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土被殖民主义占领的暹罗是如何完成文明现代性的变革的?
暹罗是泰国的古称:1296年,中国元朝出使真腊(今柬埔寨)的使团成员周大观着有《真腊风俗》一书:真腊以西的两个邻国是书中描述的科泰王国和大城王国分别被称为暹罗和罗湖。元末明初,罗湖王国(大城王国)征服了暹罗王国(素可泰王国)。 1377年,明太祖朱元璋册封大城国王为“暹罗国王”。从此,“暹罗”成为中国和东亚汉字文化圈中越南、韩国、日本等国对泰国的称呼。在世界近代史上,东亚地区只有中国、日本和暹罗三个国家在西方列强的侵略下保持独立。为了避免被com的命运中国彻底沦为列强殖民地,进行洋务运动,日本进行明治维新。事实上,暹罗当时也进行了一场改革运动——这就是朱拉隆功的改革。
1868年10月1日,朱拉隆功即位,成为暹罗新国王。 1873年,年满20岁的朱拉隆功开始亲自执政。此时,暹罗的土地几乎全部集中在封建贵族手中,广大平民和奴隶只能依附于封建贵族。这些封建贵族千方百计将佃农和奴隶绑在土地上为自己劳作,并不断榨取佃农和奴隶的劳动收入,同时拒绝在暹罗发展新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因为作为既得利益者,他们对这个新事物不感兴趣。不确定性中也充满了排斥感。与此同时,暹罗也面临着g 严重的外国侵略:西边的缅甸被英国并入英属印度,南边的马来半岛建立了英国海峡殖民地,东边的越南被法国征服。暹罗只能在英法两国的夹缝中挣扎求存。
早在1864年,暹罗就主动与英国签署《鲍灵条约》:允许英国在曼谷自由贸易,暹罗对英国商品征收的关税税率不得超过3% %。两年后,暹罗与七个西方国家签署了类似条约。 1867年,暹罗将湄公河以东的柬埔寨领土割让给法属印度支那。 1893年,暹罗与英国、法国分别签订契约:掸邦割让给英属缅甸,老挝割让给法属印度支那。 1909年,吉打州、吉兰丹州等南部地区割让给英国殖民地马来亚。 C呼拉隆功苦苦对付英法——利用英法之间的矛盾相互牵制,从而无奈地将暹罗打造成英法势力范围之间的“缓冲区”。然而,这毕竟不是长久之计。只有改革自强,顺应历史潮流,才能在严酷的丛林法则中生存。朱拉隆功对此有着清醒的认识:早在担任王子时,他就系统地学习了泰语、英语、巴厘岛语和梵语。他还学习了射击、武术、骑马、骑象等科目。他热爱古代历史和文学。 1868年8月,他参加了法国科学考察队,在曼谷以南一百四十英里的Samrayut观测日全食。 1870年和1871年,他亲自上任前曾两次访问新加坡和爪哇; 1872年底,他访问了印度A。朱拉隆功作为暹罗历史上第一位出访的国王,对暹罗国情和世界形势非常了解。他从印度归来后,下令在宫内设立两所学校:一所教泰语,一所教英语,命名为“玫瑰园学校”。这改变了过去以寺庙和僧人为师的传统教育方式。 ,揭开了泰国教育史上的新篇章。事实上,这拉开了朱拉隆功改革的序幕。朱迪·福斯特、周润发主演的《安娜与国王》就是根据这一史实拍摄的。
朱拉隆功上任前,大多是通过改变宫中生活习惯的方式向身边人灌输改革理念,并没有真正介入国家政治、经济、军事等制度层面。在此期间暹罗宫廷成员改穿西式礼服,配发实行跪礼,废除宫中体罚,改为西式发型。 1873年朱拉隆功掌权后,终于可以自由地对国家进行全面改革,而他选择的改革突破口就是整顿国家财税制度:1824年至1851年拉玛三世国王统治期间,暹罗包税制盛行——政府将税收征管权转包给有官方背景的商人,导致大量资金落入包税农的私人腰包;而国家的资金则存放在皇家金库中,皇家金库和国库没有什么区别;暹罗人还没有意识到需要将国家金融体系与国王的私人资金分开管理。 1873年,朱拉隆功上台后,立即成立税务部,颁布保护性税收法规,统一税率并废除了包税制。至此,暹罗中央政府从税农手中收回了税收征管权,从而有效遏制了各种非法偷税漏税行为。自1892年起,暹罗正式分别管理国王的私人金库和国库。同时,暹罗依法规定和建立私人土地所有权,征收货币土地税,并不断降低土地税率。
