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推荐项目中,广州有4个项目成为新增或扩大项目。推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涵盖传统技艺、体育、医药、民俗风情等。 (一)米粉制作技艺(传统沙河面条制作技艺) 沙河米粉是一种大众化的米制品。因初产于广州市沙河镇而得名。据考证,是由从事碎石活动的“东江客家”流传下来的。进入广州。关于沙河芬的来历,流传着很多传说,大多与客家人的迁徙有关。到了20世纪30、40年代,沙河镇已成为远近闻名的沙河面镇。比较出名的沙河面店有怡和居、福安居、全真、同心等,但都是小夫妻店。传统做法是九龙泡米白云山泉水,将米磨成粉,蒸熟,切条。传统沙河面制作工艺最重要的就是四点:水、选米、磨、蒸。 2011年,沙河传统制面技艺入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2年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菜李佛拳(广州北盛菜李佛拳) 广州北盛菜李佛拳创立于广东省广州市。主要分布于广东省广州市白云、越秀、荔湾、花都等区,并辐射周边地区及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蔡李佛拳是广东江门新会县景美乡人陈祥于1836年创制的一种新型拳术,它集佛家张氏、李家角、蔡家拳之精华于一身。 (3)A岭南陈氏针灸是广州中医世家陈氏家族独创的针灸疗法。自1895年陈宝山在西关开设中医诊所以来,已传承百余年,在港澳地区影响较大。它综合了陈氏飞针法、陈氏分级补泻法、陈氏导气法等多种针灸技术的特点,经过历代后人的辨析、组织和推广,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针法。风格具有鲜明的岭南特色。针灸理论与实践体系使其成为我国岭南针灸学术流派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春节(红花街) “红花街”就是逛春节花市的意思。是全国最大的传统民俗文化光复地区春节前夕。广州冬季花市每年举办一次,从春节前的二十八日开始,到大年初一凌晨结束。它以其喜庆热烈的气氛和祥和美好的寓意而深受群众喜爱。花卉市场的形成可以追溯到明代,当时芳村花地(今花地)已成为花木产区。当时,这里搭起一排排竹棚,出售鲜花、新鲜水果和年夜用品,人们称之为“花街”。广州冬季花市体现了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积极态度。它汇集了脚手架、灯光、对联艺术、当地美食、工艺美术、民间文学艺术等元素。是光复文化的集中展示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