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亚的泰国为何没有沦为殖民地?
首先,暹罗处于英法殖民东南亚之间的“缓冲区”,使其能够保持独立。一些欧美学者支持这一观点。美国著名地理学家道比在《东南亚》一书中指出:“当邻近地区遭受欧洲殖民奴役时,泰国是东南亚唯一保持独立的国家。但在这个普遍被奴役的地区,泰国的独立 外表大于实际意义,因为它本来是作为法国在印度支那的殖民利益与英国在缅甸和马来亚的殖民利益之间的缓冲国而存在的,它的独立是殖民者“容忍”的,并且不依赖于独立。二是暹罗及时改革并取得一定成效,使暹罗保持了独立地位。
第一,暹罗处于暹罗的“缓冲区”英国和法国在东南亚的殖民统治下,它得以保持独立。一些欧美学者支持这一观点。美国著名地理学家道比在《东南亚》一书中指出:“当邻近地区遭受欧洲殖民奴役时,泰国是东南亚唯一保持独立的国家。然而,在这个奴隶制盛行的地区,泰国独立的意义表面上大于现实,因为它最初是作为法国在印度支那的殖民利益与英国在缅甸和马来亚的殖民利益之间的缓冲国而存在的,独立是殖民者“容忍”而不是支持的。 (英国,E.H.G.道比,《东南亚》,三联书店,1958年,中文版,第267页)。英国历史学家布赖恩·哈里森在《东南亚简史》一书中说:“到19世纪末,英国和神父统治的地区暹罗已被明显划分,暹罗作为一个独立国家得以幸存,因为它充当了英国和法国统治地区之间的缓冲区。 (布莱恩·哈里森,《东南亚,简史》,1996 年纽约,第 201-202 页)。又如前苏联泰国历史专家尼古拉·瓦拉科娃在《泰国近代史纲要》中也指出:“维持暹罗的形式独立符合法国和英国的利益,并建立缓冲地带”两国殖民地之间的地带。 (苏尼·瓦·雷布利科娃《泰国近代史纲要》第二卷,商务印书馆,1974年中文版,第330页)。其次,暹罗王朝及时进行改革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使暹罗得以保持独立地位。泰国和我国的一些学者大多持这种观点。泰国历史学家马尼奇先生和琼赛先生在《泰国人民的历史》一书中写道:“感谢朱拉隆功的改革使泰国成为一个现代化国家,能够更好地抵抗殖民主义,使泰国得以生存。 《泰国人民史》,曼谷,1972年,第461页)。黄焕宗先生等中国研究东南亚历史的学者,在《论泰国避免成为泰国的主要原因》专题论文中也明确指出殖民地”:“拉玛五世的改革是暹罗避免成为殖民地的主要原因。 ”(《南洋问题》1985年第4期)。一些中国学者在评价拉玛五世改革的成就和意义时也指出,改革“使暹罗始终保持独立的国家地位”(陈建民,“评论论曼谷王朝拉玛五世的改革”,《世界史》1980年第4期)。主要原因。邹其钰等学者所著的《泰国》一书明确指出:“改革的成果增强了泰国的实力”并维护了泰国的独立。”(邹启宇等,“T《海兰》,上海词典出版社,1988,第80页)。第三,暹罗王朝之所以能够保持独立,是因为它通过与英法的外交割让了一些领土和财产,满足了英法殖民主义者的某些愿望。中国学者陈建民等人表示:“泰国毕竟是一个弱国。因此,拉玛五世国王为了挽救泰国免于被蹂躏,不得不做出重大牺牲,忍受割让泰国中央政府力不从心的边远领土和诸侯国的屈辱。这是殖民地的悲惨命运。”(中国学者陈建民、林谦:《拉玛五世》,《外国历史名人传记》,现代部,第2卷,第451页)。第四,帝国主义集中力量亚洲瓜分中国利益,转移了英法对暹罗的侵略压力。王敏通教授这样评价上述观点他在《论泰国近代没有成为殖民地的主要原因》一文中认为:“19世纪中叶以后,中国是帝国主义列强在亚洲争夺的重要国家;1890年代,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为了集中力量参加瓜分中国的斗争,英法两国在侵略暹罗问题上达成了妥协。中国人民忍受了帝国主义的侵略,沉重的负担转移了英法对暹罗的侵略,这是近代泰国没有沦为殖民地的主要原因。 (王敏同,《论泰国近代没有沦为殖民地的主要原因》,《思想阵线》,1991年第5期)。 2、英法殖民列强之间“缓冲区”的重要性。 19世纪下半叶,西方殖民列强发动了一场自由贸易战。他们在东南亚划分势力范围和瓜分殖民地领土。 1886年1月,英国通过第三次缅甸战争吞并上缅甸,完成了对整个缅甸的殖民化,并将缅甸并入英属印度联邦; 1887年1月,法国完成对越南南、中、北的占领,并将越南三块领土并入柬埔寨。 ,组建法国“印度支那联邦”。此时,英法殖民主义势力在中南半岛中部“相互依存”。