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泰国围巾图片

傣族是云南一个独特的民族。主要居住在坝子、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耿马、孟连等热带、亚热带气候肥沃的地方。服装过去多以土布为主,现在多用丝绸和细花布制成,更加凸显了傣族女性曼妙曼妙的身材。

泰国女性下半身都穿裹身裙,上半身有几种不同的组合:

第一种是和男士上衣一样的马褂,叫做Baro Piman,圆立领,长方裙。按钮在前面或后面。还有一种与Baropiman比较相似的泰国晚礼服,叫做Siwalai。与 Baropipman 唯一的区别是披肩带。通常在重要的正式场合穿着。傣族服饰与泰族服饰看似相似,但其实有很大的区别可以从以下五个以上细节来区分:

1.服装款式多样化。

2服装设计的简洁性。

3服装风格的优雅。

4.服装图案的丰富性。

5.包子风格。

2.泰国戴头巾的女性

那个人叫亚伦,是医生的弟弟。但叶秋最终并没有死。他选择永远消失。记得,当他写“秋”字时,其中一个笔画出现了。最后一张从泰国发回来的照片上,写着叶秋已经死了,“秋”字的笔画出现了。的。也就是说,这四个字是叶秋自己写的。

3.泰国的围巾和披肩叫什么名字?

泰国红宝石是著名的泰国特产之一。泰国丝巾是手工编织的,早已享誉世界。它们是泰国最著名、最珍贵的产品。 。泰国的鳄鱼皮具也比较有名。

4.一个集合泰国围巾披肩图片

泰国传统女裙是泰国女装上衣下面的裙子。方形裙称“pha sin”,由长方形片制成。丝绸制成的裙子,紧紧地包裹在腰间。用绳子调节松紧度,然后将腰绳隐藏在后面部分。新衣服可以从左到右包裹,也可以从右到左包裹。上衣可以搭配夹克和衬衫。正式服装还包括斜系在身体上的腰带。泰国女性下半身都穿裹身裙,上衣的搭配也有好几种不同的组合。正式服装有 5 种。第一种是搭配与男式夹克同款式的马褂,称为Barumpimarn/Boromphiman,圆形立领,长方形裙摆,正面或背面有纽扣。

还有一种与Baro Piman比较相似的泰国晚礼服,叫做Siwalai。与t的唯一区别Baro Piman 是披肩带。它通常在皇家仪式或正式场合穿着。穿。泰国民族服装Chakoli,最正式、最传统的泰国民族服装,Chakora胖子,泰丝娃娃,晚礼服,泰国民族服装,婚礼丝娃娃,还有一种丝娃娃,裙子中间有褶子。

与Chakkri类似的连衣裙是Chakri/jakgree,裙子也是新的连衣裙。还有一种晚礼服叫Dusit,是一种大圆领、无袖低胸裙,也可以做成连衣裙。

5.泰式披肩的穿法

传统的泰式披肩如果穿在右侧,就会露出右肩

泰国女子的传统服饰是上衣下裙,方裙是名为“福心(pha)”的裙子,是用一块长方形的丝绸紧紧缠绕在腰间的裙子,松紧程度是用绳子调节的,腰绳隐藏在后背部分。其他的可以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包裹。上衣可以搭配夹克和衬衫。正式服装还包括斜系在身上的腰带(披肩)。女式裙子是泰国女式下装。

6.泰国的一个围巾品牌

叫Aurora,是一个丝绸品牌。

杭州极光实业有限公司成立于2012年,致力于丝巾的设计、工艺开发和生产。公司旗下拥有极光丝、ITARORA丝巾/丝巾、SOIZIC、灿熙、大韩陶瓷等品牌。还设计开发艺术雨伞、艺术生活陶瓷、艺术小皮具、时尚精美饰品等生活艺术品。公司在打造自有品牌的同时,还为国内外知名品牌设计开发OEM产品。目前,极光在国内各大机场、高铁、酒店、大型商场设有近百个专柜。

