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应该具备什么?
文化传承人又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涉及民间文学、民间艺术、传统手工艺、传统医药等5个类别134个项目。
为了保护和防止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的中断,保持可持续发展,在调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时,需要明确其传承谱系、传承路线(传承链)、掌握程度和传承能力。传承 传承者对传承物品的内容或技能以及创新和发展。
在传承人考察中,需要提前选定目标人选,然后进行访谈。对自己、同事、亲人等进行多方位的调查,记录并提供他们的代表作,甚至做口述历史。 ,用文字记录自己掌握并传承下来的内容或技能和图纸。调查内容包括传承人最基本的信息,如姓名、艺名、性别、住址、职业、信仰、教育程度等,以及其传承的项目、技能与当地文化的关系和民族记忆。关系。
还有他的项目在村子里、在社区里、在行业里的地位,他的师父,他的亲戚,他的授课方式,有没有师徒关系,有没有仪式,行业里有什么规矩以及行业的规则和规定是什么?有什么禁忌,有祖宗,有行会吗?调查内容非常广泛,并不是问几个问题那么简单。他所掌握的特殊技能,必须像考古学家描述考古学家挖掘出的文物一样,非常准确、简洁地记录和表达。
文化传承人访谈录对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评估不仅要记录上述所列的相关传承情况,还要记录(或描述)和收藏其作品。 21世纪初进行的非物质文化普查,是一次文化普查,是一次文化资源普查。文化普查与人口普查不同,人口普查需要通过入户调查来获取人口数据和相关情况。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虽然不需要逐村入户调查,但不能局限于也不能满足于发现了多少传承人和作品,即不能仅仅满足于数据的获取。
数据对于国家文化部门、省文化局、民防办固然非常有用,但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光有数据是远远不够的。追查继承人时,只有明确继承谱系和财产明确传承人的专业技能和创新成果,记录其作品,这样的数据才可靠、有价值。
[7]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认定至少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认定标准。一是公认的权威。这是开展传承人认定工作的前提。
有必要制定继承人认定标准。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彩、形式多样。不同类别的文化遗产项目很难量化。一个类别的一个继承者与另一个类别的另一个继承者之间几乎没有可比性。
不过,传承人的认定必须有一定的、通用的标准,否则这项工作将难以开展。至于是否应该对继承人进行分类,还需要专门讨论和听证会。
制定身份识别标准时寻找传承人,甚至认定传承人,有时会涉及到对其所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价值评估的问题。
一件玉雕、象牙雕刻、漆雕作品,由于其材质、做工、技艺等因素,可能是无价之宝,而一件剪纸,最多也就一两块钱的经济价值。两者在资源价值上显然是无法比拟的。但从文化记忆传承的角度来看,不能以资源价值作为衡量标准。文化本身包含人文意义上的价值和资源意义上的价值,这两种价值不能完全划等号。
一般来说,民间剪纸艺术家的作品和玉雕艺术家的作品可能在工艺的简单性、难度、文化内涵等方面有所不同,但从人文意义上来说,其价值是不同的。技艺传统的传承是平等的,应该占据平等的地位列入国家、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我们要有这样的认识:正如杰出的科学家、作家是一个国家、一个时代的文化和科学的代表一样,杰出的传承人也是某一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或民族文化遗产的代表。
因此,优秀传承人的认定工作决不能粗制滥造,标准和水平不能降低,防止商业化、庸俗化。
非遗工作启动前,不同行业确定了不同的传承人。国家发改委对工艺美术大师的认定评定工作已多次开展,并已形成体系。评估机构和评估方法也有比较成熟的经验。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联合过去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北京办事处合作为工艺美术大师命名并颁发证书,目前正在开展“中国民俗文化优秀传承人调查鉴定命名”项目。 。面对这样的情况,一是建议并希望文化部主管部门出面协调有关机构;其次,是学习和吸收已经取得的成熟经验,避免走弯路。
。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