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截至2017年9月,洛阳市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8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58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35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遗留 1057 项目。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今天小编就跟大家罗列一下洛阳的八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1.河洛大鼓

河洛大鼓是洛阳首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民间艺术之一。具有独特的音乐色彩和浓郁的地方风格。

河洛大鼓起源于清末,由豫西洛阳琴书与南阳鼓词结合而成。在偃师地区,河洛鼓最盛时,当地村民仍有不请“行气”的习俗。”(管乐、打击乐器)而是婚礼、婚礼的“祝愿书”(河洛鼓)。妻子结婚的请柬称为“红书”,孩子生日的请柬称为“面子书” ,而给老人过生日的请柬被称为“长寿书”……

2.唐三彩烧制技艺

唐三彩烧制技艺是五彩缤纷的总称。唐三彩是中国唐代釉陶艺术品,是洛阳市当地的传统工艺品,起源于初唐,作为唐代传统艺术的精华,唐三彩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p>

唐三彩是指唐代俑、陶器上的釉彩,唐代以红、绿、黄为主色,故称“唐三彩”。并且不限于三种颜色,除了红、绿、黄之外,还有白、黑、b等颜色。和紫色。这些唐代艺术珍品大多出土于洛阳,故有“洛阳唐三彩”之称。

3.果然不一样的洛阳水席制作技艺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唐朝鼎盛时期,洛阳政局稳定,经济繁荣,水陆通畅,商贾云集,民风纯朴,人民安居乐业。可谓国泰民安、天下太平。洛阳当时确实是一座举世闻名的城市。文武百官上朝禀报,各路王公竞相进贡,各国使节纷至沓来。

洛阳水席因内外交往的融合而应运而生,但当时仅在宫廷中流行。随着时间的流逝,洛阳水宴逐渐演变为盛唐时期讲究排场、奢华的场面。宋代以后,洛阳水席渐渐失宠,开始流行于民间。它们已经流传至今数千年。洛阳水宴是我国宫廷中保存最完整、历史最悠久、最具特色、味道最鲜美的名宴,在全国独一无二。

4.关公信仰习俗

关公信仰习俗属于民间传统信仰习俗。是民间信仰关公的各种习俗的统称。这是一种传统的信仰文化。人们尊敬、崇拜关公。从本质上讲,他们所敬佩和信仰的,是全体中国人的一种精神寄托,一种美好憧憬。这种精神和愿景因关公而逐渐从抽象提升到具体和完善,并凝结成一种精神寄托。信仰文化:忠、义、仁、勇、礼、智凝聚在关羽身上,为后世所景仰。 。

5.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

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前身为洛阳牡丹会,已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始于1983年,结束于2010年。11月,经国务院、文化部正式批准,升格为国家级节日,并更名为“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由文化部主办。河南省文化和人民政府.花开花落二十天,城中人人疯狂。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是融会贯通的大型综合性经济文化活动赏花、旅游、经贸合作与交流。已成为洛阳经济发展的平台和展示城市形象的窗口、洛阳走向世界的桥梁、世界了解洛阳的名片。

6.洛阳宫灯

洛阳宫灯是一种独特的传统工艺品,也是元宵节期间常见的装饰。品种繁多,地方特色浓郁。常见的有白帽子方灯、红纱圆灯、六色龙头灯、走马灯、蝴蝶灯、二龙戏珠灯、罗汉灯等。其中红纱灯尤其有名。其造型优美,字画皆宜,可随意折叠折叠,易于保存。可作为节日装饰品,点缀平安;它还可以用于艺术推广,表彰新趋势。

7.平乐果正骨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平乐郭正骨起源于清朝嘉庆年间,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是一所重要的中医骨伤科学术流派。中医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平乐郭式正骨保护单位洛阳正骨医院坚持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基础上创新平乐郭式正骨,使平乐郭式正骨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为人民健康保驾护航。平乐果正骨的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越来越高,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8.河图洛书传说

河图洛书传说是诞生于河南省洛阳地区的民间传说,讲述《河图》、《洛书》等相关故事。该系统主要包括龙姆传奇

在中国孟津县灰蒙镇,黄河与其支流涂河交汇处,相传是“龙”诞生的地方。建成《马负图》,建成龙马负图寺;而在洛宁县西长水村,洛河支流悬湖河交汇处,相传是“神龟承书”之地,立有“洛初书”石碑。

(洛阳晚报付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