7.泰国男士围巾披肩图片

泰剧《Cheo》《ngsam》由Smart Krissada Pornweroj(Mart)和Anne Thongprasom主演,讲述了一位在博物馆工作的女人,穿上牡丹旗袍,看到一个鬼魂向她哭诉谋杀现场,然后搬进赵家的故事。寻求真相,找出真凶。看完之后,个人觉得剧情安排有点离奇。虽然是奇幻片,但是喜欢的话可以看一下。

8.泰国丝巾

泰国特产很多:来来头条

泰国本土品牌:鸽子红宝石、鳄鱼皮具、大象皮、鸵鸟皮、蜥蜴皮、蛇皮、珍珠鱼皮、蛇药、Naraya泰包、泰丝巾领带、垫套。工艺品、锡器、黑金器、黑银镶嵌制品、青铜制品、木雕、银饰品、银书签(跳蚤市场有售)、牛角工艺品、皮革产品、天然乳胶枕头。来吧头条

当地特产:当地特产ies:各种干果和果肉;鸟巢;来吧头条

榴莲片,糖,干;皇家牧场牛奶片; Pocky(英文:pocky)巧克力饼干棒;便当超辣鱿鱼片,橙(极辣)、红(中辣)、蓝(淡辣);老大哥桶装花生豆;芋头鳕鱼丝、原味、麻辣、烧烤、韩式烤肉、泰式沙拉等;泰式薯条沾番茄酱,来来头条

冬阴功汤包,罗望子糖,普吉岛腰果海带,泰式红咖喱,辣肉店。来来头条

泰国产的药也很有效。知名品牌有:卧佛牌青草膏、喜疗妥牌除疤膏、Counterpain止痛膏、虎牌膏药等。头条莱巴

9.泰国女性围巾披肩图片

这个神话般的半人半鸟形象是泰国和王室的象征,称为“迦楼罗”(Garuda)。这是嘉鲁达 (Garuda) 的图像泰国国徽。泰国许多政府机构的徽章上都使用了鹰航 (Garuda) 图案。此外,迦楼罗还象征着“王室的任命和指派”。对于那些取得了杰出经济成就或在慈善事业上具有重大意义的公司和机构来说,这个标志意味着他们得到了王室的正式认可。但授予这样的标志很少见,被认为是很高的荣誉。迦楼罗(Garuda)是中国的迦楼罗(Garuda)或迦楼罗(Garuda),印度教和佛教经典中记载的一种神鸟。迦楼罗的形状如人面鸟,其肚脐以上的身体如天王的形状。唯有喙如鹰嘴,绿色,面容愤怒,牙齿外露,肚脐下方有鹰的形象。他头戴尖冠,披双发披肩,身穿仙袍,手戴戒指,金身。

10.泰国人戴头巾

文莱人口为 422,600(2016 年),其中其中马来人占65.7%,华人占10.3%。文莱女孩普遍戴头巾,因为她们信仰伊斯兰教。

咖啡馆门口的女孩被拍到。除了戴头巾之外,她的衣服和我们没有太大区别。文莱古称文尼。 14世纪中叶,伊斯兰教传入和苏丹国建立时,女孩被要求戴头巾。

这个女孩戴着绿色的头巾,涂着绿色的口红,颇有个性。 16世纪中叶以来,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日本等先后入侵文莱,但并没有改变这里的宗教信仰。

