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物质文化的源泉?
海洋是人类文明的摇篮。中国是著名的文明古国,是一个大陆国家,也是一个海洋国家。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伟大文明之一,是陆地和海洋共同孕育出来的。中华民族以勤劳勇敢和开拓进取的精神,创造了古代中国走在世界前列的辉煌航海事业。
丝绸是中华文明的象征之一。
中国是最早养蚕、织丝绸的国家。古代中国与西方文明的交通交流源远流长。 19世纪,德国地理学家里希特霍芬将横跨东西方的陆路交通路线命名为“丝绸之路”。 20世纪初,法国学者查万提出“丝绸之路有两条路:陆地和海上”。此后,法国学者Jean Filiozza首次使用“Maritime S”这个名称。
中国与西方国家的贸易和交流通道,以丝绸命名,是广义上中国与西方最早的交流通道,古代中西文化的交流与互动由此开始。
那么海上丝绸之路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放眼远古,浙江杭州萧山跨湖桥新石器时代遗址的考古发现告诉我们,“中国第一艘船”早在距今8000多年前,浙江吴兴千山洋新石器时代遗址的考古发现证明,早在4700多年前,长江流域就已经存在丝织品。
看来,打开中外文化交流之门的钥匙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的中国与西方早已掌握在中华先民手中,浩瀚的海洋是大陆的延伸,海上丝绸之路也是陆地丝绸之路的延伸。然而,陆地和海洋并不是两个连续的发展阶段,而是两条平行的通道。虽然沧海无痕,印迹难寻,但随着重大考古发现的进展,我们有理由相信,当伴随着清脆的驼铃声,举世闻名的中国丝绸穿越了绿洲和沙漠,同时,海上丝绸之路也掀开了中西文化交流的辉煌篇章。
西方对中国的最初认识是从丝绸开始的。据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中国丝绸最晚在公元前四世纪就已传播到西方。希腊帕特农神庙的命运女神雕像穿着薄薄的透明长袍,雅典红花陶罐上的彩绘人物也穿着这样薄薄的衣服。在古希腊著作中,中国被称为“Serris”,意思是“刺激的国家”
克特西亚斯(Ctesias)是希腊人,公元前 416 年至公元前 398 年在波斯宫廷任职,他是有文字记录的第一个提及丝绸生产国“塞里斯”的人。
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在西汉时期正式形成,雄心勃勃的汉武帝于公元前138年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陆上丝绸之路,从此开启了丝绸之路的新纪元。中西文化交流开始。
中国的丝织品源源不断地运往中亚、西亚以及更远的西方。同样,汉武帝也开辟了海上通道,派翻译官黄门率领招募的人员人员携带丝织品、黄金等出海,兑换珍珠等珍宝异物。黄直国以南的金城步国是汉朝海上使节访问的最远一站。据学者考证,这条路线来自的使节汉朝大致经过今天的越南、柬埔寨、泰国、缅甸,到达孟加拉湾,然后经斯里兰卡经印度东海岸航行回来。
可见,早在西汉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就从中国广东开辟,沿海岸航行至印度洋孟加拉湾。
公元一、二世纪,地中海世界的商人就以印度东海岸为中转基地,将贸易触角从海上伸向中国。对于西方世界来说,中国是一个生产丝绸的国家。从某种意义上说,汉文化就是丝绸文化。
汉代时,中国丝绸制品在地中海地区十分流行。据记载,埃及托勒密王朝最后一位君主克利奥帕特拉女王所穿的丝袍就是用中国丝绸织成的。罗马皇帝凯撒大帝身穿长袍走进剧院引起轰动由中国丝绸制成。一时间,丝绸成为罗马贵族女性争相购买的服装,成为罗马帝国最时尚的消费品之一。
这股崇尚丝绸的风潮愈演愈烈。到了公元四世纪,中国丝绸不仅成为罗马和地中海世界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品,而且拓宽了古代西方各族人民追求美的精神视野。
唐代中国的航海技术不断发展,地理学家贾丹对当时的海上交通路线有相当详细的记录。这条用于向西运输丝绸的路线被称为“广州通海一路”。
