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主要以什么形式传承?
如何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指各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并保持稳定形态的文化。对于一个民族来说,传统文化是它的精神源泉,是它的身份证和标志,是它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东西。一个民族如果失去了传统文化,就等于将自己推向了灭亡的边缘。
因此,每个民族都非常重视自己传统文化的传承。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拥有灿烂的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以中华民族文化为主体的多种文化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融合、形成和发展。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然而,这个古老、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体系tem在传承中遇到了巨大的挑战。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已成为举国上下的当务之急之一。
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有人认为要保持其原汁原味,也有人认为要融入流行。我个人认为这两种说法都过于片面,因为中国传统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 .层次内容丰富。
对于传统文化的不同方面,我们应该选择更适合其发展的方式来传承。如果笼统简单地说是保留原汁原味还是融入潮流,那就太极端了。因此,我认为传统文化应该通过多元化的方式传承。自钦这些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我不可能也没有能力详细阐述,所以我只举几个例子来说明我的拙见。
首先我们来说说一个民族最具代表性的文化——文字和语言。中国是最早拥有自己文字的文明国家之一,也是世界上少数使用象形文字的国家之一。汉字可以说是我们的祖先留给我们最珍贵的东西。然而,近代以来,汉字的传承经历了许多磨难。首先,新文化运动期间,由于强调科学创新和向西方世界学习,鲁迅等人提出用拉丁字母字符代替汉字,但最终没有发生。
那么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领导人也曾设想过用拉丁字母来代替中文人物。但几经权衡,他们只创造了汉语拼音来辅助汉字的学习。在后来的简化字改革中,我们的汉字几乎被改得面目全非。在互联网十分普及的21世纪,网络语言的泛滥再次给汉字的传承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网络语言中充斥着各种陌生陌生的文字符号,语法错误屡见不鲜,各种奇怪的缩写和风格以及中西文字混用现象比比皆是。网络语言作为一种大众文化,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尤其是大多数人的生活中。尤其是年轻人如果接受这样的情况,无疑会对汉字和汉语的传承造成巨大的伤害。
这并非危言耸听。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人偏爱网络语言肯定会忘记如何写真正的汉字,如何表达真正的中文!国家显然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也有规定禁止在高考汉语试卷中使用网络语言。我们的母语汉语也遇到了和汉字类似的问题。由于全球化的大趋势,中国学习英语的热情不再是一日之功。
现在的情况比以前更糟糕了,英语学习已经到了“从小开始”的程度。因此,学生投入大量时间学习英语,完全忽视了汉语的学习。我敢说绝大多数高中生英语语法都非常了解,但对汉语语法却知之甚少。在大学校园里,背四六级词汇的学生随处可见。在哪里。谁会花时间学习中文?这样的现象不禁让人思考,什么时候才能掀起一波语文学习热潮呢?由此看来,流行的东西不一定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有帮助,有时甚至可能对传统文化产生一定的影响。
像文字、语言这样意义非凡、对民族影响深远的东西,最好保持原创,必要时加以改进。另外,我们应该保留古代诗词、诗歌、文章、成语、俗语的原貌,因为这些都反映了古人的思想。如果我们随意改变它们,就会改变它们的本意,这可能会误导我们的后代。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流行元素不能融入传统文化。对于中国传统服装,比如唐装、旗袍,设计师如果融入一些流行的元素将当季的色彩或图案融入到服装中,这样设计的服装不仅具有传统特色,而且具有一定的时尚感,更容易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对于中国传统戏剧,我们可以将其融入到影视作品中,也可以安排一些具有新时代特色的剧目来演出,这样可以吸引更多的观众。
这些都是普及传统文化的方式。另外,书法、绘画、剪纸等艺术可以融入时代特征,在原有基础上进行创新。反过来,传统文化的传承也不一定能得到真正的传承。由于不同时期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不同,传统文化中的一些观念可能不再符合这个时代的要求;而且,传统文化并不一定是优秀的。
我们需要继承和发扬本质传统文化的存在。但对于某些内容,我们需要消除其封建思想内核,提炼出其有用的精神因素,使之成为当今新文化建设有用的思想要素。比如“以人为本”的思想。从西周初年的“敬天护民”到孟子的“民为上,国次之,君为次”,到荀子的“君为上” “, 船;百姓,水。
“水载舟,水覆舟”。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古代“以人民为中心”的真正内涵不是也不可能是人民的利益。今天我们消除它的封建核心,可以把古代人民当家作主的民本思想转变为社会主义理念。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必须予以否定和抛弃。
比如“三从四德”的妇女观、“天不变、道不变”的自然观、 “有贵贱之分,有贵贱之分”等封建等级观念,总之,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采取多元化的方法,根据其具体内容,选择更合理的继承方式。此外,我们还需要重塑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念和价值观,及时反映和体现改革开放的进程。过去出现的一些新思维、新观念、新取向,使传统文化更加具有时代特征,具备引领时代的能力。
中华传统文化需要我们所有中国人在现实生活中继承和发扬,特别是我们年轻人一代,否则,我们中华传统文化就会失去根基!地基不稳,大厦怎能坚固,屹立在历史的长河中?。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