眼镜店店员也戴着头巾,彬彬有礼,友善。马来语是文莱的国语,通用英语。

当然,航班上的文莱空姐也戴着头巾。

文莱面积5,765平方公里,位于北部位于加里曼丹岛西北部,北濒南海,东南、西三边与马来西亚砂拉越州接壤,以砂拉越州林梦为界。分为东、西两部分。

11.泰国围裙叫什么名字?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最南端,北回归线以南。辖景洪市、勐海县、勐腊县。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除汉族外,西双版纳州辖区还居住着44个少数民族,总人口70.4万人,占总人口的70.90%。这44个少数民族是:傣族、哈尼族、彝族、拉祜族、布朗族、基诺族、瑶族、苗族、白族、回族、佤族、壮族、布依族、土家族、蒙古族、傈僳族、侗族、纳西族、满族、景颇族、藏族、土族、水族、普米族、朝鲜族、仡佬族、黎族、维吾尔族、畲族、仫佬族、锡伯阿昌族、羌族、高山族、京族、怒族、柯尔克孜族、鄂温克族、独龙族、东乡族、塔塔尔族、赫哲族、毛南族、塔吉克族。 (按人口排列)世世代代居住在西双版纳州的少数民族情况。世世代代居住在西双版纳州的民族是指在本州居住时间100年左右、聚居相对集中的民族。据调查,我州居住着傣族、汉族、哈尼族、彝族、拉祜族、布朗族、基诺族、瑶族、苗族、回族、佤族、壮族、景颇族等13个民族。除汉族外,我州还有13个民族。有12个少数民族。 (一)傣族 西双版纳傣族总人口296930人,其中景洪市128415人,勐海县114593人,勐腊县53922人。主要分布在景洪市景纳乡、猛旺乡、猛阳镇、普文镇、嘎洒镇、猛龙镇、猛罕镇;孟旺乡、孟松乡、勐海县勐者镇、勐海镇、勐魂镇、打洛镇;勐腊县境内的勐腊镇、上涌镇、勐仑镇、勐曼镇、勐板镇、勐棚镇等镇。其他散居在景洪市景哈乡、勐海县勐曼镇等乡(镇)。西双版纳傣族以傣傣族(汉族称水傣族)为主,还有傣纳(干傣族)和傣雅(汉族称花腰傣)两个支系。傣族起源于古代百越族。据傣族记载,公元前8世纪左右,一些海外傣族先民不断迁入西双版纳,并逐渐与原居民融合,成为今天傣族的主体部分。 (二)哈尼族 西双版纳哈尼族人口186067人,其中景洪市71492人,勐海县61232人,勐腊县53343人。他们主要分布在山区、半山区,相对集中在勐海县格朗河乡和西丁乡;景洪市景哈乡、勐龙镇;勐腊县门润乡、关垒镇。他们分散居住在一些村(镇)、农场。哈尼族自称“哈尼”、“卡多”、“雅尼”、“好尼”、“白红”、“碧月”、“布都”等。西双版纳哈尼族部落分为吉维、吉佐、木达、阿克等。 、补国(Jiao)等分支。吉未、吉佐人口最多。哈尼族起源于古代中国西北地区的羌族。公元七、八世纪,哈尼先生主要居住在红河中游两岸地区。公元9世纪中叶,他南下,经元江、江城等地,进入西双版纳至澜沧江东岸,再跨过澜沧江,逐渐分布在半壁江山。整个州的山区。山区。 (三)彝族 西双版纳彝族总人口55772人。其中,景洪市24673人,勐海县7175人,勐腊县23924人。主要分布在勐腊县向明乡、义乌乡、勐板镇和景洪市普文镇。西双版纳彝族自称“拉鲁坡”(“坡”在彝语中是部落或人的意思),自称“香堂”、“我”、“洛洛”。彝族起源于氐羌游牧部落古代在中国西北地区,是北方羌戎部落与南方土著人民长期文化融合和物质混合的融合体。在清代,彝族的祖先中“拉鲁”支系迁至新平、景谷地区,后因战乱,由景谷经思茅迁往西双版纳,定居西双版纳。