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篇关于“快餐文化”的文章
最佳答案报告《吞枣》新传
“吞枣”这个成语大家都知道。顾名思义,就是吞枣而不咀嚼。如今,“吞枣”恰好对应了一种新现象,那就是吃“文化快餐”。
古人嚼梨而不吞咽,怕伤胃;如果不咀嚼就吞下枣子,又怕伤到牙齿。但如果现代人把枣整个吞下去,原因可能就有些不同了。三个字——没时间!至于原因,无非是“当今社会,时间就是财富”,或者“适应高科技社会快节奏的生活”,所以今天,每一粒红枣都经过了一系列的加工经先进方法,制成红枣胶囊,只需喝一口水即可吞服,据说“不损失营养成分”。
所以前人毕生研究的典籍已经是来个像今天红枣一样的“胶囊”——各种缩写、精髓、故事概要。读者可以轻松省去“咀嚼”的需要,在原著中,这个麻烦、断牙的过程就被“营养物质”直接愉快地吞掉了。这样,无论提到哪部著名小说,即使你没有读过,其中的人物和故事也会从你的嘴里脱口而出。如果你无意中读到了书中分析的精华,你就会侃侃而谈,就像一个知识渊博的文人。事实上,这位仁兄连原著一章都没读过。
然而,这样的“文化快餐”却误入歧途。先不说“红枣胶囊”是否真的没有营养流失。单说“味道”,与鲜枣相差甚远,完全没有味道。
真正的文化应该是一门艺术。颜色鲜艳、味道香甜、肉质细嫩多汁的水果一般具有直接的诱惑力,美丽。将这种水果磨成粉末并浓缩成胶囊就等于剥夺。文化之美,使文学作品中能够理解而无法表达的精神感动,变成了僵化的符号公式,让人提不起兴趣;而书中各种生动丰富的人物形象也被剥得无影无踪。没有了骨骼,就很难看到有血有肉的身体。
我们读经典,是为了真正亲身体验美的洗礼。一些西方名著的文学才华在翻译后受到损害。最好找一份电视报纸,看一句情节介绍。
今天的科技已经发展到可以用药物来供给人体营养需求的地步,但人类仍然不会放弃亲口品尝美味的食物。那么文化做成的“胶囊”该去哪里呢?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