月至八月为热季,九月至十二月为雨季。傣族人民十分喜爱诗歌,尤其是长篇叙事诗。叙事诗《招树屯与南马那那》、《阿丙与桑罗》等作品是中华民族的珍贵文化遗产。傣族舞蹈种类繁多。动作和内容主要模拟当地常见动物的活动,并在此基础上拟人化。孔雀舞不仅源于对孔雀优美动作的模仿,而且源于傣族美丽动人的传说。著名舞蹈家刀美兰以其孔雀舞蜚声海内外。
泼水节是傣族最具特色的节日。泼水节是傣历的新年。该节日在6月6日至7月6日期间举行,相当于公历的四月。在水的那一天泼水节,人们拜佛。女孩们用盛满鲜花的水洗净佛尘,然后互相泼水,互相祝福。起初,他们用手和碗泼水,后来用盆、水桶泼水。他们一边倒一边唱歌。他们倒得越多,就越激烈。鼓声、锣声、水花声、欢呼声此起彼伏。泼水节期间,还举行赛龙舟、赛龙舟、放花灯、各种歌舞晚会等传统娱乐活动。
傣族居住的竹楼是吊脚楼式建筑。竹楼近似方形,由数十根大竹支撑,悬空楼板;屋顶上覆盖着成排的茅草,竹墙有很大的缝隙,以便通风和透光。屋顶两侧的坡度很大,呈“A”字形。竹楼g分为两层。楼上住人,楼下饲养牲畜,杂物堆放。这里也是舂米、织布的地方。傣族男子多穿无领有袖衬衫和长裤,头上缠白布或蓝布。傣族妇女的服饰各地差异较大,但基本都有扎发、筒裙、短衫的共同特点。筒裙长至脚部,衣服紧而短,下摆仅及腰部,袖子长而窄。
稻米是傣族人民的主食,其最有特色的是竹筒饭。制作方法是将大米装入鲜竹筒中,加水,在火上烧烤。味道香浓可口。普洱茶是云南西双版纳的特产。唐代销往中国各地,清代销往东南亚、南亚。它现已进入日本、西欧等国家和地区市场,成为国内外知名茶叶。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特产十分丰富,仅水果就有110多种。这里动植物种类繁多,是著名的“植物王国”和“动物王国”。 1991年,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正式对外开放。人们可以参观大自然的宝库,领略浓郁的亚热带风情。
【傣族舞蹈】

孔雀舞——傣语称“加洛涌”、“翻落涌”、“嘉安落”。这是傣族民间最流行的舞蹈,流行于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和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富饶美丽的傣族乡被誉为“孔雀之乡”。以前,每当晨曦微弱或者夕阳斜斜的时候,常见的就是孔雀翩翩起舞。因此,孔雀在傣族人心中是吉祥、幸福、美丽、幸福的象征。善良的象征。每逢节日,傣族人民都会聚集在一起观看孔雀舞,以及民间艺人根据民间故事、神话传说、佛经表演的表现孔雀习性的舞蹈。例如,根据神话故事《魔鬼与孔雀》改编的孔雀舞至今仍在民间广泛流传。舞蹈表现了魔鬼想要夺取孔雀为妻的欲望。人面鸟身的孔雀舞动着美丽的羽毛。绚丽夺目的光芒让恶魔兄弟双目失明,孔雀获胜。 ?
有人说,傣族妇女的服饰是世界上最美的。它犹如孔雀开屏,色彩斑斓,美丽动人,令人叹为观止。了解情况的人都觉得这根本不夸张。达女性普遍身材苗条,面容清纯精致。它们外表雍容华贵,雍容华贵,故有金孔雀之称。
关于孔雀舞的起源,傣族民间流传着许多动人的传说。相传很久以前,傣族首领叫马谡带领四千人去寻找幸福。到达“赖少蒙”后,他们听到了水果落入水中的声音和鱼儿吃水的声音,还看到孔雀尾随其后,随着美妙的声音翩翩起舞。回来后,他们模仿这些声音和孔雀的动作。在鼓、钹的伴奏下跳孔雀舞。在一些古老的缅甸寺庙壁画和雕塑中,可以看到许多栩栩如生的人面鸟身孔雀形象,与头戴尖顶头盔、戴着面具、身着孔雀服饰的孔雀舞十分相似。 《非官方文献》中也有孔雀舞的记载。明代《南诏史》:“婚后长辈与晚辈共舞,为孔雀舞吹芦笙……”可见孔雀舞的历史源远流长。?