(四)拉祜族人口 西双版纳拉祜族总人口55548人。其中,景洪市11780人,勐海县41924人。勐腊县有1844人。主要分布在勐海县勐阿乡、勐强乡、勐满镇,也有散居在西定乡、勐松乡、格朗河乡、棕山乡以及景洪市勐魂镇、勐龙镇和上涌镇的。勐腊县。拉祜族自称“拉祜族”,有“洛黑”、“国族”、“面”、“木舍”等称谓。解放后,统一称谓“拉祜族”。拉祜族起源于古代羌族。公元10世纪,他们南迁至西双版纳和思茅。西双版纳地区的拉祜族大部分是从澜沧县迁来的。 (5)西双版纳布朗族总人口。 36453人,其中景洪市5635人、勐海县30605人、勐腊县213人y。主要分布在勐海县布朗山乡、西丁乡、勐满镇、打洛镇,少量散布在市内景洪市大渡岗乡、勐阳镇、勐龙镇,勐腊县关累镇、勐棚镇等地。西双版纳的布朗族自称“邦”,汉族称他们为“普曼”,傣族称他们为“蛮”,解放后统一称为布朗族。布朗人起源于古濮人,是云南的一个土著民族。经过长期的民族迁徙和部族的分化与融合,原居住在今西双版纳的双版纳、思茅、临沧等地的部分濮人,发展成为今天的样子。 (六)基诺族 西双版纳州基诺族总人口20199人,其中景洪市19250人,勐海县52人,勐腊县897人。他们主要是分布产于景洪市基诺山乡、孟王乡。距离村委会较远,有的分散在景洪市勐阳镇和勐腊县勐仑镇。基诺族自称“基诺”,“基诺”意为叔叔的后裔或叔叔的民族。基诺族的起源,一说是从西北迁入的氐羌族的一支;另一种说法是,根据基诺族创世史诗传说和基诺族送魂路线等口耳相传的传说,认为基诺族的祖先起源于结卓山(今景洪市基诺市)。城市)。香螺特老寨)。据傣族《史记》记载,元末明初,西双版纳傣族第九代赵偏首领道坎曾娶过一位基诺族姑娘,可见基诺族的生活当时在西双版纳。 (7) 到西双版纳州共有瑶族人口18679人,其中景洪市2683人,勐腊县15944人,勐海县52人。主要分布在勐腊县瑶区乡、勐板镇、义乌乡、关累镇。景洪市孟曼镇、向明乡、上涌镇、勐腊镇、孟旺乡姚家村委会。勐海县无瑶族自然村。瑶族自称“右门”、“勉”、“吉利”、“门”、“布努”、“拉甲”等,称“八排瑶”、“过山瑶”、“盘古瑶”、“定板瑶” ”、“登陆瑶”、“花瑶”等。西双版纳瑶族有两个支系:登陆瑶和定板瑶,统称瑶族。瑶族起源于秦汉时期的“长沙武陵夷”或“无锡夷”。明末清初,瑶族先民由湖南迁入云南经广西,从文山、屏边、思茅、江城等地进入西双版纳。 (八)苗族 西双版纳苗族总人口11037人,其中景洪市2161人,勐海县351人,勐腊县8525人。景洪市和勐海县没有苗族村寨,主要居住在单位工作人员和流动人员。苗族村寨主要分布在勐腊县。其中,有两个苗族世代聚居的村寨,即上涌镇磨憨村委会那龙村和磨龙村委会老陶村,共有110户、703人。那龙村和老陶村的苗族自称白苗,妇女都穿裤装。据村里56岁的罗阿生和37岁的村班长吴桂才介绍,他们听说祖先是从贵州经云南文山、红河、思茅迁到勐腊的。200多年前的矿石。在义乌和孟坂生活了一段时间后,他们沿着上庸边境迁徙。后来,有的苗族迁居到了老挝,有的逐渐迁到了现在的所在地。 (九)回族 西双版纳回族总人口3911人,其中景洪市1617人,勐海县1817人,勐腊县477人。主要分布在景洪市和勐海县勐海镇、勐者镇。有的分散在各乡镇办事处、厂矿、农场。其中,仅勐海县勐海镇有村庄。回族是回族回族的简称。西双版纳回族分为回回族和回傣族。