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非物质遗产有哪些?
1.根据《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定义,以下项目属于“自然遗产”:
从美学或科学角度或自然特征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物质和生物结构由此类结构的组组成;
从科学或保护的角度来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地质和地貌结构以及明确指定为受威胁的动植物栖息地区域;
从科学、保护或自然美的角度来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自然古迹或明确界定的自然区域。
2。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是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文物,包括可移动文物和不可移动文物。不可移动文物参考包括古代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近现代重要历史遗迹和代表性建筑。可移动文物是指历史上各个时代的重要实物、艺术品、文献、手稿、图书资料、代表性物品等。分为珍贵文物和一般文物;珍贵文物分为一级文物、二级文物和三级文物。 。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相关器物、实物、手工艺品等)和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围包括:民间长期口头流传的诗歌、神话、史诗、故事、传说、谚语;传统的音乐、舞蹈、戏剧、曲艺、杂技、木偶、皮影等民间表演艺术;生活礼仪、年度活动、节日庆典、民间体育竞赛以及其他世代相传的与生产生活有关的习俗;关于自然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与上述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场所等
3.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是指兼具自然价值和文化价值的遗产,如中国的泰山、黄山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