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个非物质文化节日是端午节。

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端午节文化在世界上有广泛的影响,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庆祝端午节的活动。 2006年5月,国务院将其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8年起,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端午节成为中国第一个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节日。

端午节的传说

人们认为端午节起源于恶月恶日(见张新钦的“端午节非因屈原”)。汉代北方古人认为,5月5日是“邪月邪日”,有“五月不养子”的习俗,即5月5日出生的婴儿,无论是男是女。女性,无法长大成人。男子害其父,女子害其母。

甚至有“五月得官,不免则不迁”、“五月盖房,秃顶”等说法。东汉王充的《论衡》解释了“五月五日不生儿子”:“夫年正月初一,五月阳光充足,生子(本月)生者,精神炽热,父母厌恶,父母不堪,子将出世。”受苦吧。”

一般认为这种习俗是自战国时期开始流行的。es时期。这一习俗在东汉王充的《论衡》、应劭的《风俗之俗》和《后汉书》中都有广泛记载。人们认为5月5日是邪月、邪日,于是相关的文化活动就应运而生,并形成了“避五毒”、“躲端午”等独特的习俗。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端午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