回回傣语称“帕西”;回傣语傣语称“帕西傣”,即​​回族中的傣族或傣族中的回族。西双版纳州回族的来源主要是大理回族商业明清时期进入西双版纳经商并与当地少数民族通婚的男子以及定居西双版纳的回族后裔。其次是1950年以后支援边疆建设的内地干部、工人、农民和科学家。教学、文化、卫生人员中的回族工人及其后裔。勐海县回傣族主要由滇西迁入,该州其余回族主要来自沙甸、红河州以及玉溪地区的通海、峨山等地。 (十)佤族 西双版纳州佤族人口3112人,其中景洪市996人,勐海县1647人,勐腊县469人。景洪市和勐腊县没有佤族村庄,主要居住在单位工作人员和流动人员。勐海县有8个佤族村,即勐哲镇曼骚村委会(30里)佤族村1个,2、勐魂镇满弄村委会新寨、满骚村委会。回到村里,西定乡暖河村委会农道老、中、新寨共有219户938人。佤族自称“佤”。蒙哲镇满骚村委会佤族44岁的颜艳介绍,他的祖先是澜沧、西盟两地迁来的。勐魂镇满骚村委会满辉村72岁的大翁说,佤族兄弟有两个是在勐养班的带领下来到勐海的。 “大寨人口达150户,村里因瘟疫,人们分散,后来又聚集在一起,里面建了一个寨子。西定乡暖河村委会弄道三个村的佤族,来自据村里66岁的魏成忠介绍,他的祖先来自泰国,祖父的祖辈是泰国人。一代来到这里。这时,来了三个家庭。 65岁的陈老二说,他祖父那一代人是从澜沧逃到这里的。两位老人都说,老一辈来到这里时,这里森林茂密,野兽出没。曼央农的巴雅派佤族的祖先到此镇守山林。建村的地方有一个长满滑苔的池塘,所以傣族把佤族村称为“弄岛”。魏承忠还明确表示,佤族在此已有288年的历史,经文中有记载。 (十一)壮族 西双版纳壮族人口2130人,其中景洪市752人,勐海县437人,勐腊县941人。景洪市和勐海县没有壮族村落,主要居住在单位工作人员和流动人员。勐腊县有3个壮族村寨,即曼延五号曼崩村孟坂镇村委会、姚区乡孟坂村委会曼里村、沙仁村委会沙仁村。三个村共162户、802户。人们。勐腊县三个村的壮族自称“洋”或“岱洋”,称“沙人”。 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前,他一直认为自己是傣族。经过第三次人口普查的民族鉴定,他被划为壮族。据曼里村60岁的博扬嘎和曼崩村70岁的博玉祥介绍,他们听说壮族早在200多年前就从广西文山、红河、元阳进入老挝欧德县,到达江城。 ,一批迁往孟阳。后来,由于战乱,老挝部分壮族迁居勐腊,建立曼里村。后来,勐阳壮族也迁入曼里村。三年后,满崩村被与曼里村分开。满崩村有了两个巴雅后,西双版纳就解放了。如今满崩村已有130多年的历史。曼崩村分离后约60年,沙仁村与曼里村分离。 (十二)景颇族 西双版纳州有景颇族140人,其中景洪市44人,勐海县90人,勐腊县6人。景洪市和勐腊县没有景颇族村,主要聚居单位职工和外出务工人员。勐海县勐海镇只有一个景颇村,即勐翁村委会景颇村。景颇村是一个多民族村,有58户268人。其中,景颇族9对,景颇族16对,汉族26对,拉祜族5对,哈尼族2对。景颇族约有90人。景颇族自称“载洼”。据景颇村66岁的何三妹介绍,景颇族迁居勐县后,上世纪初,艾滋从德宏龙川经澜沧江传入。当时听说这里的土地肥沃,就来到了这里。到现在可能已经过去近一百年了。景颇族有自己的语言,妇女保留自己的服装,房屋为汉式平房或楼房。景颇族信仰原始宗教。以前,村里或者家里有事,就会祭鸡,请摩巴念经。这些仪式不再进行。景颇族目前过的节日有春节、火把节、清明节等。 