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中如何传承
广西九州绣球:“文化财富”带动技艺传承 广西靖西县新井镇九州村以盛产绣球闻名。手工绣球起源于宋代,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然而,随着社会发展的加快,纯手工制作绣球的数量逐渐减少,古老的技艺一度濒临消失。继广西“边境文化长廊”和“知识工程”在全国成功推广后,2007年,广西文化部门启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财富”创新工程。其中,京西是国家生态文化“文化致富”典范,即通过生态博物馆带动民俗旅游,将绣球织锦开发成旅游产品,通过农民致富推动绣球技艺传承,让绣球产业成为产业。努力成为农村发展的关键因素。新动力。如今,九洲绣球每年产值可达400万元以上,为绣球村农民致富做出了巨大贡献。在政府主导和人民群众自觉参与保护传承下,其造福富民效应日益凸显。当地的做法主要有三:一是注重传承和培育,营造传统技艺发展的良好氛围。举办农民刺绣技术培训班、濒危技能刺绣培训班、少女刺绣班,加强绣球技艺的普及和传承;开设工艺美术班,由织绣艺人传授技艺,提高工匠文化素质和工艺水平。在有线电视台设立栏目进行展示和传播吃了绣球花等新开发的产品;举办民俗文化巡游;创作以绣球为主题的文艺杰作——壮族莫伦的《绣球传奇》,并参加2011年第七届中国民间艺术节荣获最高奖,为壮族莫伦创作奠定了基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二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创造良好环境。即实施文旅联创项目,为九州民俗街绣球产业提供支持。靖西县政府将绣球花作为主要旅游产品,将九洲村打造为县重点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示范基地,提供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几年来,累计筹集资金超过3000万元用于项目支持和投入生态环境建设通过国家旅游发展基金补贴、地方财政投入和群众自筹等方式进行。通过申报“广西绣球之乡”、“中国绣球之乡”,村民自愿参与组建“九洲绣球街”。织造、绣花产品已订单生产并销往国内外。人均年收入超过1万元,有力地促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旅游业的协调发展。三是注重产品创新,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建立完善的生产、销售机制。九洲街刺绣协会成立,形成“公司+协会+农户”的发展模式。已在靖西、百色、南宁等地设立绣球销售代理,让更多的游客和客商接触到绣球花。方便地购买和了解绣球花。通过商标的推广,产品的品质和内涵得到进一步提升。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