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反物质,是一个与物质相反的概念。现在我们知道物质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的中心是原子核,其中包括质子和中子。原子的外部是位于原子核周围的电子。原子核中的质子带正电荷,电子带负电荷;它们的电荷相等,但电特性相反。

宇宙是一个天然的巨大实验室。浩瀚的宇宙空间中,展示着丰富多彩、复杂壮丽的物理现象。

1979年,美国新墨西哥州立大学的科学家在距地面35公里的地方放置了一个高达60层建筑的巨大氦气球。气球上装载着许多非常灵敏的探测仪器,重达5000。气球在高空飞行了8个小时,获得了28个“反质子”。这是首次在地球实验室之外发现反物质。钪科学家认为,这一发现将对宇宙学的研究产生深远的影响。

那么,什么是反物质?

20世纪初,有科学家提出了这样一个奇怪的问题,那就是带正电的质子和带负电的电子之间的质量差异如此之大,以至于非常不成比例。是否可以?其他粒子具有相同的电荷但符号相反。例如,一种类型的粒子具有与质子相同的质量,但带负电,而另一种类型的粒子具有与电子相同的质量,但带正电。这个想法可以看作是反物质概念的萌芽。

1928年,英国年轻物理学家狄拉克在讨论相对论量子力学时,从理论上提出了带正电电子的可能性。这种新粒子具有与电子相同的所有特性,只是它的电荷与电子相反。 1932年,美国物理学家科学家安德森在实验室中发现,一束y射线变成了一对粒子,其中一个是电子,另一个与电子质量相同但电荷相反。后一种粒子是狄拉克理论上预测的正电子。 1955年,美国物理学家西格雷等人用人工方法在高能质子同步加速器中获得了反质子。这是一种与质子质量相同但带负电荷的粒子。

现在,我们知道每个粒子都有一个相应的反粒子。有趣的是,当粒子和反粒子碰撞时,它们会转化为电磁辐射。物理学家将这个过程称为正粒子和反粒子的“淹没”效应。所谓淹没效应是指当基本粒子遇到其反粒子时,两个粒子一起“消失”并转变成其他种类的基本粒子的现象。

从反粒子来看,人们自然而然地认为反原子NK。例如,质子与带负电的电子结合形成氢原子。那么,当反质子和正电子结合时,它们不会形成反氢原子吗?反氢原子又可以结合形成反氢分子。这样,反粒子就可以构成各种反粒子元素、反分子。这种由反粒子组成的物质称为反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