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
四川位于我国大陆三大地势阶梯的第一、第二级,即处于一级青藏高原与二级长江中下游的过渡地带河流平原。高差巨大,西边高于东边。明显的。川西贡嘎山海拔7556米,为全省最高峰;川东巫山附近的长江流域,海拔仅80米左右,高差7000多米。东西部差异巨大是四川地貌的普遍特征。大致以龙门山、大象岭、大凉山为界,西有高原山脉,海拔均在3000米以上;东部为四川盆地,由海拔750米以下的盆地底部和周围海拔2000米左右的山地组成。作品。简称:四川或蜀 面积:约48万平方公里 人口:8323万 省会:成都 民族:有汉、藏、回、羌等民族 地形:该省东部为四川盆地,海拔海拔约500米,这里是肥沃的成都平原。川西是高原山区,属于青藏高原东缘,海拔3000-4000米。邛崃、岷山地区有许多自然保护区,其中包括卧龙。气候:流域内气候复杂多样,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冬暖夏长。西南山区干湿分明。川西北高原冬季漫长,无夏季,相对干燥寒冷。年降水量约1000毫米。工业:四川省是我国大陆综合性工业基地。成都是著名的或电器、量具、刃具、攀钢、四川油气田、自贡盐化、内江炼糖、泸州、宜宾啤酒等行业。农业:四川农业发达,素有天府之国之称。是我国水稻、小麦、油菜籽、甘蔗、黄麻和红麻、桑蚕、茶叶、水果等重要产区。川西高原和山区分别是我省重要的牧区和林区。地理位置:位于我国西南部、长江上游。春秋战国时期,为蜀国领地。秦时设蜀郡。汉属益州。唐属剑南路。宋代,开辟川陕四路。元朝设四川行省。从明清时期开始,那是四川省。辖区:重庆市成立后,四川省辖12个地级市、4个地区、3个自治州、18个县级市、124个县、3个自治县。其中对外开放市县50多个
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散和变化,以及区域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学科研究人类社会活动的学科,是地理学的两个主要分支学科之一。 “人文”一词与自然地理学中的“自然”一词相对应,泛指各种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现象。人文地理学一般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的人文地理学包括社会文化地理学、政治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等。狭义的人文地理学是指o 社会和文化地理学。一、人文地理学发展简史 人文地理学的发展经历了知识积累、学科形成与理论演变、学科分化、理论与方法创新等过程。按照其发展顺序,可分为古代、近代、近代三个阶段。古代阶段是人文地理知识积累的时期。以碎片化的描述为主,出现了各种关于人地关系的讨论。中国古籍中对人地关系的讨论很多,其中就有《尚书》中地理环境决定论的思想。 《礼记王制》篇:“茫茫山谷大河不同,民生不同风俗不同”; 《孟子·公孙丑夏》中也有“天时不如天时地利,地利不如人”;还有东汉王充《论衡名语》的文章“女子不能以身触天”。 “天亦不能”的“因人而应”的思想,主张人和土地有各自的规律,反对人与土地绝对关系的思想。然而,人类并没有中国古代地理学著作系统地表达了人与土地关系的思想。在西方,地理学一直把地球作为人类的家园来研究。希罗多德、斯特拉波等古希腊、罗马学者在《地理学》中论述了人文地理学现象。中世纪时期,西欧形成了一些相互孤立、封闭的君主制国家,经济、文化处于衰落状态,人类文明发展缓慢。地理学也随之停滞不前。与此同时,阿拉伯国家的地理学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伊德里西等学者在著作中记录了许多人文地理学现象。 15世纪至17世纪,欧洲航海家开辟新航线、“发现”新大陆后,欧洲各国陆续出版了各种地理著作,其中不少是对世界各地人文地理的描述,其中大部分集中于种族、聚落等方面。等研究对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19世纪,地理学开始形成两个分支: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现代科学地理学的奠基人洪堡和利特尔分别创立了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早期理论。此后,人文地理学出现了一系列理论,各个分支学科也相继建立并形成体系。形成与演化人文地理学理论的诞生始于利特尔运用实证和比较的方法,研究世界各地区各种地理现象的因果关系。利德尔在其著作《地理学——地理学与人类品质和历史的关系》中讨论了自然现象与人文现象的相互关系,将自然视为人文的根本原因,强调自然对人类历史的影响。他去世后,人地关系理论在各国有不同的发展。德国地理学家拉策尔在1882年和1891年出版的《人文地理学》一书中论述,人类是环境的产物,其活动、发展和分布都受到环境的严格制约。后来他的学生美国地理学家森普尔和亨廷顿更加强调地理环境对人类文明的决定性作用。他们的观点颇有说服力消除了影响,形成了系统的环境决定论。几乎与此同时,法国地理学家维达尔·布兰奇提出了另一种人地关系理论,后人称之为可能性论或概率论。他认为地理学的任务是阐述自然条件与人文条件之间的空间关系。自然环境提供了一定范围的可能性,人类在创造聚居地时根据自己的需要、愿望和能力来利用这种可能性。性别。他的这一观点在他的学生布吕恩1910年出版的《人类学原理》中得到了表达。在书中进一步发展,贝尔纳德认为自然是固定的,人类是不确定的,两者之间的关系常常随着时代而变化。维达尔·布兰奇和布吕恩的观点对法国地理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而形成了法国学派。