三、西双版纳州跨境少数民族情况 我州有15个边境乡镇,乡镇与老挝、缅甸接壤,有边境线全长966.3公里。跨境民族是指由于长期历史发展而形成的同一民族,毗邻边境两侧,与他们的住所直接相连,并且居住在不同的国家。我州境内跨界居住着傣族、哈尼族、彝族、拉祜族、布朗族、瑶族、苗族、壮族等8个少数民族。其中,傣族、哈尼族与老挝、缅甸边境交界,彝族、瑶族、苗族等民族跨界居住。壮族与老挝交界,拉祜族、布朗族与缅甸交界。四、西双版纳州已确定的曼米族、贡格族、阿克族、布果族、排教族的状况(一)属于布朗族的曼米族、贡格1族、曼米族、曼米族过去称他们自己就是“曼米人”。 1958年,民族工作组进行民族鉴定,将他们划为布朗人。曼米族主要居住在景洪市云景洪街道办事处曼古垅村委会的小曼米、大曼米、江头、曼米村全市共有219户、904人。曼米族有自己的语言,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德昂语族。曼米族的住房、服饰、宗教信仰、节日与傣族相同。由于长期与傣族交往,无论大人还是小孩都能说流利的傣语。 2、昆格人 昆格人自称“胡”。相传,“胡”族在迁徙过程中,大部分渡过澜沧江来到泰国,少数人则拖延时间等待螃蟹煮熟。因此,傣族称之为“胡”。 “贡格”的意思是“留下来的人”。后来,“胡”人也自称“昆哥”。昆格族分布在勐养镇昆格村委会那惠帕、纳班、曼崩塘7个村民组,共338户、1656人。第三森之后1982年,昆格人被划入布朗族。贡格人有自己的语言,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德昂语族。他们过着高跷式的生活,有自己的服装,信仰原始宗教。贡格人过去庆祝龙烈节和龙恩节。龙烈节就是锻造节,在公历二月举行。节日期间,杀牛、焚烧篝火、祭祀祖先。 (二)哈尼族阿克族、布果族、排脚族 1、阿克族 阿克族分布于景洪市景洪镇、勐罕镇、勐龙镇、勐仑镇勐海县布朗山乡勐腊县共有21个村,6000多人。阿克人自称“国克”,阿克是他们的名字。是汉人。阿克族住的是铁杆房,语言与哈尼语相近,能与哈尼族交流。男装也与哈尼族相似,女装则有较大差异。妇女穿长袖无领上衣,袖口和衣下端缝有花辫。身穿自制的蓝布长裙(勐腊人也穿长裤),上半身织有红、白、绿横条纹,小腿上裹着饰有图案的打底裤。阿克族每年十二月过“沃托节”(粑粑节),二月过“夜烈节”(汤圆节)。他们有搬新家的习俗,信仰原始宗教。经过第四次人口普查,确定我州阿克族属于哈尼族。 2. 被补偿人 被补偿人居住集中在勐腊县勐腊镇城子村委会曼帕村、布果村、曼隆岱村委会满回村、勐蓬镇温泉村委会南泥组,共有181户883人,其中满帕村74户373人,布果村58户267人,满回村15户61人,南泥组34户182人。布国人自称“龙壁”,布国是傣族对龙壁的称呼。布国人的房屋建有栏杆,妇女穿傣族服装。男孩信仰上座部佛教,建了一座佛寺,男孩入寺出家。为了弥补人们没有文字的事实,人们学习傣文书写佛经。男性也纹身,并像傣族一样庆祝泼水节、关门节、开门节。人。该男子名叫严××。女方姓名为于××,男方婚后姓名为博××,女方姓名为米××。 1990年以后,我州大部分人口被确定为哈尼族。 3、排椒人 排椒人居住在勐腊县勐坂镇勐板村委会芒岗村,有41户、175人。牌角人自称“楚所”,意为“舒服”。排椒是汉族对除所的称呼。因排角人的头饰用黑布扎成弯角状,故称“排角”,今外界也称“排角”。