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有哪些非物质文化遗产?
开封是国务院首批命名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开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制度和传承人制度不断完善,社会影响力和关注度不断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取得可喜成果。目前,开封市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9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44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18个。
开封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有:朱仙镇木版年画、汴京花灯、大相国寺佛乐、开封鼓、汴绣、麒麟舞、二千弦、落石锁。以下是这些非物质文化的精选清单遗产项目。
朱仙镇木版年画
朱仙镇木版年画是我国古老的传统工艺品之一。生于唐、盛于宋、盛于明。作为中国木版年画的鼻祖,主要分布在河南省开封、朱仙镇及周边地区。朱仙镇木版年画源于民间,在民间流传。其线条粗犷奔放,情节生动感人,构图饱满匀称,形象古朴生动,色彩浓郁浓烈,装饰效果丰富,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在表现手法上,朱仙镇年画借鉴了传统的绘画技法和色彩缤纷的装饰手法,创造出栩栩如生的人物故事,但并不刻意描绘人物的背景,因此恰到好处。人物面容刚健,俊美而不妖媚,这是朱仙镇年画最突出的特点。
汴京灯笼
汴京灯笼始于清代。是清末艺术家张太全留下的绝活技艺。已有200多年历史,由张君涛传承。已经是第七代了。汴京灯笼的传统作品主要以纸、布、厚、缎、丝、竹、木等材料制成,经过扎、打褶、着色、整理等工序完成。在历代的继承和发展中,形成了以下特点:造型突出,令人难忘;所用材料考究,注重材料颜色与光源颜色的一致性,照明强度高;融合多种艺术,实现完美结合传统制灯技艺与现代技术的结合。
大相国寺佛乐
大相国寺佛乐是历史悠久的汉族宗教音乐。繁乐,又称佛教音乐或繁白,是弘扬佛教教义、歌颂佛菩萨等美好事物的具有独特宗教特色的汉族声乐。北宋时期,作为中国最大的皇家寺庙和全国佛教活动中心,佛教音乐的繁荣达到了顶峰。大相国寺的音乐有颂歌和励世歌两种。演奏的乐器包括礼器和乐器。振金锣、木鱼、钟鼓等乐器用于独奏或念经时伴奏。它们被称为乐器。 。
开封盘古
开封盘古,又称大鼓,是汉族鼓乐表演。河南省开封市特有的曼斯艺术。开封盘古作为一种古老的汉族民间艺术,其鼓声激动人心、复杂多变,气势磅礴、震撼人心;其表演热情、粗犷、大胆,无论是音乐还是舞蹈都极具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大量的人组成了大小不一的鼓队。鼓队成员有的击打挂在身前的大扁鼓,有的击打大钹、马锣等青铜乐器。他们在凌奇的指挥下,一边打着各种复杂的鼓点,一边在节日的街道、广场上游行。表达了汉族劳动人民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朴素的审美情趣。
汴绣
汴绣,汉族传统刺绣工艺之一,历史悠久,被誉为国宝。以绣工精湛、针线细致而闻名,图案严谨,风格典雅,色彩靓丽。早在宋代就已闻名全国。它继承了宋绣的题材和技术特点,吸取了苏绣、湘绣等姐妹刺绣艺术的长处,吸收了河南民间刺绣的乡土气息,并在此基础上创新了大量的针法。他不仅擅长花鸟虫鱼、飞禽走兽,还擅长山水,把人物描绘得细致生动。刺绣既有苏绣淡雅明快的风格,又有湘绣明快豪放的特点,从而形成了绣工精致细腻、色彩古朴淡雅、层次分明、形象逼真的汴绣特色。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