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有哪些非物质文化遗产?
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民间文学14种、传统音乐16种、传统舞蹈10种、传统戏曲10种、民间艺术6种、传统体育娱乐杂技15种、34种传统艺术、84种传统技艺。种类、传统医学15种、民俗风情18种。
1.浙江风格古筝艺术
浙江风格古筝艺术广泛流行于我国江浙地区,即江苏江南、上海、浙江地区。唐宋时期,筝从中原传入浙江杭州。明清以后,古筝在“杭州滩簧”和“杭帮丝竹”合奏的伴奏中得以保留。
四十年来新古筝作品的技法并没有脱离浙江古筝的传统。古筝艺术传统和创新技法,推动了古筝融入全国社会生活,目前已吸引超过500万人学习古筝,以浙派古筝为基础的古筝人才遍布全国乃至世界。
2.腰鼓
亭林腰鼓是亭林地区民间文化活动传承下来的传统特色活动。随着它的发展,其表演形式融合了音乐、舞蹈、健身、体操、秧歌和民俗文化等。
3.玄卷
玄卷源于唐代的“新卷”和宋代的“讲经”。清代出现了以宣娟为业的艺人。宣卷艺人向公众讲述民间事物、民间传说的故事,因此宣卷艺人也被称为“说书人”。它由一个人宣布,由两个人支持,并由一支小乐队伴奏。其形式与苏州评弹相似,但又不同,更加独特。
4.周虎臣的制笔技艺
周虎臣的笔墨店融合了胡笔、水笔、书画笔三种制笔技艺,融汇了我国南方的制笔技艺打造海派画笔。海派毛笔与海派书画相伴而生。制作钢笔的动物毛常见有山羊毛、黄鼠狼尾、山兔毛、淮兔毛等。
扩展信息
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
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体现的传统观念、审美个性和文化精神,已成为支撑上海城市发展的“活化石”,是上海的城市文脉。上海自开埠以来,作为“贸易口岸”,已成为中外贸易往来的天然平台。不同文化、文明的交流与融合。
频繁进出的商船不仅带来了丰富的物资,也带来了东西南北独特的文化,于是“商贸码头”就由“文化码头”衍生而来。 ”。
上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逐步发展起来的。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资源形式多样,几乎涵盖了我国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涉及的所有类别。
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它拥有丰富多彩、独特的文化遗产。资源不仅包括珍贵的物质文化遗产,还有许多以形式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口头传承、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礼仪节日、传统手工艺技艺等非物质形式。
有具有浓郁乡村特色的民歌(如网络民歌、常山歌、哭嫁歌等)、民间故事(如郊区县城的农民故事、城市的新故事)、民间传说(如有城隍庙、七宝传奇),还有具有鲜明都市文化特色的戏剧、民间艺术(如沪剧、京剧、独腿戏)和手工艺品(如刺绣、编织、纸艺等)。切割和木刻水印)。
既有体现上海商业文化特色的民间商贸(如老字号、民间医药、小热魂等),也有展现上海风土人情特色的节日庙会(如如龙华庙会、三巡会、豫园灯会、端午赛龙舟)等。
参考来源:市名录-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14种民间文学,传统音乐16种、传统舞蹈10种、传统戏曲10种、民间艺术6种、传统体育娱乐杂技15种、传统艺术34种、传统技艺84种、传统医学15种、18种民俗风情。
1.新浜民歌
松江新浜地区的稻农民歌历史悠久。早在清朝初期,他们就已初具规模的稻农民歌。因此,新浜被誉为“天山歌之乡”。
新浜的稻农民歌均由男子演唱,最初由一人或多人演唱,后来发展为多人演唱。多人,甚至十多人一起唱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为了消除劳动疲劳,增添乐趣,民歌班主要演唱吴语长篇叙事诗,如《庄姐》、《姚小二官》等。 、《刘二姐》、《雅六姐》民歌的类型一般有“羊赵头”、“大头歌”、“洛阳歌”三种类型。
2.浙江风格古筝艺术
浙派古筝艺术广泛流行于我国江浙地区,即长江以南的苏南、上海、浙江地区。中原至浙江杭州。明清以后,古筝在“杭州滩黄”和“杭帮丝竹”合奏的伴奏下得以保留。
明清时期新筝音乐作品的技法40年来没有脱离浙江古筝艺术传统和创新技法,促进了古筝融入全国社会生活,吸引了超过500万人学习古筝。已遍布全国乃至世界各地。
3.腰鼓
亭林腰鼓是亭林地区民间文化活动中流传下来的传统特色活动。在长期的传承和发展中,其表演形式已融为一体,包括音乐、舞蹈、健身、体操、秧歌和民俗文化等。
