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有哪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或文化遗产?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有何看法?
富阳剪纸的具体年代无法考证,但富阳剪纸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期。
在歌颂女英雄花木兰(古谯县,今亳州,亳州原属富阳)的《木兰词》中,有有一句台词是:“照顾好窗边的头发,给镜子贴上黄色的贴花。” “诗”,
“花黄”是头上剪纸的意思,可见剪纸艺术早在南北朝时期就已在富阳出现。
唐代,富阳地区的亳州盛产著名的“亳丝”。唐代,以丝为纸,剪丝花的习俗应已在此流传。这种剪丝花与剪纸同源。
明清时期,富阳有不少剪纸艺人,创作了许多剪纸作品。靠用剪刀剪“花”为生。他们主要为妇女提供刺绣图案制作鞋花、帽花、枕花等,并为当地人的生活提供大量的装饰图案。
千百年来,富阳人习惯在节日、生日时用剪纸来装饰物品、装饰门窗、美化环境。
但由于历年来淮河经常泛滥,富阳人经常背井离乡,剪纸只能夹在笔记本里,因此保存下来的作品相对较少。 。
其中,至今保存完好的富阳剪纸有《牛郎织女》、《八仙渡海》、《兰桥会》、《牧笛》、《祭塔》等”出自清朝。
这些作品虽然篇幅不大,但构图简洁,剪切清晰,形象生动。es.作为女孩绣花鞋的底子、婚纱裙子上的图案、或者老式方枕两端的图案。
至今,安徽富阳的绣花鞋都是先剪纸,再用针线缝制而成。
新中国成立后,富阳剪纸得到了全面发展。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安徽省和阜阳地区文化部门派出专门部门对阜阳剪纸作品进行收集整理,编辑出版了《安徽阜阳剪纸集》。并培养了一支农民剪纸创作队伍。
自1976年起,富阳市文化部门对全区(含亳州等市县)剪纸作者进行普查,收集整理剪纸作品。据统计,当时富阳民间剪纸作家有近千人。
富阳剪纸艺术家陈志仁、陆芙恩茂、王家和、程建利、贾佩秀、戴氏姐妹均在本次人口普查中被发现。
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在《富阳剪纸歌》中提到“手干巧,脑子聪明,纸是剪出来的”并用刀转动,一切瞬间就形成了。”
自1978年以来,富阳剪纸展览先后在合肥、上海、北京、南京、济南、深圳、洛阳、沉阳、武汉、贵阳、成都、哈尔滨、乌鲁木齐、日本等国家举办。其剪纸作品曾被《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农民报》等报刊介绍并发表。
1980年1月,全国第一个剪纸学术组织——富阳剪纸研究会成立。 1983年经安徽省文化厅批准成立阜阳民间艺术研究室,时至今日,该部在富阳剪纸的发展和传承中仍发挥着重要的组织作用。
该部门成立初期,从1982年至1996年出版了11期《民间艺术》杂志,记录了当时富阳的大量剪纸作品和活动,也记录了当时富阳的剪纸作品和活动。发表多篇著名学者、专家文章。当时颇有影响的民间艺术刊物成为与其他地区民间艺术交流的媒介。
富阳市文化部门还出版了多本图册,如《安徽富阳剪纸集》、《富阳剪纸集》、《富阳剪纸集》等。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上海科教电影制片厂、中央电视台、上海、山东、安徽等省市电视台拍摄富阳剪纸专题片。
这些专题片和报道播出后,很多专家学者,全国各地的剪纸艺术家纷纷来到富阳剪纸考察,开始研究富阳剪纸艺术及其学术价值。
1987年、1996年两次在富阳召开全国剪纸学术研究会议,1988年以刘继成、王家和合作的剪纸作品《红楼梦》为会议论文集。送给联合国的礼物。
富阳界首市被文化部批准为“中国民间剪纸艺术之乡”;
2002年农民剪纸艺术家程建立被命名中国剪纸研究会授予的“中国剪纸大师”称号;
2006年,富阳剪纸被评为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8年,富阳剪纸被列入一批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9年,富阳市颍州区被文化部批准为“中华儿女之乡”民间剪纸艺术”。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