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10月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公约》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应涵盖五个方面: 1.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 2. 表演艺术; 3、社会风俗、礼仪、节日; 4.关于自然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 5、传统手工艺。公约还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含义是相对于满足人们物质生活基本需要的物质生产而言的,是指以满足人们精神生活需要为目的的精神生产。分层意义上的非物质性。所谓非物质性,并不是指与物质隔绝,而是指它注重创造性活动,以非物质形式存在于精神领域的结晶。

外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标志图形为圆形,象征循环、永不消失;内部图形为方形,与外圆相对应,天圆地方圆,表达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在空间。它具有极大的广阔性;图形的中心形状是鱼纹,这是古代陶器中最早的图案之一。鱼图案寓意“文”字,“文”指非物质文化遗产,鱼生于水,寓意中国非常富饶。物质文化遗产源远流长,代代相传;图形中央,抽象的手从上到下护住“文”字,寓意团结、和谐,精心呵护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守护精神家园。



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
中环
北京市ing、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
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
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重庆四川贵州
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香港
澳门台湾


类别:
民间文学 民间音乐 民间舞蹈 传统戏剧民间艺术
杂技体育 民间艺术 传统手工艺 传统医学 民俗


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口头与非口头人文”中国“物质遗产代表作”项目


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简称非物质文化遗产),又称非物质文化遗产遗产,是一个相对于有形遗产的概念,即可以传承的物质遗产。是指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相关的器具、物品、手工艺品等)各族人民世代相传、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文化。空间。国学四宝将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昆剧

昆剧,起源于江苏省昆山市,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被誉为“百剧之祖、百剧大师”。地方剧种较多,如晋剧、蒲剧、上党剧、湘剧、川剧、赣剧、桂剧、邕剧、越剧、广东粤剧、闽剧、婺剧、滇剧等。在很多方面都受到了昆剧艺术的熏陶和滋养。 2001年5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公布了第一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国昆剧入围,使中国成为首次获此殊荣的19个国家之一圣时间。 >>



中国古琴艺术

中国古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主要由琴弦和木共鸣器制作而成。一直玩到今天。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古琴艺术在中国音乐史、美学史、社会文化史、思想史中具有广泛的影响。它是中国古代音乐精神文化的主要代表之一。 2003年11月,中国古琴艺术入选第二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



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

《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是流传于新疆各维吾尔族聚居区的艺术品种。木卡姆是一种集歌、舞、乐于一体的大型综合艺术形式。木卡姆音乐现象分布于中亚、南亚、西亚、北非等19个国家和地区。 ”, 维吾尔族 M昆士兰大学音乐舞蹈学院作为东西方音乐舞蹈文化交流的结晶,记录和印证了不同民族音乐舞蹈文化相互传播、融合的历史。 2005年11月,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入选第三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



蒙古族长调民歌

在蒙古民族形成时期,就已经存在长调民歌。蒙古族长调民歌与草原和蒙古族游牧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它们承载着蒙古民族的历史,是蒙古民族生产、生活和精神品格的象征性展示。蒙古族长调民歌也是一种跨界文化。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和蒙古国是蒙古族长调民歌的主要文化分布地区。 2005年11月,蒙古长雕民歌入选第三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