孔雀舞蹈一般由一人、两人或三人表演,每当舞者表演欢乐的舞蹈时,人群就会欢呼“我-我”、“水-水”,气氛十分热闹。孔雀舞有比较固定的表演。例行公事,多模仿孔雀飞出巢穴,灵敏地巡视,安详地行走,寻找水源,喝水,戏水,沐浴,摇动翅膀,晾干翅膀,展翅比美。万物皆可,自由快乐地飞翔。……等等。孔雀舞的动作极为丰富,最常见的手姿有“手掌姿”、“孔雀手姿”(拇指微内扣、食指微内扣)。向后弯曲,其他三个手指是r像扇子一样抬起)和“眼睛姿势”(食指和拇指稍微靠近)。步法有踮脚尖、“起伏步”(动力腿被脚后跟向臀部踢起然后全脚着地,主腿从舞蹈风格可以看出,它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类: 第一类是雄孔雀舞。这种舞蹈大多由民间表演。膝盖起伏且坚挺。舞蹈具有明显的“三弯”特征。第二个是雌孔雀舞。民间则多由男子表演。膝盖身体的起伏灵活缓慢,舞姿优美细腻,胸部和肩部旋转时常呈拱形,体现其含蓄迷人的形态。鼓声轻快而缓慢。第三个是小孔雀舞。它经常使用快速小颤抖,保持半蹲状态 傣族的鼓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单面鼓,傣语称“广拉楞”。另一种是单面鼓。第一种是双面鼓,傣语称“光双拉”。因单面鼓的形状如大象腿,故名“象脚鼓”。
1、象脚鼓:傣语称“甲光”或“番光”(鼓傣语称“光”,跳舞称“甲”)。 “甲光”是傣族地区最流行的男子舞蹈。每当水稻播种和收获季节,人们都会跳象脚鼓以示庆祝。象脚鼓不仅是民间舞蹈的道具,也是其他舞蹈伴奏的主要乐器。傣族娱乐时,有舞必有鼓,有鼓必有舞。只有使用了象脚鼓,在脚鼓的伴奏下,舞蹈才能跳得生动、酣畅。
?关于象脚鼓及其舞蹈的民间传说有很多。相传古时候,有一对夫妻工作结束后,在池边休息。突然,风吹过,成熟的芒果从树上吹到水中,发出“咚咚”的声音,给他们带来了欢乐。他们回到家后,按照大象的脚把树挖空,用牛皮覆盖,秋千上背着鼓跳舞,很快象脚舞就流传开来。他还说:很久以前,有两个驯服大象的年轻人按照大象的脚制作了大象脚。鼓。明代《百易传》中也有记载:“长皮鼓,大大小小,可手握。”
表演时,舞者手持左肩如足鼓,鼓面朝前d 滚筒尾部朝下。右手为主鼓,左手配合。一般用拳头、手掌、手指敲击鼓面,有时也用肘、膝、脚跟、脚趾等敲击鼓面。象脚鼓励脚强健有力。膝盖的起伏与击鼓动作紧密配合。用手击鼓时,膝盖弯曲。举起双手时,保持膝盖伸直。舞步十分丰富,有“前步半蹲”、“后步半蹲”、“前步全蹲”、“八步半蹲”,一腿为主力,另一腿为主力。腿用作休闲腿。鼓形有长、中、小三种。根据鼓的形状,有三种不同的跳法。 ?
第一类是鼓励有 l 的人大象腿。主要流行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瑞丽县、耿马蒙定、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部分地区及孟连地区。鼓身长约两米。由于鼓体较重,多用作舞蹈伴奏。跳舞时,步伐缓慢而稳定,膝盖起落有力。鼓声最为丰富,已形成一定的鼓语言,可以表达傣族人民的喜怒哀乐。 ?
第二种是鼓励中间象脚。主要流行于泸西县、盈江县、耿马县、景谷县、勐岛及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部分地区。鼓身长约1.5米,重量轻。其主要特点是跳舞时需要摆动鼓尾并向上抛起。因为鼓尾部有一簇孔雀翎,看起来摆动的时候非常漂亮。摆鼓就是使鼓尾左右摆动,摆鼓就是将鼓头压下,鼓尾向上摆动。钟祥脚鼓舞不仅在节日表演,每年还有专门的鼓比赛日。获胜的标准是鼓声的长度、音色的质量和鼓尾的摆动。 ?