亭林腰鼓起源于民间。早期是用来震妖驱疫的。它利用鼓动和声音来驱除恶魔和瘟疫,祈求健康。春秋战国时期,它被用来敲响警钟、示威、鼓舞士气、传递信息。等了一会,他就以鼓解急,击鼓庆贺;后来,每当有佛教盛会,每年的庙会上,人们自发地载歌载舞,表达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4.越剧
越剧起源于浙江嵊州,发源于上海。在其发展过程中越剧吸收了昆剧、话剧、邵剧等特色剧种的精华。经历了从男子越剧到女子越剧的历史性演变。作为一个综合性的艺术机制。越剧善于抒情,唱腔优美,表演真实感人,优美典雅,具有江南精神。
主要流行于上海、浙江、江苏、福建、江西、安徽等广大南方地区和北京、天津等大部分北方地区,除少数省区外如鼎盛时期的西藏、广东、广西,全国各地都有专业剧团,堪称流传最广的地方戏曲。
5.玄卷
玄卷源于唐代的“新卷”和宋代的“讲经”。清代出现了以宣娟为业的艺人d.宣卷艺人向公众讲述民间事物、民间传说的故事,因此宣卷艺人也被称为“说书人”。它由一个人宣布,由两个人支持,并由一支小乐队伴奏。其形式与苏州评弹相似,但又不同,更加独特。
据说,当时宣卷艺人表演的宣卷表演是没有剧本的。故事情节是艺术家们从他们平时看的古装剧中抄下来的,然后他们自己写歌词,卷成纸卷。表演时平铺在桌子上,用通俗语言讲述卷中的故事,并酌情加入即兴演唱。
6.拼图
“拼图”是清代光绪年间崇明子弟叶庚根据太极梁易八卦易论发明的拼图、拼图。字谜。 《拼图图》的谜题和拼写是根据继承前人“七字”的技巧,变化为尖、斜、直、方、圆。它们由木雕制成,总共分为十五块。
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七月,童业庚开始研究和创作拼图。到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他完成了《拼图》(上下卷)。 1878年正式印刷出版山水、人物、古代器物等图画216幅
7。棕榈叶编织
棕榈叶编织是民间流传的手工艺品。传统工艺:过去,许多民间艺人以刚长出、尚未展开的棕榈嫩叶为原料。他们通常以叶茎为框架,利用编织、打结、穿插等技巧,将其编织成小动物,插在草丛中。包商走街串巷,新鲜卖,很深受孩子们的欢迎。
棕榈叶编织历史悠久。主要采用草编、竹编等编织技艺,通过撕、缠、拉、绕、刺、编扣、打结、穿插、修剪等手法进行创作。
传统的棕榈叶编织多采用鲜叶制成,只能保存两三天。题材主要是蜻蜓、青蛙、蚱蜢等动物,比较有限。然而,现代棕榈叶编织艺术却有着丰富的题材。昆虫、鱼虾、飞禽走兽以及人物,都被纳入创作范围,成功创作出干叶制品,解决了鲜叶制品不易长期保存的问题,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丰富了棕榈叶编织艺术。
8.周虎臣的制笔技艺
康熙三十三年(公元1694年),周虎臣开办周虎臣的毛笔和苏州的墨水店。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笔墨店在苏州开业。搬迁至上海市兴盛街68号。 1958年和1964年,周虎臣笔墨店合并上海近十家笔墨店,成立周虎臣笔墨店。
周虎臣笔墨店集胡笔、水笔、书画笔三大制笔技法于一体,融合我国南方制笔技艺,打造海派笔墨,让海派毛笔与海派书画一同诞生。制作笔的动物毛常见有山羊毛、黄鼠狼尾、山兔毛、淮兔毛等。
9.朱氏一指禅按摩疗法
朱氏一指禅按摩疗法由现代中医按摩创始人、“一指禅”按摩大师朱春亭先生创立。 “一指禅”原本是一个术语佛教禅宗,意为“万物皆一”。总而言之,“一指禅”就是医患双方共同努力,将散乱的思绪集中到一处。医者调和呼吸,意念一处,将全身内气集中于拇指指尖,专心探查病人的病情,然后沿经络按压穴位,以强身祛邪。
先生朱春亭根据家族传承200多年深厚的中医临床经验,结合流传于江南170多年的一指禅宗按摩派的核心理念,创立了这一疗法。 。朱氏一指禅按摩疗法有推、拿、摩、摩等十二种手法。一指禅推法是精髓,就是用拇指不断地按在穴位上治疗频率为每分钟 120 次。用指针调和阴阳,疏通经络。
10.珠算
珠算以算盘为工具,以算术算法为理论体系。它使用公式通过手指移动珠子来执行数学运算。是历代中国人的知识和知识。实践。算盘一般呈长方形,上下各有四颗或两颗或五颗珠子,用竹木制成,有梁有轨。
横梁上的一珠代表5,下梁上的一珠代表1,通常是13到19。算盘有累积制、五升制、十进制和位置制。系统。它是我国发明的独特的基地系统。珠算可以完成加、减、乘、除、求幂、开平方、解高次方程等数学运算。它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为世界提供了另一个知识体系。
参考: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网-市名录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