1874年,朱拉隆功上台后开始释放另一项重大改革举措——废除奴隶制:在此之前,奴隶制在暹罗已经存在了6个世纪。法律规定最多可以细分为七类,但实际上一般可以分为两类:可赎回奴隶和不可赎回奴隶:由于债务问题失去土地的农民将自己卖为奴隶,一些人同意他们的主人的服务年限,有的则意味着永远的奴役。奴隶作为主人的私有财产,主人无权杀害他们,但可以随意倒卖或转让给他人。如果母亲是未赎回的奴隶,那么她的孩子也是奴隶。朱拉隆功在位第二年就在法令中明确规定,所有1868年以后出生的奴隶的儿子都将成为自由公民。家庭出生的奴隶在21岁后即可获得自由,债务奴隶制将被废除。到朱拉隆功去世前两年,暹罗基本完成了废奴运动。一方面,朱拉隆功的废奴运动解放了暹罗的奴隶,使他们摆脱了被奴役的悲惨命运;另一方面,削弱和打击地方封建贵族的势力,加强中央集权,为国家发展近代资本。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农业、工商业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资源。
同样是在 1874 年,朱拉隆功n 颁布法令设立元老院,协助国王处理政务并讨论即将颁布的法律。不久之后,作为国王私人咨询机构的枢密院成立。 1892年,暹罗模仿西方发达国家的内阁制度,改造中央政府,提高行政效率,但并没有改变暹罗国王作为拥有垄断权力的专制君主的地位。泰国的君主立宪制并不是在朱拉隆功时期开始的。 。在中央政府转型的同时,暹罗的地方治理结构也发生了重大调整——在此之前,暹罗的地方治理模式与我国秦始皇统一前实行的分封制度有些相似:国王根据权力授予贵族爵位和封地。他们的优点。这些封建贵族和国王派往各地的大臣一起治理地方。朱拉隆格孔废除了鲁田制度,转而以俸禄奖励有功人员。从此,暹罗的地方官员完全由中央政府任命。军队作为政权的基石,也完全掌握在以朱拉隆功为核心的暹罗王室手中,就像当地一样:国王也牢牢控制着军队,作为暹罗的总司令军队。根据1910年的规定:只有王室成员才能获得中将以上军衔——当时暹罗的13名少将中,有6人是王室成员,一半以上的师长来自泰国。王室。
随着这一时期暹罗行政体制和社会经济形态的一系列变化,以及暹罗面临的国际形势的变化,以寺庙和僧人为师的传统教育模式已经不再适用。更能满足需求的社会发展。早在朱拉隆功上任之前就注意到了这一点,并带头在皇宫进行示范改革实验。然而,与财税制度、土地制度、行政制度的改革相比:朱拉隆功的教育改革虽然起步早,但发展进程却相对滞后——皇宫内的“玫瑰园学校”尚未广泛普及。 。 1881年,朱拉隆功创建了暹罗第一所西式大学——皇宫卫兵学校,并于同年开设了图书馆。虽然这所学校后来演变成朱拉隆功大学,但一开始仍然以培训为主。皇家禁卫学校对于暹罗整体的教育改革并没有产生太大的实质性影响。 1887年,暹罗效仿欧美模式成立专门的教育部,管理国民教育,规范教育制度。在年代同年,朱拉隆功在萨拉隆宫创办陆军军官学校,培养现代军事指挥人才,后来又创办陆军士官学校和海军学校。此后,新型的法律、警察、师范学校等相继成立。朱拉隆功还发布命令,选拔国际学生并送他们出国留学。朱拉隆功晚年,教育不再是贵族子弟的特权,平民教育开始在暹罗各地形成热潮。
