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有哪些元宵活动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每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家家户户都点灯笼,有赏花灯、有灯谜、有灯会……元宵之夜节日里,总是人山人海,到处都是人山人海。但福建各地区的风俗活动有所不同。那么,在这么多的风俗活动中,有哪些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呢?让我们来看看。
首先,泉州市东石宫元宵、元宵习俗、花灯(泉州花灯)等元宵活动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东石数号宫灯
据了解,晋江市东石镇的东石数号宫灯已有200多年的历史。这是闽台东施人共同创造的民俗。它斯塔每年农历正月十三过节,持续三天。按照当地的灯笼习俗,去年结婚的新婚夫妇都会在庙里挂新娘的宫灯,祈求婚姻美满、早生贵子。
泉州的元宵习俗
泉州的元宵习俗以灯为主,包括挂灯、送灯、看灯(赏灯)、点灯、游灯等。灯笼周围。古时,又抢灯。元宵节还包括猜灯谜、制作服装等文化活动。元宵丸、糕点等菜肴是元宵节的食物。吃元宵丸子、吃糕点,也是一家人团聚的时刻。还有尊公(祭祖)、听香等祈福习俗。
泉州灯笼
泉州灯笼闻名中外。独特的纸雕、针刺、镶丝工艺,成为南方灯笼的代表;其中最出色的是李耀宝的剪纸丝灯和蔡秉汉的针灸无骨灯。
三明:大田板栏龙
当然,三明市舞龙(大田板栏龙)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每逢元宵节,大田县的村寨或街道都会舞龙。俗称迎龙。它由龙珠、龙头、龙身、龙尾组成。它们都是用竹木、灯笼板、龙纸制成的。它们被分成几部分,然后连接起来。变得。迎宾舞时,鼓励每条龙展现个性,强调团队的团结协作,寓意深刻,魅力无穷。
福州:马尾元宵习俗
福州马尾区人市及海峡两岸的马祖列岛自古就有春节送灯笼、制作灯笼的民俗。每年元宵节期间,数千盏灯笼照亮马尾、马祖,传承着海峡两岸人民密不可分的感情。闽江口流传着一个关于善良的“海神”的神话故事,引发了“两马”人互相交流、制作灯笼的习俗,并代代相传。
龙岩:闽西客家灯会
闽西客家灯会主要分布在闽西连城、永定、长汀、武平、上杭五个客家聚居地。客家元宵节的“游龙、古事、赏花灯、燃鞭炮”等习俗至今仍沿袭,仍保持着古老而自然的文化形式。
莆田:凤亭元宵习俗
凤亭元宵节始于宋代,从正月十三开始,到正月十九结束。 。每年元宵节期间,风亭阁张灯结彩,盛况空前,有4000多人参加。风亭元宵节与各地的其他元宵节有所不同。它汇集了篝火、社火、灯笼、游神、古代巫婆、傩舞等多种古典民间文化,集民间灯艺、民间艺术、舞蹈于一体。 、历史文化、音乐、戏剧、杂技等各种艺术令人惊叹。
莆田:九鲤灯舞
莆田九鲤灯舞起源于唐代,盛于明清。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被誉为“南戏活化石”。流行于莆田市黄石镇,是元宵节期间带有祈福驱邪色彩的民间表演,后逐渐演变为具有吉祥寓意的节日舞蹈。九鲤灯舞因以九种精美的鱼灯为道具而得名。九鲤灯舞的道具制作和舞式都是家传,口传心授,从未外传。据“鲤鱼跳龙门”的传说,民间以鲤鱼为代表,舞九种鱼灯,故“九鲤灯舞”流传下来。
(闽南网连培黄)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