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的民俗风情有哪些?
苗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散布在世界各地,主要分布在中国的贵州、湖南、湖北、四川、云南、广西、琼等省区以及老挝等国家和地区、越南、泰国等东南亚国家。 。
1.苗族的饮食习俗有自己的特点。贵州东南部、湘西、海南岛和广西融水的苗族,以稻米为主食,兼食玉米、红薯、小米等杂粮;贵州西北部、四川南部、云南东北部的苗族以玉米、土豆、荞麦、燕麦等为主食。副食种类繁多,肉类以自家饲养的畜、禽、鱼为主,蔬菜以豆类、蔬菜、瓜类为主。此外,他们还采集野菜,从事渔猎以补充食物。酸辣口味是苗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过去,由于山区缺盐,很多苗族人常年吃清淡的食物,只能用酸辣的食物调味,久而久之就成了一种习惯。
2。生活习俗禁忌:在一些苗族地区,禁止随时清洗饮碗、米袋、饭碗。只有吃新米的时候才能洗干净,以示辞去旧米,迎接新米。随时洗漱都会洗掉家里的财富,粮食也不够吃。在山上饮用原水时,避免直接饮用。必须先在上面贴上草印,以示你会杀病鬼。避免触摸他人留在路边的衣服,以免传播麻风病。禁止小孩在家里玩小弓箭,以免射中祖宗。避免交叉孩子的头,否则孩子不会长高。子宫禁用和长辈坐在同一张凳子上。苗族的禁忌根据不同的支系而有所不同。
3。按照时间顺序,一年分为十二个月,每个月都有多个节日。移月(鼠或子月)初一至十五(正月初一至二寅日)为万年节,其中正月初一为天岁节,苗族不去出去(远方);第一个儿童节是天岁节。第一个丑日是狄岁节。初丑至二丑期间(2-14),人们纷纷走亲访友,互相道贺新年,男女对唱,耍龙灯、舞狮子、 ETC。;初二寅日(正月十五)为尾年(燃龙灯)。偏月(牛月或丑月)的第一个丑日是蛇日,又称龙头节。苗族祭祀土地神接龙、安龙(苗语然容)。
正月初一(虎月或寅月)是男女物质交流和社交的节日(中国称为三三街节)。
二月初一(兔月或卯月)是牛王节(中国称4月8日)、男女樱花会、佛诞。
三月初一辰和二寅(龙月或辰月)分别是小端午节和大端午节。小端午节后来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姓屈原),又称屈原节、歌手节。四月初一巳(蛇月或巳月)为降龙节(中国称六月六日、六月节)和新食节(大麦成熟)。
五月的第一个子日(马月或戊月)是小年节(苗语称七姐妹,即北斗七星)。
六月二阴(羊月或下旬)为鸭节,初二辰为秋节。
七月初一申日(猴月或申月)为酒节(收获糯米酿造甜酒、米酒)。
八月(鸡月或酉月)是祭祀节日(主要表演脊椎动物牛、吃猪、舞香、还傩愿望、活龙等祭祖、祭魂活动)。
九月狩猎节(狗月或戌月),择日祭祀眉山三神,开始狩猎。
十月(猪月或亥月)卯日、午日分别是猪汤节(杀年猪)、灶神节(祭灶神)、除夕(除夕)、中国人称其为苗族十月新年)。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