朱拉隆功按照西方制度对军队进行了改革,制定了军事条例,结束了以前暹罗暂时招募士兵的做法,开始向士兵发放固定俸禄。 1887年以后,由于法国的武装入侵,暹罗重组并扩充了军队,并装备了新的武器。暹罗在戴恩·里舍尔的帮助下创办了第一批新的军事院校,在此期间暹罗海军正式成立,开始建造自己的军舰。 1893年,暹罗设立国防部。 1904年颁布的征兵条例禁止使用囚犯后裔补充军队并在地方首领指挥下作战的传统做法。到1910年,泰军共有9个师,兵力5.4万人,相当于法属印度支那的军队。甚至一度在与法国的战争中以微弱优势击败对手。
1890年代,朱拉隆功开始兴建现代化的交通和邮政服务,成功地将偏远地区与首都曼谷连接起来,极大地有利于边远地区的发展和国防建设,使整个国家连接成一个相对紧密的经济整体,促进了各国商品和货币关系的发展。由于这一时期的铁路建设连接了暹罗的主要稻米产区a、从湄南河三角洲到中部和北部的新兴稻米种植区,稻米出口成为暹罗最大的收入来源。虽然林业和采矿业被外资垄断,但所得税仍然要向暹罗政府缴纳,暹罗民族资本也开始蓬勃发展。以国王为首的暹罗王室和华侨富商投入大量资金兴建碾米厂、罐头厂、水泥厂和纺织厂。暹罗的国家财政收入越来越高,国库也越来越丰富。暹罗利用其充裕的财政收入进行土木建设:开挖运河、修筑铁路和水闸、架设电线和电报线、建设警察部队、建立医院、博物馆和图书馆、开设新学校等。到1909年,暹罗的人均GDP甚至达到清政府的17.3倍。暹罗人口增加了从朱拉隆功登基时的超过500万增加到900万。医疗条件的改善使暹罗的平均预期寿命增加了5年以上。尽管每年大量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国家财政却连年盈利,达到“无外债、无内债”的地步。
虽然朱拉隆功的改革为暹罗的近代转型奠定了基础,捍卫了国家的独立,但明治维新后暹罗并没有成为像日本一样的帝国主义国家:1893年的法国寻找借口挑起两国之间的争端两侧,他随后驾驶炮艇进入曼谷河段,迫使泰国签订《曼谷条约》:将隶属暹罗的老挝割让给法属印度支那,并支付300万金法郎赔款。朱拉隆功因此病重,甚至一度拒绝治疗。 1904年,暹罗被迫签署条约,彻底放弃湄公河以东的土地。朱拉隆功晚年还以割让领土为代价,取消了英法在泰国的治外法权。对于暹罗来说:维护国家独立是以失去大片领土为代价的。那么,为什么暹罗改革后也没有完全摆脱被打的命运呢?这主要是因为暹罗的地缘政治形势远比日本差——列强中,欧洲国家都在从西向东向亚洲扩张。随着地理距离越来越远,后勤供应变得难以为继。事实上,列强向印度扩张,南洋已经是极限了。至于中国这样遥远的东方国家,列强无法征服,只能把中国当作自己的国家,输出自己的资本,进行经济侵略。如果前面是ex东移日本这个资源匮乏的小岛国,欧洲列强会感到得不偿失。相比之下,来自太平洋的美国则不同。美国要想分一杯羹中国巨大市场,就需要在通往中国的航线上建立一个中转补给站。日本正好适合扮演这个角色。然而,此时的美国还处于幼年时期,国力并不强大,无法与英、法、俄、德等大国抗衡。因此,美国在北美大陆完成西进并扩展到太平洋后,几乎没有参与列强的瓜分。在殖民战争中,关岛、波多黎各等少数殖民地只是星状分布的殖民据点。美国几乎没有像其他强国那样拥有大型殖民地。它进行经济运行更重要的是要求被入侵的国家开设账户。渗透,所以其实美国并不太关心日本的内政,只要日本同意敞开大门,充当通往中国的中转站即可。相比之下,暹罗地处英法两大强国之间。改革后虽然国力有所增强,但仍不及英法等国。要想避免被英法瓜分的命运,就只能尽力在夹缝中求生存。 。在这种状态下幸存下来的暹罗,拥有比其他东南亚国家更成熟的外交心态——将自己定位为英法之间的“缓冲国”,试图自保:1850年代、1960年代,暹罗试图与法国结盟对抗英国的侵犯;当法国势力在暹罗扩张到一定程度时,暹罗利用英法之间的微妙矛盾,雇佣了英国人。顾问并授予英国商人一些矿产开采权,以换取英国对泰国的控制。保护主权。暹罗的佛教信仰本身就强调与世隔绝,所以在面对英法的入侵时,暹罗的心态非常轻松:既然无论如何都打不倒,那就干脆放弃外围地区,专心发展核心。草坪经济学。
