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近的工作与民俗文化的挖掘有关,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有一些了解。如何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无非就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

国家虽然日益重视传统文化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同时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的发展提供政策和经济支持。然而,当我在开展具体工作时,我发现这方面的工作开展起来确实不容易。

很多人都知道,国家虽然重视文化发展,但也更注重经济发展。但非遗文化产业是一个投入大、复苏慢、甚至零复苏的产业。短期内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可能性不大,值得关注很难取得政治成果。因此,无法引起一些领导的重视和投资者的兴趣。

由于政府投入少,没有人愿意投入,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没有足够的经济保障。尤其是受现代社会思潮的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人并没有得到应有的成就感。年轻人不想学,老人也不让学。我在当地进行调查时发现,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都是老年人。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没有品牌化产业化,现在连传承都困难。

如果没有官方的保护和引导,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就只能自生自灭。一些非遗项目为了生存,不得不迎合市场经济,被“老板”改得面目全非,失去了传统的魅力。

我认为打造非遗品牌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解决认知问题。基层领导要有大局意识,认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和谐发展的重要性,认真落实国家相关政策,通过政府的积极引导,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和发展。投资和正确引导。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必须有社会责任感,端正态度,明白这是一份事业,仅仅依靠政府对传承人的微薄补贴是很难把它做大做强的。我们要懂得自己谋发展,而不是坐等政府补贴死后像乞丐一样过日子。我们不能因为补贴问题而拒绝继承遗产。看来这项工作是为政府做的。

其次要解决资金问题。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如果没有资金,那都是白费力气。但解决资金问题,除了政府的财政补贴外,最重要的是要注重引入民间资本。除了招商引资外,引进民间资本也可以通过民间活动来解决。据了解,我国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都能传承至今。除了传承人的兴趣爱好之外,另一个重要的收入来源就是民间宗教活动。政府可以通过正确引导,在民间宗教活动中大力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实现项目吸收。化资本。此外,传承人还要在政府的帮助下积极开展商业合作,努力将非遗项目产业化。

最后要解决的问题是运营管理问题。如果能形成公司的产品管理,就可以成立公司进行管理,比如品牌推广、业务接洽等,应该聘请专业人士,真正让专业人士做专业的事,保证公司的正常运转,发展成为独特的文化品牌。如果不能形成产业化管理,就需要政府出面保护“传承人”,通过教学、培训、宣传等方式,让非物质民俗文化的内容日益被更多人理解、认可、欣赏,为非物质民俗文化的传承提供稳定的保障。为其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充分发挥民族传统节日的文化传承功能,组织形式多样定期或不定期举办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活动,并通过多种渠道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纳入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形成了自己的文化品牌。

(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人舞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