他是一个傲慢的人。排椒人不识字,信仰原始宗教。他们设立村门,每年一月庆祝新米节。过去采用的是父子共同所有制。排教人有本民族的名字,也有汉名、傣那名。梅斯。牌角人通常有三个名字或两个名字。我州牌教人现划为哈尼族。五、西双版纳州未明民族 我州未明民族有克木族、老平族、巴甲族,人口4236人。 (一)克木人 克木人是我州未定民族之一。他们称自己为“Kemu”和“Kemi”。因产地不同,又分为克木鲁、克木老、克木角。克木族主要集中在景洪市和勐腊县,共有2897人,居住在两县18个村。景洪市克木族分布在景洪镇曼麦村委会曼洛金、曼香坂、曼惠隆,嘎萨镇曼达村委会曼波南嘎一、二、三队。 ,六个村总人口689人。景洪市克木人的语言属于属于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瓦德昂语支。他们的房屋为吊脚楼式,服装、住房与傣族相同。他们信仰佛教,使用傣语,有佛寺。男孩到了一定年龄就出家为僧。僧侣、大人、小孩都能说流利的傣语。勐腊县有12个克木村,包括勐腊镇南良村委会满岗村,勐蓬镇满中村委会满中、会杰、会玉,勐满镇勐满村委会。上涌镇上岗村委会满崩锁、满赛村委会、南溪、王斯龙,满庄村委会东阳、南前,勐板镇会罗村委会克米寨,勐腊曼麦县热工实业公司,总人口共 2,208 个。勐腊县克木族分为克木族还有凯米。克木是西双版纳人,历史悠久。他曾在勐腊上勇广布法(天峰山)一带建立了自己的王国,开采井盐畅销东南亚。后来被傣族征服,一部分归傣族统治,一部分迁往老挝。凯米只有两个村庄,南前和凯米。他们于1939年左右从老挝迁入。相传克木和克米曾是兄弟,但因狩猎分布不均而闹翻、失散。​勐腊县克木人有自己的语言,属于佤族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德昂语支。克米能听懂克木的语言,但克木却听不懂克米的语言。克木人的房屋为吊脚楼式建筑。女穿傣族服装,男穿汉族服装。克木族信仰图腾崇拜和原始宗教,但不信仰佛教。主要的节日有丰收节、新米节、花卉节等。凯米人的节日有新米节、红花节和“落木龙节”。 (二)老平人 老平人是我州未定民族之一。他们居住在勐海县勐者镇满洪村委会老平寨,全村共52户233人。老贫人自称“老贫”,又称“卡平”。老平人保留着自己的语言,如吃饭用“堂扎”,房屋用“勇”,能讲流利的傣语。老平人的房子都是汉式平房。信奉原始宗教,有寺庙,无神像。全村每年都会举行祭祀山神的活动。 (三)巴甲族 巴甲族是我州未定民族之一。巴甲族聚居于孟康C村上、下那东、满道等地勐海县勐阿镇村委会,那井村委会2、6、7、8组,何尖村委会组。第 6、7 和 8 组,少数分散在政府单位,总人口为 1,106 人。巴甲人自称“巴甲”。巴甲族有自己的语言,与傣语接近,能与傣族交流。巴甲族住的是汉式平房。过去,他们有自己的衣服。妇女们头上盘着发髻,穿着双排扣连衣裙,背后系围裙。男子多穿双排扣衣服,将头发在头顶打结。如今,女性仍然保留着自己的民族服装,但只有在过年、节日或婚礼时才穿。她们平时穿汉服,男子也改穿汉服。巴甲族信仰原始宗教,建有小庙。逢年过节,他们到寺庙杀鸡祭祀es 到他们的祖先。八甲人死后下葬,正常死亡者葬于公共墓地。巴甲族姓氏有彭、道、李、罗、马等。巴甲族过火把节、春节、七月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