朱拉隆功改革的目的是增强泰国国力、缓解民族危机,但并没有试图解放人民的思想。然而,泰国在引进西方制度的同时,仍然不可避免地受到新思想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人受到新思想的影响,开始反思泰国的君主专制制度。 20世纪30年代起源于美国纽约华尔街的大萧条迅速蔓延到世界各地。朱拉隆功改革后,泰国开始日益融入国际社会。国际市场,因此不可避免地受到全球经济萧条的影响。当时,泰国国王拉玛七世为了缓解财政压力,削减了军人军饷。这自然引起了军方的不满。尤其是接受了新思想影响的新军,趁机要求实行君主立宪制。 1932年6月24日凌晨,人民党领导的泰国军队占领了王宫,逮捕了首都各部部长、陆军、海军、空军和警察官员,解除了皇家卫队的武装。 ,并控制了曼谷铁路局、中央车站、广播电视台。电话电报局等重要据点被接管,军火库被接管,军政府立即宣布成立。军政府上台后,宣布泰国实行君主立宪制。来自公司泰国的体制规定方面:作为君主立宪制国家,泰国和英国一样,都有国王作为名义上的国家元首和泰国的国家象征,但更多的是仪式性的。国家的实际日常行政事务由议会选举产生。内阁负责。创建泰国君主立宪制的军政府鉴于泰国人民不支持军方干预政治的事实,选择将权力交还给民选文官政府。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军方已将权力完全交给他人。事实上,军方至今仍是影响泰国政局的关键力量。民选总理一旦触及军方利益,就可能引发政变。为了使泰国军方将权力归还给民主派的局势正常化反恐政府名义上仍能掌握权力,它已引入国王作为其效忠对象。虽然泰国宪法规定,民选政府享有治理国家的权利。然而,军队的控制权并不在民选政府手中,而是在国王手中。由此,泰国形成了极其复杂的政治体系:民选政府负责国家政治治理,国王不干涉日常行政。不过,由于军队是在国王的掌控之下,当国家发生紧急情况时,国王可以利用军队来快速干预政局。当然,由于国王需要军方的支持来干预政局,所以泰国国王是否拥有实权,实际上取决于他与军方的关系。之后相当一段时间1932年,所谓军队受国王控制只是纸面上的说法。真实的情况更像是国王成为了控制政治局势的军队的傀儡。
1938年,泰国陆军上校Luang Phibun Songkram就任总理兼陆军总司令,成为泰国事实上的统治者。此时,日本正在大举侵略中国。与此同时,日本也表现出了越来越明显的征服东南亚的企图。皮温其实也意识到了这一点。 1940年,日本趁法国在欧洲战场败于纳粹德国之机,出兵占领法属印度支那,包括今天的越南、老挝、柬埔寨。由此,日占区直接与泰国接壤。珍珠港事件后,日本向美、英宣战,并向东南亚和南太平洋派遣大规模军队。据说,T海兰是这个过程中最有可能与日本发生冲突的东南亚国家,因为此时的泰国是东南亚唯一的独立国家。当时,缅甸、印度尼西亚等地的一些人确实希望借助日本的力量来摆脱原欧洲殖民者的束缚。然而,作为独立国家,泰日合作能得到什么?但事实是,泰国确实与日本合作。当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时,泰国意识到自己根本无力抵抗,因此没有进行任何抵抗。而是与日本签订了《日泰攻防同盟条约》,从而加入了以德日为首的轴心国集团,向美英宣战。虽然泰国是当时东南亚唯一的独立国家,但在列强瓜分东南亚的过程中,泰国被迫将部分领土割让给法属印度支那和英属缅甸。由于与日本结盟,日本占领了法属印度。中国和英属缅甸后来将原属于泰国的领土归还给泰国。后来泰国直接参与了日本在缅甸的军事行动,并与中国远征军并肩作战。但泰国政府其实从一开始就明确了一个基本概念:谁在这场战争中占据上风,谁就是自己的盟友。