第三种是小象脚的鼓励。仅流行于西双版纳地区。鼓长不足一米,动作丰富。它经常被用作孔雀舞的伴奏。动作幅度较大,有吸腿跳跃、弹腿、抬腿等步法。 ?
2、贾边光:“贾边光”就是大家围着鼓跳舞。是傣族群众最流行、最流行的集体舞蹈。不受地点和时间的限制,可以n 可供数十或数百人使用。他们围成一个圆圈,按顺时针方向跳舞。每逢节日,他们都会彻夜跳舞。舞蹈简洁而热情,特色突出。女性的膝盖振动更均匀,舞蹈也更流畅。一般以“徘步”、“起伏步”、“点步”、“弓步”等步法为主。双手的动作比较简单。一般来说,他们使用自然的手部动作,交替将手腕向下缠绕在胸前或从腋窝向上伸。嫂子们和圈里的老人一起跳舞。老人动作缓慢,膝盖有明显的起伏。他们常常向前或向后倾斜以表达他们的兴奋。他们的动作随意、自由,而圈外的年轻人,则要求动作均匀、整齐。伴随着灯光的鼓声非常丰富。 ?
3. 双面鼓励:在傣语,称“广榜”、“广亮”、“广双拉”、“广红”、“广蒙洋”等。流行于傣族自治州德宏盈江县、瑞丽县、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部分地区的傣族。耿马县、沧源县地区、猛东地区。这是傣族最古老的鼓励。这种鼓一大头一小,两面都蒙着皮。小双面鼓长约一尺半,可横挂于身上。跳舞时,用右手手掌击鼓,左手拿着竹片。动作起伏较大,常用蹲等舞蹈姿势。三弯造型更加突出。双面大鼓,鼓身呈筐状,直径六十七厘米。需要两个人用竹竿搬运。舞者双手挥动木槌,转身云手、吸腿、跪蹲等方式打鼓。有的鼓在地上打,声音铿锵有力。人们围成一圈,手捧鲜花或手帕,边唱边跳,与粤语灯光舞的表演形式相似。
鱼舞——傣语称“贾巴”。主要流传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瑞丽县,解放后逐渐流传到其他地区。据说,当傣族人发现鱼并学会捕鱼时,他们就开始模仿鱼跳舞。鱼舞的表演者只有一两个,舞者​​身上带着鱼形道具跳舞。鱼舞比其他傣族民间舞蹈更加柔和、细腻、灵动、活泼。主要表现为起伏轻柔的屈膝和半足拖行动作。小跳跃动作敏捷、活泼。说明鱼儿在平静的水中游动时,经常使用水流。洞足或半足弯曲膝盖拖着脚步行走。没有起伏,双手和上身只是左右摆动。 。表现鱼儿在水中嬉戏或激流搏斗时,常采用小跳、小跳、小转等跳跃动作,塑造生动逼真的形象。鱼舞多采用鱼形手势(一手手掌放在另一手手背上,大拇指伸出),或双手向外画圈,双臂向后摆动为典型动作。鱼舞的鼓点相对缓慢、轻快,鼓语的丰富程度不亚于孔雀舞。
大鹏鸟舞——傣语称“加伦”。它是傣族人民在重大节日时跳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舞蹈。主要流行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瑞丽县。相传,雨神很久以前就逃跑了。傣族地区没有下雨,大地被烧焦了。大鹏鸟不顾妻子手里拿着鸡蛋,与雨神展开了殊死搏斗。几天后,大鹏打败了雨神,下起了雨,但大鹏的妻子和孩子却已经饿死了。为了表达对大鹏的敬意,傣族人民创造了大鹏鸟舞,并流传至今。大鹏鸟舞刚劲粗犷,动作大而有力。舞蹈主要表现大鹏鸟与雨神的搏斗动作和大无畏的气质。动作变化快而有力,造型时间长。 “三转”舞姿凌厉,棱角分明。例如,表演动作通常是一个大跳跃,接着一个大舞蹈造型,表现大鹏鸟从天而降的威严。采用爪型手(手指展开成扇形)和掌型手,增强动作力度。只有一个或两名大鹏鸟舞表演者。过去舞蹈中使用大鹏形状的道具和面具,但现在大多被丢弃,使舞蹈动作得以充分发展。鼓声异常丰富,声音低沉有力。
