爪哇岛人文地理
岛上的特里尼尔因1891年发现直立人(即“爪哇人”)化石而闻名。这也说明爪哇岛早在80万年前就已成为人类活动场所。爪哇移民显然来自东南亚大陆。早在公元前 2500 年,爪哇就存在家庭农业。 1、印度教和佛教时期 印度商人在公元1世纪左右来到爪哇,信奉印度教的印度人势力随之发展。公元8世纪,马塔兰王国正处于繁荣时期。马塔兰王国以爪哇岛中南部为中心,由谢兰德拉王朝统治。虽然马塔兰王朝最初是湿婆印度教的追随者,但后来的国王接受了大乘佛教。公元9世纪末10世纪初,婆罗浮屠、门杜和爪哇的许多其他地方都建造了巨大的佛教纪念碑。马塔兰政权衰落后,东爪哇的一个国家曾一度掌权,直至陷入困境。与苏门答腊岛强大的三佛齐帝国发生冲突,并于 1006 年被击败。埃尔兰加国王(1019-1049 年在位)成功复兴了这个国家,并恢复了其全部实力。在他的统治期间,文学和艺术蓬勃发展,印度史诗首次从梵文翻译成爪哇语。这为向普通民众灌输印度教思想开辟了道路。埃尔兰加将他的王国平分给他的两个儿子,其中一个是谏义里(布兰塔斯河沿岸)更强大的统治者。直到 13 世纪(当时西爪哇仍由三佛齐统治),该地区一直是爪哇文化的中心。谏义里王国成为香料贸易的贸易中心。印度穆斯林商人和中国商人来到这里的各个港口短暂停留。后来,爪哇的政治中心转移到东爪哇玛琅高地的辛哈萨里王国。克塔纳加拉(Kertanagara,1268-1292 年在位)是王国最伟大的国王。他统一了Java和扩展他的权力扩展到婆罗洲南部、巴厘岛和其他东部岛屿。随着格尔达纳卡拉的早逝,他的王国崩溃了。随后,1293年,东爪哇的满者伯夷帝国建立,该帝国控制了印度尼西亚群岛的大部分地区,甚至包括前斯里兰卡在苏门答腊岛的领土。这个强大帝国的创始人是首相加查·马达(Gajah Mada,1331-1364 年在位)。满者伯夷王朝在 14 世纪末开始衰落,并可能在 16 世纪初消亡,当时伊斯兰主义者摧毁了印度爪哇统治的最后残余。 2.穆斯林王国的崛起。最早的伊斯兰传教士被称为“九使”(Wali Songo)。其中有几位来自中国,被认为与当时有关。郑和对马六甲海峡海上贸易的影响密切相关,许多传教士的墓葬至今仍保存完好。当伊斯兰教被接受时,它的教义也被融入到一些教义中。当地人长期信仰伊斯兰教,因此爪哇岛的伊斯兰教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几个世纪以来,穆斯林商人一直到访印度尼西亚群岛,但直到 15 世纪,玛哈巴希特王国才感受到穆斯林商人竞争的严重影响。随着穆斯林国际贸易网络在该地区的发展,沿海爪哇人面临两种选择:与穆斯林战斗或联手。最终许多爪哇人与穆斯林联合。 16世纪初,东爪哇的许多港口完全脱离了垂死的满者伯夷帝国。中爪哇和西爪哇也建立了几个穆斯林王国,部分原因是西爪哇的巽他人早期受印度殖民影响较小,因此能够更快地适应伊斯兰教。 16世纪,Padjang、Matalan、Preanger、Cheribon和Bantam都成为爪哇的独立穆斯林国家。其中,马塔兰在1580年代控制了东爪哇和中爪哇,是最后一个伟大的爪哇王国。 3、荷兰殖民时期,1596年荷兰轮船首次访问爪哇,荷兰东印度公司迅速在沿海建立了多个贸易港口,并将总部设在巴达维亚(雅加达)。该城市于 1619 年受荷兰控制。从 1670 年代起,荷兰东印度公司开始声称控制爪哇的各个穆斯林王国。 17世纪最后25年,西爪哇的一些穆斯林王国承认了公司的统治,1743年爪哇中北部和东北部地区也承认了公司的统治。 1755年,马塔兰王国的剩余部分被分为两个荷兰附庸:苏拉加达和日惹。在荷兰人对当地贵族实行的强制交付制度下,爪哇农民种植了水稻、槐兰、糖、胡椒和咖啡等农作物。荷兰人残酷的殖民统治激起了爪哇人民的持续反抗。 1799 年,荷兰东部印度公司倒闭,荷兰政府接管了爪哇的行政权力。 1811 年至 1816 年间,爪哇曾短暂受英国统治,后来仍受荷兰统治。 1825年至1830年,发生了迪博尼哥罗领导的爪哇起义。