这是一条从广州出发,通往东南亚和北印度洋国家,然后从印度航行到阿曼湾,最后到达进口国巴士拉(现属伊拉克境内)的海路。位于波斯湾顶端的蚂蚁商业港口。除了丝绸之外,唐代后期,中国瓷器开始出口到北非的埃及。通过海运运往红海各港口,然后集中运往埃及南郊的福斯塔特。从这里运往亚历山大、摩洛哥、马格里布等地。
中国广州是当时世界著名的港口。来自巴士拉、西拉夫、阿曼、印度、爪哇、越南等波斯湾国家和地区的船只和帆船齐聚一堂;香料、珍宝等货物,堆积如山。除广州外,明州(今浙江宁波)、江都(今江苏扬州)等海港也发达。
唐宋以后,瓷器逐渐成为中国的大宗出口商品。
瓷器被称为“瓷器”,在中西文化交流中日益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有些学者们把海上丝绸之路也称为陶瓷之路。由于瓷器重且易碎,陆运时容易损坏,海运就凸显了其优越性。公元九世纪至十世纪,中国开始使用指南针进行导航。造船和航海技术取得长足进步,海上运输日益成为中国与西方交往的主要方式。
南宋朝廷十分重视和鼓励海外贸易,不仅在沿海各地相继设立市运司,还派人带着法令和丝织品出海,吸引外国商人来往。与中国的贸易。民间商人活跃在海外港口,阿拉伯商人大量来华经商,中国对西方的了解更加细致。赵汝士的《诸凡志》记载了埃及的情况。该信息可能是带来的目录是由来泉州进行贸易的埃及商人直接进行的。
元代,陆地和海洋都发达了,中西之间的交通路线空前扩大和畅通,中国与西方世界之间的相互了解空前增加。此时,中国人心中的“西方”概念已从汉代、唐宋时期的中亚、西亚、北非扩展到欧洲。当时,泉州、广州至波斯湾的海上航线交流极为活跃。元末王大元所著的《道义志略》一书,记载了中国商人到访东南亚、南亚、西亚、东非等2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国家和地区。名称。
著名的马可·波罗通过陆路来到中国,又通过海路回到中国。举世闻名的《马可·波罗游记》并不在话下。它不仅是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一颗明珠,而且其中所描述的中国的富强繁荣轰动了欧洲,并对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摩洛哥旅行家伊本·白图泰乘船前往中国,在泉州登陆。他的《游记》称赞泉州是“世界第一大港”,介绍了中国与印度、阿拉伯半岛和波斯湾之间盛大的海上贸易。
发展到明代和15世纪初郑和下西洋,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到鼎盛时期。自永乐三年(1405年)起,郑和曾率船队七次下西洋。这是中国人第一次以前所未有的规模走出国门,走向海洋,与外界和平互动。七次下西洋,历时28年,“云高飞,星驰昼夜”。他们走访了30多个国家亚洲、非洲国家和地区,标志着中国造船技术和航海能力发展到人类历史的顶峰。海上丝绸之路已达到顶峰。
郑和率领的庞大船队从南海驶向印度洋,满载着锦缎、紧身衣、彩绸、锦缎、瓷器、药材等深受各国喜爱的物品。使团所到之处,都向当地国王或酋长赠送中国丝绸、瓷器等礼物,并用中国丝绸等物品与当地居民进行贸易往来,促进了对外贸易的空前发展,在文化交流史上写下了辉煌的记录。中国与西方之间。一页的。
明朝末年,西人东航,中欧直接接触的时代到来。中西文化交流达到前所未有的新高潮。 “东方学“西传”、“西学东传”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海上丝绸之路作为主要向西方运输丝绸、瓷器等物品的航线,此时融入了更多的西方因素。 ,形成连接亚、非、欧、美的海上大动脉。
通过不断延伸的海上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绸和瓷器源源不断地销往世界各国,改变了欧洲的时尚,促进了相互传播世界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影响力,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
因为东西方的贸易是通过丝绸之路开始的,伴随着文化的传播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