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生命从来都是由外到内,再由内到外的升华。说白了,首先我们要吃饱穿暖才能生存。当生活质量达到一定程度时,人们就会自动、有意识地开始淡化身体的外在需求,转而寻求更高的精神需求。当获得精神满足后,再升华到外部,从而达到精神和身体双重追求和高度满足的状态。
人们对精神文化的追求之一就是继承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因为他融化在你的血液里,他是你最亲近的人,他是你最快认同的人,他是最能与你产生共鸣的人。
这个话题很大,不是几句话就能说清楚的,我也没有能力,就说这么多

如何继承传统文化

文化传承的问题不是一个机械的问题,对于工具性和程序性的问题,如果在你的头上设置一个智能机制,传统文化就可以像营养一样灌输到孩子们的头脑中,沉淀到他们的文化素养中。这是一种工具理性的态度。文化传承应该是一个“熏”的过程。什么是“冒烟”?大白菜在泡菜坛的环境下变成泡菜,这个过程称为“熏”。传统文化不是药丸,青少年也不是机器人,所以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应该是一个“熏”的过程。

这意味着加强对青少年的传统文化教育,不能靠建几个传统文化教育基地、背几部古经来传承。不能用“分分秒秒,民俗文化正在消亡”来传承下去,值得警惕的不是一些可以被欺骗的事情。“全球性问题需要中国传统文化来拯救”,也不是“走多远,走不出母亲心”之类的耸人听闻的说法——年轻人需要传统文化教育成人世界。言传身教。只有活着的传统才有传承下去的生命力。如果传统在上一代就死掉了,年轻人就无法继承;如果传统在上一代就死掉了,年轻人就无法继承。文化蕴含在日常情绪中。成年人创造什么样的传统文化学习环境,年轻人才能接受什么样的传统文化学习环境?文教。

也就是说,考察一个社会中年轻人的文化传承,可以通过成人世界的传统文化态度来大致了解。成人社会重视传统文化,年轻人也不会差到哪里去。否则,不要指望青少年尊重传统。

看看如何我们的成人社会看待传统。我们来谈谈建筑。中国很多城市在建筑文化上崇拜外国人。他们推倒旧城墙,破坏庭院,用推土机夷平民族文物,树立统一的“欧陆风格”和“北欧印象”。什么样的传统教育能被这样的言行所“熏”呢?

去年9月,韩剧《大长今》在中国创下了惊人的收视纪录。 《大长今》之所以受到中国观众的喜爱和追捧,主要原因在于它渗透着中国传统。文化,从养生到生活态度,从宫廷膳食到生存理念等等——而中国这些导演在拍什么样的体现传统文化的电视剧呢? “皇帝戏”、“辫子戏”、“打派”等让人误以为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全部。成人世界缺乏健康的理解传统文化。它对青少年有什么样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根据《花木兰之歌》改编的迪士尼动画电影《花木兰》全球票房超过1亿美元;日本改编的《三国志》、《水浒传》,从漫画到游戏、衍生产品在亚洲热销……正如教育专家认为,这充分说明年轻人对中国传统文化并非不感兴趣,但这个社会在传统文化的发现和教育方面存在很大的问题。成人世界传统文化教育的创新惯性导致文化传承出现裂痕,青少年逐渐远离传统文化。

文化的传承,在于一代人与另一代人之间的言行,在于整体文化环境的腌制“熏陶”效应。这大概就是鼓励年轻人传承传统文化的最佳“机制”,也是唯一的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