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如口头文学、民间绘画、表演艺术、手工艺、民间知识等,一般都是通过口头、心心相印的方式代代相传、延续和发展。传承者的教诲。在这些领域,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和传播者。他们以超人的智慧和灵性,储存、掌握、传承着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文化传统和精湛技艺。它不仅是一座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宝库,更是一代又一代非物质文化遗产“接力赛”中当代起点上的“接力棒”和代表人物。继承人可以是家庭继承中承继的继承人,也可以是社会继承中承继的继承人。至少在上述口头文学、民间艺术、手工艺、民间知识等门类,传承人的传承作用十分明显。当然不限于这些类别。因为这些领域更适合展示个人技能、体现个性化创作。传承人之所以成为传承人,环境(家族中的传承传统、师父的指导和教导等)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当事人的超人能力、知识、智力、灵巧性、独特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聪明才智等能力和个性在这些领域也更容易凸显。总之,这些领域的文化传承不是单线的延伸,也不是原有物质的位移,而是既有衰减,又有增量,通过创新实现文化的积累。积累是继承的结果,积累的核心是传承者的创新。中国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巡视员马胜德在2016年3月30日文化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宣布,从2016年起,我国1986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资助标准文化遗产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2万元。据了解,从2008年开始,中央财政开始资助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统教学活动。补贴标准为每人每年8000元。 2011年,补贴标准提高到1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