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各界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日益重视和重视,“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原生态”、“濒危”等成为越来越流行、时尚的术语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非物质文化遗产”到底是什么,它包括哪些内容。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大家意见不一,很难统一。按照公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过程总是与文明的历史进程紧密相连,体现了人类文明的发展程度,展现了人类在思想和实践中所能达到的智慧高度”,我们可以“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但凡是能够记录、代表(或曾经代表)或者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的思想实践活动,都必须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研究工作,那么分门别类、具体问题具体对待可能更为现实。

但什么样的思想和实践活动才能算作记录、代表(或曾经代表)、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什么样的内容才能算作“非物质文化遗产”。据我了解(当然可能很不全面),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启动时(准确地说是以前),关于什么是“民族民间文化”的争论主要集中在“原生态”上。关于“濒危”的“程度”以及价值判断标准和体系的争论(这三个方面的争论可能会永远持续下去,永远伴随着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关于“原生态”的争论主要是指某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是否更好地进行保护保持不变、原创,或者与时俱进,不断融入新的时代元素。本期主要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展开。核心是内容“变”还是“不变”;关于“濒危程度”的争论主要是指我们是否应该保护某个即将消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甚至是那些相对有滋养性(至少表面上)的项目。保护;这个问题主要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态状况是“好”还是“坏”的核心;而关于“价值判断标准和体系”,即如何判断一个项目是否有价值的争论则更为复杂。和敏感。由于角度和切入点不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价值的判断更是存在争议。我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最终目的是弘扬我们的民族精神民族符号通过富有活力的文化,崛起于世界民族之林,推动人类文明进程。如果我们只想保护那些已经消失或即将消失的形态,成为过去时代的守护者,而不是科学的态度。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失去了方向,失去了根本意义。

众所周知,特别是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是建立在农业文明基础上的。之所以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因为当前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发生了激烈的冲突,农业文明在这场冲突中处于明显的劣势。人类文明在不断的冲突中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关键是我们是否要把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过去的所有记忆、过去的辉煌、过去的骄傲全部转移出来。d 在此类冲突之后。感觉,所有曾经的自尊都被彻底磨灭了?

这里我们涉及到文化认同和文化意识这个大命题。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人类文明的智慧和经验,承担着保持民族文化独特性和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双重责任。其中蕴含的一定地区或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是维护国家文化主权、维护民族文化认同、保障国家文化安全的基本依据,对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关键影响。 。多年来,我们一直高呼“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如果没有民族认同,没有民族记忆和精神,没有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安全,没有国际地位,我们就谋求国家的崛起和富强。恐怕强民只能是一句空话。

在时代的浪潮下,我们的年轻一代受到了网络和西方文化的影响(或冲刷)。他们对农耕文明失去了兴趣,甚至鄙视。如果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还狭隘地定义为一些民间杂耍之类的东西,仍然是自娱自乐,提起起来就封闭落后,那么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保护工作就很难立足。在他们中间引起共鸣和共鸣。认同以及如何吸引他们的关注和参与是我们迟早必须面对的大问题。

培养全社会的文化自觉,特别是年轻一代的文化自豪感,前提是增强传统文化的感染力和凝聚力;增强传统文化的感染力和凝聚力,首先是理解和再现认识传统文化的本质,而不是表面和简单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