白鹭舞——傣语称“加央”、“加洛央”。它是年轻人在节日期间表演的集体舞蹈。主要流行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区瑞丽州、泸西县。过去,舞者必须穿着雪白的衣服,肩上系着两条鲜红的丝带跳舞,但现在不再是这样了。傣族村寨附近的竹林或稻田里经常能看到雪白的白鹭。关于鹭舞的起源,民间有不同的传说。其中一篇说:古时候,有一个很穷的年轻人,每天都在努力工作。白鹭非常喜欢他,为他翩翩起舞。从此,少年与白鹭开始深情地跳舞。后来,人们把这种舞蹈改编成年轻人的双人舞。相传,曾经有一个叫“杨”的民族曾到过德宏地区,这种舞蹈代表了他们下田劳作的过程。白鹭舞一般以对歌为主,动作相反。队形通常为左右两横排。相遇后变成纵两排、四排、两个圆圈等。往往由一个人指挥各种动作和图形的变换。鹭舞的动作简洁、优雅。舞步的节奏处理与其他傣族民间舞蹈不同。弱拍时,膝盖快速弯曲,动力腿快速抬起。重击时,膝盖灵活伸直,动力腿同时轻落在脚掌上,生动地模仿了苍鹭的行走。行动。有特殊动作比如在胸前拍手、拱胸等。鼓声轻快而简单。
花环舞——傣语称“嘉动”,是青少年的集体舞蹈。主要流行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部分地区。现在只有在重大节日时才跳,已成为一种有组织的舞蹈表演。从很早开始,每逢泼水节等宗教节日,青年男女就会成群结队地到山林河边采摘最鲜艳、最美丽的花朵,然后敲着象脚鼓载歌载舞,传播鲜花。他们被送往缅甸寺庙建造花亭……这种古老的习俗至今仍在傣族村寨中流传。关于花环舞的起源有一个传说:从前,有一个穷小伙子,去参加花环舞时,感觉自己的衣服破烂不堪。八子为了跳舞,就摘了很多花,编成花环戴在身上。下山后,他顺着欢喜的大象脚走。鼓声翩翩起舞……一个女孩爱上了他,边跳舞边唱歌,花环舞就这样诞生了。花环由鲜艳的花朵制成,系在长约两米的竹格栅上。跳舞时,双手握住花环两端,一边移动舞步,一边注意花环的变化。并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图案。当花环舞达到极乐时,由一人指挥,舞者一起从慢板转到快板,有踮脚尖、“错步小跳”等动作。
范正 - 傣语中把剑舞和棍、拳、棍等舞蹈称为“范正”、“甲正”、“令正”。这是男性舞蹈。流传于广大傣族地区,与汉族武术相似。在美丽的傣族小镇船上,傣族男子都佩带一把精致的尖刀,象征着他们的勇敢和力量。同时,刀也是生产劳动的有用工具。刀舞傣语称“伽拉”或“番拉”。动作有力、刚健,常采用“大八字跺”、“甩腿”、“踢跳”、“蹲滑”等步法。这些动作在傣族民间舞蹈中很少见。剑舞有单剑、双剑、短剑、长剑(类似剑)等类型,也有本土、大陆、缅甸等不同流派,各种流派都有自己严格的表演程序和动作。可由一人至十几人表演,舞蹈可无伴奏,也可有象脚鼓伴奏。棍术、棍术、拳术、剑舞基本相似。
伽多——又称“凡多”,是道具舞的一种。这段舞蹈曾经是表演逢重大宗教节日时盛行,现仅流行于耿马县蒙定、孟连两县。 “朵”是神化的动物。据说有狮头、狗嘴、鹿角、长颈、细毛。这种舞蹈中文称为“马鹿舞”。加多仍然带着道具跳舞。道具长一尺,长八尺。它们由竹篦制成,制成45厘米的圆形。外面用布包着,上面粘上剪好的白纸,做成羽毛。一般都是两个人合作扮演马鹿这个角色。前面的舞者装饰鹿的头部和前身,用棍子支撑颈部,进行划线动作,后面的舞者控制尾巴,向两侧进行敏捷的小跳跃和翻腾。 、腾转等动作。舞步和鼓点与孔雀舞相似。
1.依拉河舞,又称“翻依河”。流行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县美国县。每逢傣族新年“泼水节”、“开门节”或喜庆日子,傣族人民都会欢快地跳这种舞蹈。因每句歌词后均以“依拉河”为衬而得名。依拉赫舞蹈的特点与带有灯光的卡纳舞相似。 ?