荷兰为镇压这场叛乱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整个19世纪,爪哇在荷属东印度群岛中得到了最密集的开发和最严格的统治。因此爪哇自然而然地成为20世纪初印尼民族主义的中心。从 1903 年开始,爪哇人开始越来越多地在地方政府任职。 1925年,印度尼西亚人在人民议会中占多数。荷兰殖民时期,清朝称爪哇为“加洛巴”。清代于正燮《归思稿·澳门志跋》:“康熙五十五年十月辛亥圣训曰:吾游海外,闻有卢松、噶洛巴二地。嘎”罗帕是洪茂船停靠的地方,吕宋是西洋船停靠的地方。那里藏着很多小偷。 ”徐继涉在《应欢志略》中提到一本书,名叫《海岛一志》,成书于乾隆五十六年,作者是王大海。王大海是漳州府陇西县人。从海上到爪哇,徐继社说他“在加罗巴住了十年,嫁入甲必丹的一个家庭。”“加罗巴”一般指爪哇岛:“甲必丹”是甲必丹的音译,荷兰语是4.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爪哇岛于1942年至1945年被日本人占领。1950年,爪哇岛成为新独立的印度尼西亚共和国的一部分。爪哇岛又被称为爪哇岛众所周知,直立人大约在公元前一百万年到达爪哇,在爪哇东部的布兰塔斯河附近发现了直立人的化石。两百万年前,这里有丰富的直立人化石。巽他高原和迪古尔高原的物种。降雨使大量热带植物生长茂盛,为许多史前文化的出现提供了条件。 1. 爪哇这个印度教和佛教王国的文化和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南亚次大陆语言和文化的影响,许多历史遗迹证明了这一点。这种观点,例如佛教寺庙遗址婆罗浮屠,和印度教寺庙普兰巴南。东汉二世纪,孝勋帝永建六年(131年)叶条国遣使出使东汉。 “叶条”是古爪哇岛梵文名Yavadvipa的对声。公元五世纪的东晋义熙八年(412年),高僧法显登陆亚婆提帕。 Yavadvipa 是Yavadvipa,即古爪哇语。后汉至隋称哈螺山,唐代称那里。宋代爪哇岛上有三个国家:西边的塔鲁那、中边的马塔兰、东边的建义里。宋太宗淳化三年(992年),东爪哇国王达摩迦(Dharmvamca)遣使进贡。当时,穆罗茶王已经统一了爪哇岛,势力扩展到巴厘岛、波林国,并与苏门答腊岛上的三佛齐王国交战。然而,由于东爪哇-三佛齐战争,东爪哇国家战败,法王被杀。三佛齐的势力扩展到爪哇岛。 13世纪,爪哇岛上的辛哈萨利王国崛起。 1290年,辛哈萨利国王克塔纳加拉国王征服了这三个王国。佛陀被逐出爪哇。克塔拉雅萨(Kertarayasa)是辛哈萨里国王克塔拉雅萨(Ketarajasa)的女婿,建立了强大的满者伯夷王朝,以满者伯夷市为首都(位于今泗水西南部)。随后,沙里的辛卡西国王克塔纳加拉(Ketanagala)被被叛军将军贾亚卡旺杀害。元二十九年(1292年),元朝创建者忽必烈派千艘战船组成的水师从福建泉州渡海登陆爪哇。 ,联合满者伯夷国王凯塔拉亚萨进攻辛哈萨利王国的叛将贾亚卡旺旺,消灭了辛哈萨利王国。满者伯夷国王Ketalayasa随后反敌,击败了元军,统一了爪哇。元朝历史上,满族博邑称为“马洛帕舍”,是爪哇的首都。满者伯夷被称为最著名的印度教王国。满者伯夷曾经统治过今天印度尼西亚西部的大部分地区。满者伯夷这个名字来源于满者伯夷橙树,在印度教中被视为神。到了16世纪,当穆斯林王国取代了西部岛屿的满者伯夷王国时,满者伯夷王国迁往东部的巴厘岛。明代称爪哇。永乐年间三宝太监郑和西洋,访问了爪哇的头尔班、盖勒西克、泗水、满者伯夷、昌基尔等地。六、七世纪,苏门答腊岛和爪哇岛出现了许多海洋王国,控制了马六甲海峡的海域。与此同时,这些王国因与中国和印度的海上贸易繁荣而繁荣。在此期间,中国和印度的许多学者翻译了许多文学和宗教文献。 2、最早在穆斯林王国和荷兰殖民统治时期的伊斯兰传教士被称为“九使”(Wali Songo)。其中有几件来自中国,被认为与当时郑和在马六甲海峡远洋贸易的影响有关。