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为何能入选人类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3年11月7日,中国古琴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称号。这是继昆剧获此称号后,国内第二个入选的项目。古琴艺术的卓越价值再次被世界认可。
古琴,又称瑶琴、玉琴、七弦琴,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具有浓郁的民族气息。
相传古琴最初创制于原始时代。西周时期广泛流传,祭祀时与琴、鼓等乐器配合演奏。 《诗经·关雎》有“窈窕淑女,琴瑟为友”,《诗经·小雅》也有:“琴瑟击鼓,制天祖”。及其他记录。春秋战国时期,琴演奏的主要形式是独奏,而此时的乐团则以独奏为主。多以打击乐器、管乐器为主要演奏乐器。弹拨乐器的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在管弦乐队中占据相对次要的地位。
汉魏六朝是古琴艺术发展的重要时期,器乐作品大量问世。古琴名曲《广陵散》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唐代是古琴艺术的鼎盛时期。由于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稳定,古琴艺术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对于后世古琴音乐的传承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宋元时期古琴音乐得到显着发展,琴界出现繁荣景象。
最大的特点是它从宫廷传播到民间,吸收了大量民间音乐的精华,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独特的风格。这明清两代是古琴派产生的重要时期。由于地理环境、文化习俗、师资出身和传统等方面的差异,以地方色彩为主要特色的流派层出不穷,各有一定数量的代表作,对流派的发展起到了传承作用。未来的每个学校。
古琴是中国最古老、最纯粹的本土乐器。古琴音乐有着三千多年的悠久历史,是中国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代表。宋代陈丁在《乐书》中提到“琴者,音乐之首”,道出了琴在中国古代音乐中的地位。从造型到曲目,从特殊的记谱方法到丰富的演奏技巧,中国古琴体现了中国音乐艺术的最高境界。
古琴音乐有专业人士优雅的风格和动人的艺术魅力。最擅长用“虚”和“远”来营造空灵之美,追求含蓄而内在的韵味和意境。它既有丰富的内涵,又有显得十分简单、自由、无拘无束的外在形式。只有深入研究古琴音乐,才能对中国音乐的广度和深度有更现实的认识。
.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定标准
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丰富、表现形式多样,特别是对于我国这样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多民族大国来说千年文明。 , 更是如此。如何建立救援和保护的认定标准是一个现实而重要的问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整个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文化遗产的共同属性和特征,因此也适合于一般文化遗产基本评价标准。
我国现行《文物保护法》中,明确规定了文物的评价标准,即“具有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的标准。这也是《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等国际公认的衡量文物价值的三个标准。所谓历史价值,是指文化遗产是一定历史时期人类社会活动的产物,是当时历史具体、真实的实物见证,是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
所谓艺术价值,是指文化遗产中体现的人类审美意识和艺术创造力。它反映了一个国家、民族的文化艺术传统和历史。所谓科学价值是指科学技术的水平。技术体现在文化遗产中。任何文化遗产都是在当时人们掌握的技术条件下创造出来的。因此,它直接反映了文物创造者认识和利用自然的程度,反映了当时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发展水平。
因此,这三个标准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认定的基本标准。
中国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中国古琴艺术、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蒙古族长调民歌。 。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