2、蝴蝶舞,傣语称“甲巧”。流行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蒙定县、耿马县和瑞丽县。据说,蝴蝶舞是为了在舞蹈比赛中展现独特的造型而创造的。表演时,舞者将蝴蝶形状的道具绑在身上,模仿蝴蝶飞舞的形态。他们的动作和鼓声与孔雀舞相似。

3、金平县流行斗笠舞。那里炎热多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都少不了斗笠。于是就有了斗笠舞。李浩的动作有“拎帽子”、“滚”舞蹈时,膝盖轻轻起落,略呈三曲线状,但不明显。 ?
4、拉跳舞,傣语称“嘎甸”,是一种表演性仪式舞蹈,主要流行于西双版纳,舞蹈轻柔细腻,有坐、站、跪、起落、抬高等舞步。正面和侧面,双腿向后弯曲。舞者双手握住点燃的蜡棒,进行手绘、向外转圈等动作。?
5、鸡舞傣语称“扎盖”是流行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泸西县的一种儿童舞蹈,舞蹈主要模仿鸡觅食、互相打斗等动作,时间越长、速度越快越好。没有音乐伴奏,孩子们通常会数数和跳舞。?
6. Tw精灵马舞,傣语称“马希双”,是十二人表演的歌舞。流行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盈江县、泸西县等地。表演者腰间系马形道具,一手拉缰绳,一手握扇。他主要以半脚颤抖的方式奔跑,变换各种阵型。它通常唱大约十二个月的劳动,有时也表演一定的故事情节。 ?
7. Kananyan 的意思是“小公主或女士的舞蹈”。过去只在宗教节日或土司结婚或继位时才跳。流行于沧源县猛洞地区。以歌唱为主,内容包括歌唱婚姻、爱情和十二个月的生产劳动。跳舞时,男子在前面出拳,女子手持扇子或手帕。动作与轻舞类似。 ?
此外,还有锦屏县流行表现劳动生活的“划船舞”、“采花舞”、“钓鱼舞”、“行走舞”等。流传于金平县的扇子舞,相传是斗鬼时表演的祭祀舞蹈。流传于耿马县蒙定地区的“大象舞”,傣语称“甲掌”。两人架起大象形状的道具,模仿大象行走、行礼等动作,一人举着红手帕,带领大象跳舞。西双版纳流行的“女子舞”轻盈、温柔。流行于瑞丽县的“嘎洛香”是一种模仿鸟舞的舞蹈,与孔雀舞相同。
编辑本段[民族概况]
傣族主要居住在云南省西双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耿马、孟连等地,其余散居于新平、元江等地和其他地方。多于十个县。人口102.5万余人(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
1953年1月24日成立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后又成立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1953年7月24日)、云南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1954年6月16日)、云南耿马傣族和佤族自治县(1954年6月16日)。相继成立佤族自治县(1955年10月16日)。日本)、云南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1980年11月22日)、云南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1980年11月25日)。
傣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早在公元一世纪,中国史书中就有关于傣族的记载。汉代称“滇越”、“山”;唐宋时期称为“金牙”、“黑牙”、“白牙”;元、明、清时期称“白衣”、“排衣”、“白衣”。 ”。1949年后,根据大人民的意愿因此,它被命名为“岱”。傣族有“傣柳”、“傣雅”、“傣纳”、“傣彪”等支系。
傣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该语言属汉藏语系壮傣语族。目前流行的两种傣文西双版纳和德宏都是由印度南部巴利文演变而来的拼音文字。傣族人民不仅能歌善舞,还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其中以傣历、傣医、长篇叙事诗最为著名。傣历年为阳历年,月份为农历月。一年分为三个季节:寒冷、炎热和雨季。每三年的九月是闰月。这种历法在泰国、缅甸等地至今仍普遍使用。傣医与蒙医、藏医、维吾尔医并称为中国四大民族医药体系。有很多长篇大论傣族地区流传着《招树屯与楠木那那》、《郎家西河》、《阿銮的故事》等傣族戏曲,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傣族大部分信仰上座部佛教。
西双版纳傣族地区橡胶产量大幅增长。 “普洱茶”驰名中外。地方和乡镇企业发展迅速,有矿山、机械、电力、化学、陶瓷、皮革、造纸等厂矿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