这与许多传教士的坟墓至今仍保存完好有很大关系。伊斯兰教在被接受的同时,其教义也融入了当地人长期存在的一些信仰之中,因此爪哇岛的伊斯兰教具有明显的本土性。特征。荷兰东印度公司在巴达维亚(今雅加达)设立“贸易和行政总部”。在殖民时期,荷兰人将注意力集中在雅加达和三宝垄和泗水等其他一些海滨城市。荷兰殖民者还通过一些投降的本土势力间接统治这个多山的岛屿,例如爪哇中部的马塔兰王国。 19世纪,荷兰政府从荷兰东印度公司手中接管了东印度群岛。 1830年,荷兰统治者开始实行一种名为“耕种制度”(荷兰语cultuurstelsel en cultuurprocenten)的变相奴隶制,导致大范围的饥荒和贫困。 。随后发生了各种政治和社会抵抗运动,其中包括荷兰作家穆尔塔图利(Multatuli),他写了一本名为《马克斯·哈弗拉尔》(Max Havelaar)的小说来抗议当时的社会状况。在各种抵抗运动的迫使下,荷兰议会通过了道德政策(Etnisch beleid)于1901年成立,客观上使一些爪哇人接触了荷兰教育。这些人中涌现出许多优秀的印尼民族主义者,并在二战后的印尼独立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爪哇的居民属于蒙古人种的海洋分支(或南部分支)。岛上居住着三个主要民族,即占主导地位的爪哇人、巽他人和马都拉人,以及两个较小的民族:腾格尔人和巴堆人。爪哇人占爪哇岛人口的近70%,主要居住在该岛的中部和东部地区。巽他人主要居住在西部,马都拉人居住在爪哇东部和马都拉岛。三个主要民族都讲马来语,绝大多数是穆斯林。还有大约200万到300万中国人。爪哇是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之一。平均有770人岛上面积r平方公里。爪哇岛仅占全国陆地面积的7%,但其人口却占印度尼西亚人口的大多数。爪哇的人口增长率一直很高; 1815年人口约为500万,20世纪初增至约1亿。绝大多数人口仍然是农村人口,但爪哇的城市发展迅速。主要城市有雅加达、万隆、三宝垄、泗水、泗水(Surakarta)和日惹。农村人口密度最高的是中南部平原和北部平原。岛上2/3以上土地已耕种,主要粮食作物为水稻。数百年来形成的由运河、水坝、沟渠和水库组成的复杂灌溉网络为岛上的水稻生产做出了巨大贡献。其他作物包括玉米、木薯、花生、大豆和红薯,其中大部分种植在低地地区,目前管理水平较低小块土地上的市场。梯田山坡和灌溉稻田是乡村景观最常见的特征。生产木棉、芝麻、蔬菜、香蕉、芒果、榴莲、柑橘和植物油供当地消费。出口茶叶、咖啡、烟草、橡胶、金鸡纳(奎宁的原料,生长于西爪哇高地)、甘蔗、木棉(生长于岛东部)和椰子。其中几种适销对路的作物曾经普遍种植在大型家庭种植园中。牲畜,特别是水牛,主要作为役畜饲养。咸鱼和干鱼是进口的,但中爪哇和西爪哇的池塘和稻田也养鱼。世界上大部分奎宁产量都产自爪哇。西北海岸的阿朱纳油田是印度尼西亚的主要石油来源。一条天然气管道将这些油田与芝勒贡连接起来。芝拉扎(Cilacap)、杰普(Jepu)和泗水(Surabaya)都有炼油厂。少量的锰、硫、磷酸盐、金岛上还开采银矿。小规模制造业包括蜡染印刷、铸铁、银器、农具、制革、瓷砖和其他陶瓷产品的生产。较大的工业包括纺织、橡胶制品、汽车装配、酿造以及生产鞋子、纸张、肥皂、水泥和香烟的工厂。普哇加达附近的贾蒂鲁胡尔大坝是印度尼西亚最大的水坝。发达的铁路和公路网络连接主要城市。雅加达拥有国家广播网络总部以及国际机场。雅加达附近的泗水和丹绒普鲁克是主要港口。公元3世纪至16世纪的印度爪哇建筑包括建于80年代的婆罗浮屠大佛塔和美杜寺; Sewu佛教寺庙(建于9世纪);壮观的湿婆神庙普兰巴南(建于九世纪);圣浴 Jalatunda(建于 10 世纪末)和 Belahan(建于 11 世纪中叶);一个d 印度圆形寺庙 Jabung(建于 10 世纪左右)。 1.婆罗浮屠佛塔。