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邀请!中医所说的“饮食有节,起居有规律”是什么意思?如何?

《黄帝内经》提出“心静虚虚,真气随行,神气内守,病永安”的精神养生法。有节制,则身神合一,可一生百岁。”可见,古人很早就知道在饮食、起居方面有节制。是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重要途径。

1、饮食要适量

1、饮食要适量,就是合理饮食,营养搭配,而且饮食要定时定量,不宜过饥过饱,也不宜偏食,注意护胃气,多吃粥。

2.不要暴饮暴食。

如果长期无法控制饮食,特别是中年以后如果不注意这一点,多余的脂肪沉积就会形成肥胖、脂肪肝,血流也会减慢。衰老缓慢、血液粘度增高、心脑血管硬化等都会导致早衰。

3.不要偏食

中医特别强调“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利,五菜为补”。营养素使人体营养更加均衡。如果出现偏食,就会引发很多疾病。例如,《素问·五脏生成论》中说:“食咸食过多,则脉壅变色;食苦食过多,则皮肤憔悴多毛;食食过多,则皮肤憔悴多毛”。吃太多辛辣的食物会导致肌肉痉挛。”爪子也会枯萎;酸食多了,老茧就会起皱,嘴唇就会脱皮。过度; ”

4、谨防醉酒

中医认为,酒为五谷之津液。米曲的美容功效可以祛风散寒、活血祛邪、诱发药效,因此适量饮酒可以促进消化,补充身体热量和营养,预防心血管疾病,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 ,并有催眠作用。但注意不要喝太多,以免毒气侵袭心脏。

二、起居有规律

1、劳逸结合

适当的劳动、锻炼、活动筋骨,可以使关节灵活、健康。

2、按时休息,不熬夜,注意夜生活。

按时休息,不要熬夜。经常熬夜,身体素质会下降;而性生活过于频繁,会导致身体素质下降。ife会损害肾脏。它消耗精液,导致肾虚,导致早衰。

3.动静结合

中医有五劳七伤。 《素问复命五气》云:“久视则伤血,久立则伤骨,久行则伤骨”。 “筋壮,久卧伤气,久坐伤肉”,就是说人不能太舒服,太安静;大家都知道“生命在于运动”,早上按时起床,跑步锻炼身体有益健康,促进血液循环,对身体有好处,所以劳逸结合、动静结合才是科学的健身方法。实现健康长寿的合理方法!

综上所述,人要想健康长寿,就必须遵循古人所说的:“食以食为天”。这是中医养生最基本的法则。坚持合理膳食、均衡营养、劳逸结合、动静平衡,人就能活得健康。健康长寿!

以上仅是我个人观点,供大家参考,如有不妥之处,请指正!感谢您的关注,了解更多医学科学或中医养生知识知识请点击关注我的头条号→【颂扬中医】,我将诚信为您服务!

继“饮食适量”之后,古人的长寿秘诀就是“规律”

起居,对于现在的人来说,就是指日常作息。因此,很多中医和养生爱好者常常认为这句话的意思是“定时起床,白天起床睡觉”。晚上,”

我认为这个解释是错误的,毕竟“法以阴阳为本”已经包含了日月交替、昼升夜落的原理。睡觉和起床的问题就不用强调了。更何况古人没有电,所以没办法丰富他们的夜生活,白天干活累坏了,哪能熬夜去织毛呢?所以起居有规律,绝对不是睡觉的问题。

其实古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般都是在一天的第一更(许时,19-21点)就寝。一方面无事可做,另一方面,就是为了省钱,女人晚上干活,帮忙养家糊口,比如织布、纺纱、缝纫等,基本不点灯,即使用灯,会将灯芯变成很小的尺寸,只留下微弱的光。为什么,煤气费贵吗?因此,对于贫困家庭的孩子来说,晚上点灯读书是非常困难的。他们只能凿墙偷光,借月光,或者借佛前的永恒光明来读书。

北宋时期,开封、扬州等大城市开始出现夜市。普通人根本就没有条件熬夜或者晚起。即使是皇帝,也通常在五更(寅时,3-5点)进宫。早睡早起基本上是古人的标准。

“生活”的意义应该是行动。 《说文解字》中说,“立”,就是能够站立;“立”,就是能够站立;“立”,就是能够站起来。 “住”就是蹲着的意思。日常生活中的规律,是指做人要有规律,即保持良好的运动规律。坐着的时候要有坐姿e、站立时应有站立姿势。同时,有动有静。动与静的协调,就是阴阳的和谐。这样,人们就可以保持良好的姿势,而不会出现当今人们常见的驼背和头前倾的问题。即骨头不歪,筋膜不紧,做到“筋骨正,筋软,气血能行”。古人很早就懂得修身养性的重要性,“修身”是第一要务。