在与日本签署《日泰攻防同盟条约》的同时,泰国驻美国大使谢尼巴莫拒绝承认泰国政府签署的《日泰攻防同盟条约》和日本,拒绝按照泰国政府的指示向美国政府宣战,还在美国的泰国学生和泰国大使馆官员聚集在一起,建立了泰国爱国组织“自由泰国运动”。与戴高乐的自由法国运动不同的是,自由法国运动是由追求独立和自由的法国人民组织起来的,反对纳粹德国支持的维希政权。然而,自由泰国运动实际上得到了泰国官方的支持。说白了,泰国政府表面上与日本结盟,暗地里却支持一个所谓的“反对派”,配合盟军共同抵抗日本人。这纯粹是一种对冲举措。 1945年8月15日,泰国得知日本天皇宣布投降后,立即宣布对英美宣战无效。最终,泰国不但没有作为轴心国的帮凶受到惩罚,反而成为同盟国的一员。战后,日本获得了150亿日元的赔偿。
结束后第二次世界大战,1946年6月9日,时任泰国国王阿南塔·玛希敦被刺杀,弟弟普密蓬·阿杜德继位。此时的泰国政局正处于最混乱的时刻,国王的权力此时基本不复存在。 19岁的普密蓬·阿杜德成了各路野心家眼中的傀儡。 1947年11月8日,銮披汶颂堪重新掌权。1957年9月17日凌晨4点,泰国军事独裁者銮披汶颂堪被其得力助手沙立元帅发动政变推翻。此后,泰国经历了沙立和丁素拉暖两代军政府总理的统治,直到1992年的黑五月事件,军政府血腥镇压民主运动。血腥事件引发了对军政府的更大抵制,最终导致军政府退出政治战线,从而泰国进入民主选举政府时代。民选政府上台后,普密蓬·阿杜德利用相对稳定的政局扩大自己在民间的影响力:事实上,早在军政府统治时期,普密蓬·阿杜德国王就充当了各派之间的调解人。政治力量一次又一次。可以说,正是因为他,泰国才避免在这个特殊的时代陷入进一步的动乱。 1973年,泰国曼谷大学爆发骚乱。普密蓬国王要求当时的泰国总理及其官员离开泰国,以免国家陷入社会动荡的危机。于是,泰国总理听从了国王的要求。这从普密蓬国王对泰国的支持就可见一斑。政治影响。普密蓬国王的政治影响力完全依赖于他个人的能力,他所施加的影响力通过运用娴熟灵活的政治技巧来改变泰国的政治局势。民选政府上台后,普密蓬国王在泰国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泰国王室控制着大量财富——负责管理泰国王室的财务。泰国王室财产局控制着1.9万亿泰铢的资产(约合1.9万亿泰铢)。 530亿美元),年收入8.4亿美元。普密蓬国王从事慈善事业,财力雄厚,为自己赢得了良好的声誉。与此同时,王室也热衷于各种宗教祭祀活动。皇家礼仪与佛教仪式高度融合,从而在几乎全民信仰佛教的国家塑造成半人半神的存在。同时,泰国国王的权威也受到泰国宪法的保护:任何对泰国的攻击在泰国,王室成员是犯罪行为,最高可判处 15 年监禁。 2006年,泰国军方发动政变推翻时任总理他信,普密蓬国王通过配合军方这次政变,真正成为军民之间的调停者。作为君主立宪制国家,泰国并没有在宪法层面赋予国王实际处理行政事务的权力。泰国国王是否拥有实权,取决于他能否通过娴熟的政治技巧充当军队与国家之间的仲裁者。普密蓬做到了这一点,这让他在2006年政变后与军方一起控制了泰国政治。今天的泰国呈现出国王、民选政府、军队三足鼎立的政治格局。在这种情况下,国王是否拥有实权,就取决于现任国王玛哈哇集拉隆哥的政治技巧。RN。我们不知道今年5月刚刚登基的新国王究竟有怎样的政治才能,但至少在个人威望上,显然是无法与他的父亲相比的。毕竟,普密蓬国王的威望是建立在政治变革的基础上的。他是在社会动荡中发挥仲裁调解作用、热心公益民生而得到熏陶的。然而,玛哈·哇集拉隆功早年因行为放荡而名声不佳。他能否维护父亲在军中的声誉?通过政府与人民之间的仲裁和调解作用所建立的实际权力尚无法确定。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