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古玩爱好者,我关注马未都先生已经很久了。我看过他的很多节目。我深深敬佩马未都先生的博学多才,更敬佩马未都先生老练的待人处事之道。在我看来,马未都的观复博物馆不收藏字画是一个非常明智的选择。

首先可以参观一下马未都的观复博物馆。我去过上海的观复博物馆。位于上海中心37层建筑上,高端大气。经常去博物馆的人会发现,上海的观复博物馆布置得很紧凑,但列得很清楚,一目了然。比如我去过几个著名的大型博物馆,比如故宫博物院,湖北、陕西、上海、南京等地的大型博物馆。与那些大博物馆庞大的建筑面积相比,观复博物馆规模较小。毕竟,这是一个私人博物馆。马先生必须支付所有费用他自己花钱,在有限的空间里展示尽可能多的藏品。我想这就是马先生的初衷。由于篇幅有限,你必须优先展示你最擅长的领域。

很多人都知道,马未都先生以瓷器、杂项、明清家具闻名。上海观复博物馆就体现了这一点。整个展厅的周围,设有长条形的玻璃展柜,里面陈列着整个陶瓷制作过程的人物模型。整个博物馆的风格就定下来了。

共有五个展厅,其中三个与瓷器有关。第一个展厅全是古代瓷器。说实话,如此集中的古瓷器我还是第一次见到。在外面很难见到的钧瓷、定窑、龙泉窑等都在这里展出。

第二个是东西馆,展示了18世纪左右在欧洲非常流行的东方陶瓷。这里的瓷器排列得非常紧密。

第三展厅非常震撼。我从来没有见过金器这么集中在一个空间里,因为受老百姓欢迎的金器并不多。观复博物馆能收藏这么多金器。可见马先生辛苦了。

第四展厅为造像馆,主要陈列魏晋南北朝至五朝时期的佛教造像,有石雕、鎏金铜像等。

第五馆是杂物,玉器、陶瓷、漆器……所谓的古代怪异、淫秽技艺都在这里展示。

展厅里,没有任何书法。东西厅内仅有一幅19世纪欧洲陶瓷店的油画,以及18世纪中国采桑工人制作的一系列水粉画。图里。第三件作品没有注释,可能是一件现代艺术品。

显然这两套画并不是主要的藏品。他们的主要作用是讲解东西方博物馆。所谓东学西传,更好地解释了当时中国文化在西方的传播。

观复博物馆内的藏品均为马未都先生的私人收藏,马未都先生很少收藏书画。相信看过他节目的人都应该知道这一点。我想这应该和他的收藏史有关。 。

其实,无论古今、国内外,收藏书画基本上都是从上到下的,很少有自下而上的。这是什么意思?也就是说,收藏书画的人首先要有雄厚的财力,这样才能有资本接触到一流画家的一流作品。就拿古代我的c以国家为例。书法家几乎无一例外都曾担任过官职,而且不少人都非常成功,如褚遂良、蔡京、严嵩等。画家一般地位都很高,有的书画俱全。 ,并拥有高级官职,如苏东坡、赵孟俯等。 最有权势的宋徽宗是一位皇帝,也是一位伟大的书画家。这种情况使得书画从诞生之日起就具有极高的价值。传到后世的精品,其价格绝对不是普通人能接受的,藏在普通人手中的机会也大大减少。比如詹子谦的名画《春游图》中,张伯驹为了得到他,不惜卖掉北京的豪宅。陶瓷及杂物往往只能由工匠制作,其中相当一部分是生活必需品es 可以大量复制。在它们诞生的时代,它们只是相对廉价的产品,大量存在于民间。因此,对于杂瓷来说,早年有不少捡漏的故事,但在字画上基本上很少见到漏漏的情况。

国际上也是如此。真正的书画收藏家基本上都是从有钱人开始的,比如美国的洛克菲勒家族。欧美的画往往贵得莫名其妙,贵得让人看不懂。即使是画家的手稿也会引发收藏家的疯狂抢购。对于普通收藏家来说,这根本是遥不可及的。

先生马未都对古董自然是情有独钟。小时候,他能接触到的东西大多是陶瓷和杂物。他基本上没有机会接触书画。在他的伯爵几年来,他在街上走来走去。在胡同里,在北京、天津和城外四处奔波收藏东西的时候,他很少说自己收藏过书画,因为普通人家里确实没有这样的东西。就这样,马先生当时养成的习惯就一直延续了下来。当他有了一定的财富,能够接触字画的时候,他很可能会发现,资金对于整个字画市场来说还是远远不够的。最好研究一下瓷器和杂项,这样会更容易掌握。

看完观复博物馆的藏品,可以说个个都是同领域的精品,不亚于省市大型博物馆的藏品。但试想,如果马未都先生为了形式美而贸然推出书画作品,恐怕很难买到一流的作品了。一流人物的作品,就会用一些二三流的作品来凑数,这显然会拉低观复博物馆的质量。事实上,收藏是一个庞大的门类,能够在一个领域做到极致,已经是非常了不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