受法国学派的影响,英国利物浦大学罗世培教授于1920年创造了“调整”一词,并创立了“适应理论”。他认为规制包含两层含义,即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限制,以及人类社会对环境利用和利用的可能性。罗世培认为,人文地理学研究人与地点的双向关系,主要探讨人类社会活动对环境的适应性。美国地理学家巴罗斯1923年发表《人类生态学》一文,提出生态调节理论。他主张人文地理学是研究人类生态学的学科。在人与土地的关系中,人是中心主题,其他现象只有涉及到人以及人对人的反应时才需要解释。他还认为,历史研究的是时间上的人际关系,而地理学应该侧重于分析。g 空间中的人际关系。 20世纪初,德国学者施吕特提出了文化景观的概念,认为探索原始景观转化为文化景观的过程是地理学的主要任务。后来,美国地理学家索尔提出,人类按照自己的文化标准对自然环境中的自然生物现象施加影响,将其转变为文化景观。随着人文地理学理论的发展,其研究内容和范围不断扩大。人文地理学与自然地理学一样,已经开始分化。一些分支学科相继出现,人文地理学的学科体系已经形成。民族地理学、人口地理学、聚落地理学、文化地理学、政治地理学、商业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工业地理学、农业地理学、交通地理学等。都是在这个阶段形成和发展的。发达。 2、人文地理学的学科沿革和研究方法。长期以来,欧洲许多大学地理课程都是由历史学家教授的。他们十分重视地理学研究,特别是人文地理学研究与历史学的密切关系。而历史地理学的研究长期以来仅限于历史人文地理学的内容,因此历史地理学曾经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英国学者达比等人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研究历史自然地理学,使历史地理学不仅研究历史时期人文地理现象的变化,而且研究历史时期自然地理现象的变化,从而成为地理学的一门学科。独立分公司。 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社会经济、科学技术、人文地理的快速发展理论、方法和研究内容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在人地关系理论方面,过去的环境决定论、可能性论、适应论已经转变为和谐论。在生态学和环境科学发展的影响下,分析和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已成为人文地理学的新课题。在观察和分析方法方面,数学方法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1965年,美国华盛顿伊利诺伊大学地理系教授加里森开设研究班,利用数理统计方法培养了一批地理学家。其中,英国学者Jolly和Hargett在1960年后将定量方法引入剑桥大学和布里斯托大学的地理系。这一创新很快在地理学界传播开来。各国的地理现象分布差异的表达开始由定性向定量阶段发展。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使地理学家能够处理多个变量的复杂计算,利用新的统计方法和技术手段研究某些空间格局,进行精确测量,并以数字形式表达人与土地的关系,以解释区域差异及其多样性。自20世纪50年代系统论建立以来,美国地理学家阿克曼于1966年提出,地理学家应该探索许多不同但相互依存的变量的系统概念,并从时空的角度处理人和环境。系统。 20世纪60年代以来,许多学者在生态系统、政治系统、经济系统、社会系统、区域系统的研究中做出了贡献。引入定量计算系统论思想使地理学开始使用模型来表达所研究的地理现象。 20世纪60年代行为科学兴起后,行为地理学研究应运而生。 20世纪70年代,行为研究在地理学中非常流行。通过研究人类不同社会群体、阶层、阶级对不同环境的反应和行为决策过程,地理学可以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决策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旅游业蓬勃发展,旅游收入对国民经济收入的比重日益重要。这导致了旅游地理学的迅速发展,成为人文地理学的一个新分支。人类以各种社会群体的形式存在。各个群体的不同文化不仅是社会环境的组成部分,也是制约人们行为的因素。因此,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研究空间中的社会现象和文化差异的社会文化地理学的重要性日益增加。与此同时,许多国家重建城市的需要、新城市的迅速增加、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加速了城市化进程,使得城市地理学逐渐在人文地理学中占据重要地位。传统人文地理学以小区域研究、经济区划和文化景观类型为主要研究课题。现在转向分析解决现实社会问题,涉及土地整治、环境保护、贫困饥饿、种族歧视、合理利用资源、改善人民生活等问题。 20世纪中叶以来,人文地理学开始面对社会问题,从而打破了各个分支学科在研究上的人为界限,创造了新的综合。三、人文地理学的基本内容 人文地理学经过长期发展,已具有以下特点: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学科体系。一般可分为综合理论部分、通论部分(院系人文地理学)和专着部分(区域人文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的综合理论部分主要是指人地关系理论的研究。人文地理学总论部分可分为经济、政治、社会文化三个方面。有学者还将其分为社会文化和经济两个方面。人文地理学专着部分包括对各地区人文因素的地域地理研究。经济地理学的主要任务是解释人类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生产、流通和消费分配等人类经济活动的地理分布和空间组织。