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戏曲种类繁多。我粗略地统计了一下,有以下15种。前十一部为传统戏曲,后四部为皮影、木偶戏,排名不分先后:

1.粤剧(Cantonese Opera) 虽然粤剧和粤剧基本上是分开的,但总体上仍然是一种剧种。粤剧是广东省最大的地方剧种,流行于两广粤语区、香港、澳门及海外粤语社区。

据说当年去东南亚的人大多是广东人。因此,粤剧也被许多海外华人、东南亚华侨所聆听。在新加坡,被誉为“粤剧第二故乡”。

粤剧作为广东第一大剧种,也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危机。诸如此类的问题随着演员和观众老龄化,资金不足、人才缺乏、后继无人等问题日益严重。

2006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9年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潮剧 潮剧起源于广东潮汕。是宋元时期南戏的一个分支。它是由宋元时期的南戏逐渐演变而来。距今约440年历史,主要吸收了弋阳腔和昆剧。它将梆子、梆子、皮篁等特产与潮州话、潮州音乐、潮州歌册、潮绣等当地传统民间艺术相结合,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形式和风格。

1990年以后,潮剧受到市场经济的制约和各种现代文艺形式的冲击。投资减少,大脑流失,艺术水平下降。优秀的传统表演艺术濒临消亡,正处于发展的艰难时期。在这种情况下,急需保护和支持。

2006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注意与广东汉剧的区别。广东汉剧不是湖北汉剧。虽然同为汉剧,但却是两种不同的剧种。

广东汉剧是清代雍正至乾隆年间徽剧传入广东后形成的。是广东三大剧目之一,被周总理誉为“南国牡丹”。

广东汉剧的音乐唱腔以皮黄为主,还包括昆曲、高调、吹调、小调等,角色职业较多,分为九大角色:贡吉即老生、小生、老旦、正旦、花旦、红井、五井、丑甲。

2008年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4.雷剧 雷剧起源于雷州歌曲。它经历了姑娘歌、劝歌、大班歌、雷剧四个发展阶段。歌剧类型的形成经历了300多年。

雷剧被誉为广东第四大剧种。由于其语言通俗易懂,能很好地反映现实生活,深受当地人的喜爱。

在国内戏曲行业低迷的同时,雷剧却蓬勃发展。据不完全统计,雷州市现有专业、业余雷剧团约300个。这些剧团平均每年演出100场。仅雷州市一地,每年全市举办的雷剧就有约3万场,在全国各个舞台演出边。

2011年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5.西秦剧 明代,西北地区的秦剧流入汕尾市,与当地民间艺术相结合。到了清初,广东省汕尾市的地方戏曲就形成了。秦剧类型是从西域传入,故称“西秦剧”秦剧”。又名乱弹剧,是广东省汕尾市三大名剧之一。

西秦剧传统剧目有千余个,唱腔为板式七言对联的变体,曲牌有正弦、西皮、二黄、小调等。

西秦剧和粤剧一样,近年来也存在不少问题。

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6.山剧山剧是一种新型的山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它以客家方言演唱,流行于梅州、河源、惠州、韶关等客家方言地区。

1959年至1962年,汕头区和梅县、兴宁县、蕉岭县组建了4个专业山剧团。

他们创作了《捧水西流》、《唱夫归来》、《雪中梅花》、《彩虹》、《

同时涌现了张振坤、熊丽梅等一批较有影响力的演员。 、蓝小天等

7.白子剧 白子剧起源于元末明初,流行于汕尾市。它从闽南流向粤东,与汕尾方言和民间艺术相结合,逐渐形成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白子戏。特点。

现在百子戏的发展不太好,生存危机相当严重。

2006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8.花朝戏起源于紫金县乡村的“神代”祭祀仪式。它以客家民语演唱,流行于粤东、粤东北的客家地区。

花潮戏的唱腔有100多种,主要以神潮腔和民间小调为主。歌词大多由七个字四句组成,全部由演员用自己的声音演唱。演唱的特点是一人领唱,大家助唱,唱唱结合,灵活自由。

目前,花潮剧专业剧团虽然按期下乡演出,也在当地重大节日等演出。在民俗活动中,这样的表演很少见,观众日益减少,生存问题更加严重。

2006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9.乐昌花鼓戏,俗称“唱花鼓”、“条子戏”,起源于乐昌民间围场表演的灯笼歌舞——“踩低台”,是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流行的民间传统戏曲。

音乐分为三类:地方民歌、小调、杂曲。它分南路和北路,以旋律为主,辅以一定的式样变化。表演艺术有着小、笑、热闹、“无丑无戏”的悠久历史。

主要伴奏乐器有调胡、花鼓、锣、钹、唢呐等。

10.正子戏是中国三大名剧之一广东省汕尾市。正子戏又称正音戏,又称南戏。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历来被国内外戏剧专家学者誉为中国戏剧的活化石。

正子戏是古代南戏的传承,对研究戏曲史具有重要意义。

2006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1.粤北采茶戏 据史料记载,采茶戏最早形成于明朝末年的赣南安源县。 《南》(赣南全南、陇南、定南三县)传入粤北及广东东江、汉江流域,再与当地民歌结合,最后逐渐发展成为今天的采茶戏在广东北部。

粤北采茶戏已有约200年的历史。旧称花灯戏、花鼓戏、采茶戏、大茶戏或三足戏。是广东六大剧种之一。

12.潮州铁枝木偶 潮州铁枝木偶,俗称纸皮影戏,是广东省潮州地区的传统戏剧。它是一种身体较小的木偶。其主要特点是傀儡由三根铁枝控制。主杆置于木偶背部中部,侧杆置于左右臂上。木偶是由幕后艺术家控制的。

它是由南宋时期中原移民传入的皮影演变而来。清代以后,为了满足观众的视觉欣赏需要,艺术家们逐渐去掉了覆盖舞台和墙壁的白纸。将神像从平的变成圆的,身体用稻草捆扎,手扎纸,脚砍木头,头用泥土。当时称为圆身纸影。经过艺术家的不断实践,偶像舞台表演逐渐形成。

13.陆丰皮影戏 陆丰市有正子戏、西秦戏、白子戏等剧种。各戏班齐演时,皮影戏开始后,便陆续敲锣打鼓。尊重皮影戏是一种历史习俗。

传统铁枝木偶剧团由9人组成,其中操作员3人、演唱者3人、伴奏者3人。当剧中角色较多时,操作者和伴奏者也必须唱歌。

2006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4.高州木偶戏 高州木偶戏又名鬼仔戏,是由一位集唱、演、打、打于一体的艺术家组成。

高州木偶发展至今,在单人木偶的基础上,出现了四人班、八人班,又称中班、大班,单人木偶则称为小班。

全市有木偶班150多个,木偶艺人500多名。

2006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5.越西白戏 越西白戏,俗称白戏仔,原是越西白火所唱的木偶剧,因常在安浦演出,演唱风格与其他地方不同。是一个剧团,故称“安普白剧”。后改名为“粤西白戏”。流行于广东省廉江、遂溪、广东省湛江市、广西合浦等地。

粤西白剧起源于乾隆年间安浦附近的曲龙村。清朝的od。最初是用竹筒演奏的。群众称其为“竹筒戏”,又名“木鱼班”。

广东的戏曲剧种差不多就是这样。不知道能不能解决问题。正在看答案的朋友们,如果发现有漏掉的剧集的话,欢迎在下面补充,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