为了在中南半岛取得主导地位,夺取更大的利益,位于中心的暹罗,成为两国殖民主义的基石,追逐战场! 19世纪末,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始,造成英法两大殖民强国的国际地位,受到美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等新兴国家的严峻挑战。与此同时,英法两国在诸多国际利益面前也存在深刻矛盾。东南亚这块肥肉被两只恶狼叼了起来,各自吞掉了一部分。这时,两只恶狼的目光就固定在了中间的一小块“处女地”——暹罗上。当然,他们心里也知道,还有其他狼族正锋芒毕露,凶恶地盯着暹罗。坐在山上看老虎打架,渔民抓鹬蚌,这是英法两国都知道却不愿意看到的事情。面对法国的侵略性扩张,英国的不安情绪在其舆论和政客的言论中日益凸显——《泰晤士报》称:“英国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成为法国在印度支那的邻居,现在又拉上了一条线”。法国将不被允许越过。是时候达到这个极限了。”(诺曼,《远东的民族与政治》,第 470 页,引自:尼瓦·雷布利科娃:《泰国近代史纲要》第 2 卷,第 310 页)。同样,为了为避免与英国在东南亚利益分割上发生直接对抗,法国政府曾向英国当局提出对暹罗的中立化——“维持一个强大、独立的暹罗王国,双方都有明确的国界,使伟大的暹罗王国得以实现”。英国的法国领土与法国在印度支那的领土之间有一道固定的屏障,这样的协议对双方都有利,并且会避免两国之间可能出现的那些麻烦。”(引自:尼日利亚�6� 1 Wa�6�1 Lieblikova:《泰国近代史纲要》第2卷,第311页)。英国为了自身利益,于同年8月通知法国,表示“赞赏”建立了一个强大的暹罗王国,并在给法国大使的通知的答复中包括了一张地图。英国外交当局没有得到暹罗政府的同意。 ,它在地图上定义了暹罗的边界。 (引自:Niva Lieblikova:《泰国近代史纲要》,第2卷,第310-311页)。于是,作为缓冲国崛起的独立暹罗,陷入了英法在均势上的妥协和明里暗里的崛起之争。 1893年10月,曼谷王朝被迫与法国签订《暹罗条约》,将湄公河东岸的老挝领土划给法国,并向法国赔款300万法郎。此时,法国拥有相对优势——它与俄罗斯结盟。英国人由于战线太长,兵力分散,需要足够的时间来巩固所占领的殖民地,所以他们要求法国停止,同时拒绝暹罗的支援请求。然而,法国仍未达到其全部目的——湄公河东岸25公里及马德望和暹粒两省为中立区,双方均不得驻军。这并不是暹罗军队抵抗的结果,而是国际形势的压力,或者更主要的是英国人施加的沉重压力。法国虽然从《暹罗条约》的签订中获得了一定的好处,但始终不敢逾越英国的底线。而当英国实力不那么强大的时候,它就充满了满足法国的某些利益要求。 《暹罗条约》并没有损害暹罗的元气,它是英法两国均势和相互妥协的产物。不会让真正被包围的暹罗落入英法任何一个国家的手中。 1896年1月15日,英国和法国签署在伦敦签署的一份《关于暹罗王国及其他事项的宣言》(又称《伦敦条约》)——规定:“湄公河以西属于英国势力范围,以东属于法国。势力范围;英法有责任维护暹罗和曼谷所在湄南河流域的独立和完整;双方均不得签署任何单独协议,使第三国能够在该地区采取任何行动”(《东南亚历史词典》,上海词典出版社,1995年,254页)。从这份条约中不难看出,英法两国在中间地带暹罗问题上达成了最终妥协。这既是对国际形势的捏造,也是英法两国在均势下明争暗斗的产物。对于两个殖民国家来说,暹罗作为独立中间国的地位这是必要的,符合两国利益! 3.其他非主要重要原因。我个人认为其他三个原因就如同秤已经定好之后用来加重量的砝码一样。如果暹罗不是处于英法在东南亚扩张殖民势力的中间,它也难逃与越南和缅甸同样的命运。暹罗王朝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这并不是决定暹罗保持独立地位的主要原因。 4、与同时期的中国相比,暹罗在经济和军事上仍处于绝对劣势,更不用说在土地和资源方面的比较了。中国仍然没有独立于大国。暹罗如何能凭借国力从英法殖民地独立出来呢?英国或法国任何一个国家的国力都足以将其变成殖民地,比如越南或者缅甸。 《曼谷条约》暴露了暹罗在法国面前的弱点。如果没有国际形势的限制和英国底线的阻碍,法国完全可以完成对暹罗的逐步蚕食。当殖民势力在东南亚扩张时,只有暹罗维护民族独立不能不说是一种特殊的政治现象。如果暹罗不是处于英法殖民地中间,它能逃脱其他东南亚国家的命运吗?如果暹罗没有被指定为英法殖民地的“缓冲国”,它还能如此独立吗?暹罗的独立是由英法两国利益妥协决定的,而不是由其自身因素和中国因素决定的!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