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介绍一下苗族的风土人情、人文地理、特产、特点?
苗族风情
来源: 时间:2006-3-22 点击数:491
苗族风情
建筑风格
由于长期分散居住,各异已形成的区域各具特色。房屋大多是木制的,屋顶是瓦片、杉树皮或茅草。贵州中西部地区,屋顶多采用薄石板。山区多为吊脚楼;在海南岛、云南昭通等地,人们住的是长长的茅草房或用树干交叉搭成的“叉屋”。在湘西地区,他们住在石头房子里。
饮食习俗:
饮食因地而异。黔东南、湖南西部、海南岛、广西融水等地,以稻米为主食,兼食玉米、红薯、小米等杂粮;贵州西北部、四川南部、云南东北部,主食为玉米、土豆、荞麦、燕麦等食物。在贵州东南部地区,人们喜欢吃与蔬菜一起密封在坛子里的糯米和腌制的发酵菜。广西大庙山人民爱吃腌制的酸菜、酸肉、酸鱼,并喜欢用酸辣的食物来调味。广西隆林爱吃“豆腐霉”和“辣椒骨头”。湘西龙山地区喜“油菜汤”。
服装:
黔西北、滇东北的男子多穿有图案的麻布衣服,肩上披有几何图案的毛毡;其他地方的男子一般穿双排扣或左排扣短裤。冬天穿长裤,系大腰带,头上戴绿色长围巾,穿打底裤。湘西、黔东北地区,妇女多穿大裙上衣和长裤,袖子、裤腿、衣领上有花卉装饰。在其他地方,妇女多穿有领短裤、各种长度的百褶裙和奇装异服。他还佩戴各种银首饰。
宗教信仰:
崇拜鬼神。
婚恋习俗:
对于实行一夫一妻制的小家庭,有些地区有父子以对方名字命名的习惯。过去,婚姻多由父母包办,婚前人们可以自由恋爱。她们通过“有方”、“坐姑娘侧”、“坐庄”、“会姑娘”、“踩月亮”等社会形式来选择配偶。过去,各地普遍流行“抢婚”的习俗。在贵州、湘西等地,重舅舅轻表兄弟的现象很普遍。有的地区还有“过户”、“妻姐联姻”、婚后“不离开婆家”等风俗。
历史文化:
其祖先一般被认为是古代三苗的一部分。另一种理论是他们就是源自殷周时期的“髳人”。秦汉时期,他们已定居在湘西、黔东地区,其中就有史书记载的“无锡人”、“武陵人”。后来逐渐向西迁移,形成了今天的分布局面。本族妇女擅长刺绣、蜡染等。爱好唱歌、跳舞。苗歌历史悠久。具有民族特色的芦笙舞流行于贵州、四川、云南等地。斗牛、斗鸟、扔花包、击鼓、赛马、游泳等活动也很受欢迎。节日很多,各地有所不同,有苗年、4月8日、端午节、花山节、吃新节、清明节、中秋节、6月6日等。
烤田鲤鱼
特色菜:融水山山高林密杉木产量居全国县级第二位。香草、香菇、糯米柚、木木、楠竹、竹席、药材等地方特产远销国内外。
油茶(如图):融水苗族、侗族、壮族等民族都有食用油茶的习惯。大朗、白云、过年吃一日三餐。如果亲朋好友来了,一定要用油茶招待。
烤鲤鱼(如图):每年秋收时节,苗族人民都会在山坡上吃一顿独特的烤鲤鱼大餐。这次聚餐,是为了洗去一年辛苦劳作的尘埃,表达对秋收的庆祝。结束了,我也期待明年粮食能有更大的收获。
苗族亮布
苗族亮布:苗族喜欢用蓝铜布缝制衣服和裤子。这种布是自织自染,颜色与一般梭织布印染的颜色不同。自染布的制作极其讲究:织好的白布先蒸一次,然后用靛蓝染色,需要五次染色、五次水洗、五次烘干,还要打蛋清。布料经过两次染色和抛光后,必须放在石板上,用木锤敲打平整。一件衣服的布料需要捶打一整天。这样布面就会光滑、结实、光亮。
苗绣:又称苗挑花,是苗族妇女的传统工艺瑰宝。苗族姑娘绣花时,先用剪刀把纸剪成图案贴在底布上,然后用各种颜色的丝线按照图案一针一针地绣出来。图案有上百种,多为花、草、虫、鱼、鸟等,形象生动,d 鲜艳的色彩。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