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鲁剧有哪些?
鲁剧旧称“上庄扬琴”或“扬琴戏”。它是在山东琴书(坐扬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兴剧种。清末,广饶县两位琴书艺术家石殿元、谭秉伦在《坐扬琴》节目中进行古装表演,受到群众欢迎。这时,穿着戏服的演员必须同时演奏乐器。后来伴奏与演唱分离,发展成为“扬琴戏”。其流行区域不断扩大,逐渐遍及山东省各县市。在农村地区,它尤其受到妇女的欢迎。
除部分原创剧目外,鲁剧的传统剧目多为以民间传说、家庭故事为题材的短剧。鲁剧的唱腔比较朴实、接地气、平易近人。其曲调主要有“四平调”和“二板调”。什么时候演唱时,演员可以根据剧情自由运用。他们善于表达情感,表现现代生活。新中国成立后,成立了专门机构,重点对鲁剧进行整理和研究,创作并演出了《李姐改嫁》等有影响的剧目。在音乐方面,吸收了北方其他梆子剧种的音乐特点,创造了一些新的曲调,丰富了鲁剧音乐的表现能力。鲁剧已发展成为具有广泛影响的地方剧种。到了20世纪50年代,山东各县市都建立了自己的鲁剧团。这一时期的知名演员有郎咸芬、林建华、李代江、常兰、杨瑞卿、王俊英、沉涛、刘艳芳、赵华、刘凤亮、魏巍等。成立后新增剧目剧团作品有《李二姐改嫁》、《收获之后》、《机器人》《伊河畔h》、《王定宝的借当》、《景泰会》、《姐妹联姻》、《逼婚》等。
郎贤芬。出生于山东省潍坊市。 1935年,在校时是文艺骨干,十六岁加入昌威文工团,1952年调入山东省人民剧院(山东鲁剧团前身),第一个角色她饰演的是现代剧《李二嫂改嫁》中的李二嫂,为了准确把握角色,她多次下乡体验生活。一举一动准确细致,唱腔思绪充满情感,成功塑造了一个渴望自由幸福的鲜明农村少妇形象,并于1954年荣获华东戏曲演员一等奖。 1957年,该剧被拍成戏曲艺术片。
郎咸芬已成长为勤于学习,勇于实践,因而在艺术上颇有造诣。她成功塑造了《收获后》中的赵阿姨、《易水两岸》中的梁向荣、蔡文姬、穆桂英等艺术形象。她的声音嘹亮、圆润,歌声充满情感。尤其是她在中音区具有独特的表现力,形成了质朴委婉的演唱风格。她的表演细腻、简洁、生动、充满生活气息。
林建华。 1930年出生于山东省文登县的一个农民家庭。 1946年参加胶东五师宣传队,后调入渤海文工团。解放战争时期,他在山东各个战场上为战士们唱歌,并参加乐队伴奏。他是一位多才多艺的艺术家。解放初期,他从事地方戏曲的挖掘、整理和改革,有机会接触到了很多地方戏曲作品。纽约地方戏曲和民间艺术形式。 1953年调入山东省鲁剧团。
林建华擅长演奏青衣、花旦、老旦。他以歌唱作品而闻名。她的声音甜美,时高时低,刚柔并济,运用自如,口音委婉流畅。尤其是她在掌握鲁剧神韵方面的独特风格,在群众中颇有名气。她的表演含蓄,举止端庄优雅,舞蹈简洁优美。她曾成功饰演《大雁传》、《搬窑》中的王宝照,《蓝桥社》中的蓝瑞莲,《三关宴》等。 《李二嫂改嫁》中的佘太君、《二嫂改嫁》中的刘阿姨等等,各有特色。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