近代地理大发现后,人类商业活动空前繁荣,我们由此产生了经济地理学的前身——商业地理学。传统经济地理学关注各种资源的分布、生产和商业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以生产布局和区位分析为研究核心。其中,区位理论和中心地理论对地理学等学科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现代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开始关注社会结构、政府决策和人们的行为决策对经济布局的影响。土地经济学出现,重点关注土地整理问题。有学者认为,旅游地理学研究涉及的旅游业属于经济活动的范畴,因此旅游地理学也是经济地理学的组成部分。政治地理学是通过研究公民之间关系来分析政治现象的区域体系和领土,并根据政治、军事、经济和宗教背景分析不同民族群体对世界和地区所发挥的作用。拉策尔1897年出版的《政治地理学》将国家视为附着在地球上的有机物,提出了“生存空间”的概念。后来,麦金德于1904年提出了鲁辛理论。在他们和其他学者的努力下,政治地理学成为人文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20世纪30年代,豪斯霍夫为德国纳粹的侵略政策服务,导致地缘政治学误入歧途,影响了二战后政治地理学的发展。现代分析技术和模型的应用使地理学家能够制定各级各个政治区域的效率和有效性,并开始研究政治行为和政府决策的地理背景。例如,他参与了洛杉矶市政府决策的研究。重组、首都定位、都市区结构、国家公园设立、选票地理分布模式、领海边界和沿海捕捞权等。种族、族群的分布以及自然环境对人类的影响早已在地理著作中有所记载。拉策尔的人文地理学代表作以《人文地理学》命名。维达尔·布兰茨和布鲁内特的人文地理学著作也包含种族和民族地理学。然而,尽管民族地理学和民族地理学仍然是介于民族志、民族学和地理学之间的边缘学科,但大多数研究者都是民族志学者和民族志学者。各地的人口规模、分布和迁徙是重要的地理现象,受到人文地理学家的高度关注。维达尔·布兰茨《人文地理学原理》第一章讨论分布地球上的人口密度以及各大洲的人口状况。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鲍曼分析了中欧人口的地理分异,瑞典地理学家德耶尔对瑞典人口分布进行了深入研究,制作了人口分布图。从此,人口地理学成为人文地理学的一个分支。社会地理学在空间上分析社会现象,研究各种社会类型的区域分布并分析和比较它们的相互关系。在探讨人地关系时,我们强调社会因素对地域文化景观和生活方式的影响。研究内容包括人口、聚落、民族、宗教、语言行为与归纳等地理问题,并致力于解决社会问题。文化地理学解释了不同的文化因素如何使不同的地区具有不同的地域特征人类文化空间组合的视角。研究对象和内容与社会地理学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前者的主要目的是研究不同人类社会群体的地域特征及其与环境的关系,而后者的主要目的是研究人类创造的文化地域。有学者将社会地理学和文化地理学的内容统称为社会文化地理学。人文现象的分布、扩散和变化虽然受到自然环境的制约,但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因素,特别是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经济制度,也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人文地理学可以说是地理学中的人文科学或社会科学。人文地理学的研究特点包括地理学各分支所共有的综合性、区域性、动态性特点,以及人文地理学的研究特点。以人文现象为研究对象的特点。其研究对象虽然与社会科学相似,但与社会科学不同,侧重于地域分布特征以及人文现象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和方法,成为一门交叉学科。边缘科学。人文地理学作为地理学中一门与人文或社会科学关系密切的学科,它既采用地理学中的传统方法(如实地调查、利用地图等),又采用现代方法(如航空照片、卫星照片等)进行研究。 、地理模型等),还引入了大量的社会科学方法(如抽样调查、定量技术、心理学和行为研究方法)。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自然现象和人类现象的空间分布及其相互关系的学科他们之间的船。人文地理学和自然地理学是密切相关的两个主要组成部分。因此,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对地理学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人文地理学与经济学、人口学、政治学、环境科学、生态学、区域科学和行为科学相结合,解决全球资源短缺、人口危机、自然灾害、环境污染、生态平衡和城市问题。作出贡献,特别是在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规划中发挥重要作用。目前,人文地理学仍是一门松散结合的多学科分支学科,仍需进一步发展。此外,还对人地关系的理论探讨,定量统计方法、模型和系统的应用,行为科学的引入,以及对实际社会问题的研究等。e 还处于初级阶段。尽管人文地理学还存在一些问题和薄弱环节,但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人类(特别是人类素质)的作用和科学技术的作用日益凸显,强化了人类文化的潮流在地理上。人文地理学地位的提高将使地理学的发展进入新的阶段。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