在爪哇中部日惹西北约40公里处,有一组建于公元778年左右的婆罗浮屠佛塔。据说它们与金字塔、吴哥窟、长城、泰国一样。它是与吉玛哈尔、比萨斜塔并列的世界七大建筑奇迹之一。这些依山而建的石刻经历了战争、地震、火山爆发、宗教纷争等天灾人祸。漫长的岁月里,热带树木茂盛的枝条和树根不仅使塔身的岩石龟裂,还把塔身遮盖起来。山上的一座寺庙。所谓婆罗浮屠,按印尼方言,意为“山上的寺庙”。通常“婆罗浮屠”指的是宝塔。婆罗浮屠的建筑结构和风格与普通佛教寺庙不同。据说,从空中俯瞰时,整个建筑形成一个几何曼陀罗,是一个下宽上窄的分层塔形。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后,于1973年至1983年开始大规模全面发掘和修复。 2、普兰巴南 与婆罗浮屠建造的同一时代,印度教徒也不甘示弱。在日惹东北约16公里处,修建了一座拥有237座大大小小的寺庙的巨大寺庙建筑群,名为“普兰巴南”。不过,普兰巴南的名气不如婆罗浮屠,因为它的建筑风格与吴哥窟相同,而且规模也比吴哥窟小得多。有泗水、雅加达、万隆、三宝垄等。在印度尼西亚13700多个岛屿中,仅占陆地面积7%的爪哇岛无疑是最美丽的岛屿。首都雅加达、第二大城市泗水、第三大城市万隆、第三大港口三宝垄、著名的历史名城日惹和茂物都集中在这里。从交通来看,爪哇岛铁路长度占全国长度的75%。由此,不难看出爪哇岛在印尼的重要地位。爪哇岛上约有2至300万华侨。回顾历史,早在公元前,中国人就已经漂洋过海来到了爪哇。在爪哇岛上发现了西汉时期(公元前 206 年 - 公元 25 年)的雕像、陶器和薄绿釉龙勺。荷兰考古学家德弗莱因斯研究了印度尼西亚出土的中国陶器,得出结论:中国人早在2000年前就已经漂洋过海踏上了印度尼西亚的土地,部分人可能已经定居在西爪哇的万丹。东晋时期,高僧法显从陆路到印度取经。在走海路回国的路上,他流浪到了邺城。晋安帝义熙七年(公元411年),波提(即爪哇岛)。法显是中国历史记载中最早访问爪哇岛的中国人。唐朝末年(公元9世纪),由于黄巢起义,中国东南沿海部分居民逃往三佛齐的巨港。南宋时期(公元12-13世纪)印尼华人社会初步形成。元末至明初(14世纪中叶至15世纪初),印尼华人社会已十分繁荣。 15世纪,跟随郑和下西洋的马欢在《莺芽胜胜记》中写下爪哇文章:“满族伯夷……国家第三等人,……第一等唐人,都是从广东漳泉等地来的,居住在这里…………有很多人是从回族穆斯林群体受戒封斋的。这表明之前郑和到达爪哇时,那里已经有一些中国人和一些中国穆斯林。清末的“遣南洋”,使华人数量迅速增加。可能会达到3000万以上。长期以来,中国人民艰苦奋斗,与当地人民和睦相处。 16世纪末后,印尼与中国的友好关系不断受到殖民者的干扰和破坏。此后特别是近百年来,两国人民休戚与共,在反对殖民主义和外来侵略的斗争中相互支持。他们在反对殖民主义的斗争中并肩作战。 1740年巴达维亚华人反抗荷兰人的起义(红溪事件)就是一个光辉的例子。 1945年印尼共和国成立后,华人也为维护印尼独立、发展经济做出了贡献。苏加诺总统访问广州时1956年,他对曾支持印尼人民斗争的华侨领袖黄杰说:“我们在最困难的时候得到了你们的帮助,让我们再次表达谢意。”在长期的文化和贸易交往中,华人发挥了重要的桥梁作用。 1955年,印尼总理沙斯特罗·阿米佐约指出:“自两国首次航行和海上贸易以来,印尼和中国一直是友好邻邦。中国船只不仅带来了货物,还带来了许多中国商人、工人和工匠” “他们定居我国,带来了中国的技术和古老的文化。直到现在,我国的很多岛屿仍然保留着这些文化的精髓。”然而,自1960年、20世纪90年代印尼军方掌权以来,印尼政权开始大规模排挤中国,以“清共”的名义屠杀了超过50万中国人,人民中华民国与其断绝外交关系。到了1998年,印尼再次爆发排华骚乱,数千华人被杀,其中爪哇岛华人往往首当其冲。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