这个解释是很有道理的,因为《黄帝内经·气通天论》云:“故五味调和,筋骨正柔,气血行之。”流淌,筋骨密,这样,筋骨就强了。”本质。 “守道随法,必有命运。” “保持我“五味调和”是指饮食由关节中的五味调和;筋骨正直,筋软,表示身体处于起居常常的状态;气血运行,关节管理得密,筋骨有精,这是良好生活方式的结果。如果遵循道法,自然而然地生活,就会长寿。

还有一点很重要说到这里,为什么要强调“骨生精”。

我们常说老年人身体好,精力充沛,身体骨骼确实强健。由此可见,健康的重点在于骨骼,要保持健康,首先要滋养骨骼。一个人能承受多大的重量,重要的不是肌肉,而是骨骼。如果骨骼处于正确的位置,力可以顺利的传递到地面,不会给身体带来问题。但是人们现在基本上都有骨骼问题,主要是颈椎、腰椎、肩膀和膝盖。尤其是脊柱出现问题,不仅会引起疼痛,还会引起内脏器官出现问题。

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31对神经从脊髓中分支出来,穿过椎间孔延伸到全身,负责大脑与身体各部位之间的信号传递。一旦脊柱的位置不正确,神经就会受到异常的压迫,产生异常的信号,造成身体功能障碍。

这个问题的根源在于“起居无常”,即姿势不正确,少动多静,使得“筋骨不正,筋不柔”,导致脊柱结构的变化。

道家修炼的导引术,有动术和静术之分。有姿势要求行、站、坐、卧,这些要求都是固定的——如站正、虚神力、挺胸挺背、虚胸坚腹、气沉丹田等。 ,而这些要求一直流传到后世,成为一切武术和道印术的基本练习规则。故曰日常生活有常。

当今的长寿者往往喜欢几十年不间断地练习太极拳、八段锦等健身运动。比如不久前去世、享年104岁的中医大师邓铁涛,就有每天练习八段锦的习惯。

古人每天劳作,常常背负重物。例如,背着180公斤的重量走十英里是很常见的,而且还要爬山。相反,现在的人工作量并不大或多运动。即使他们走路,膝盖也会受到伤害。他们的关节在年轻时就会退化。这是日常生活中的无常问题。

如何过有规律的生活?

其实就是那句耳熟能详的“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卧如弓”。这几句话就是道家的修行方法。

站如松,是指站立姿势的要求。地面必须坚实、平直、不可动摇。首先,你必须保持中心正直,不要东倒西歪。站歪了,骨头自然就歪了,受力就不平衡。其次,顶部是空的,底部是实心的,就像一棵松树一样。风吹动了所有的枝条,但根部依然坚挺,一动不动。因此,传统武术非常注重马步和站姿,只是为了练习下半身技术。

坐如钟意味着冥想的状态就像钟声。身体中部空空如也,脊椎骨仿佛消失了。但静坐如钟,平稳均匀,受力均匀。

行如风,就是走路轻快,身体没有重量,就像一阵风一样。行走时,随着重心的协调前移,重量沿着车架转移到地面,使行走舒适轻松。形意拳经典拳谱中提到“打人如走”,指的是踢、步、身法的要点。

弓躺是指睡觉时像弓一样侧躺,这样身体更容易放松。药王孙思邈也从养生角度讲过:“侧卧屈膝,可益人力气,胜于直卧。”躺着没有尸体,所以说睡不厌皱,睡不厌。 “(尸体仰面躺着)

这里我们要说的是一个神人陈抟,你们今天看到的阴阳太极图、八卦图都是他制作的可以说他是道教宗师。他出生于晚唐,生活于宋代一百多年,被后世道士尊为“陈抟始祖”、“睡仙” ”、羲夷祖师等。

既然睡了,仙人一定很会睡觉。有诗为证:睡得天昏地黑,没有夏天,没有寒冷,也没有彭祖活了八百年,不比陈抟睡一觉多。当然没有那么夸张,但相传他睡几天,或者几年。睡觉是他的健康之一-保存技能。

他有一种名为Zh的睡眠技能《艺龙诀》云:“龙归元海,阳潜于阴。人阳隐龙,我隐心。默默藏其用,深呼吸。卧白云,有天下无声。”至于具体方法,则是道家秘法,不传授。除非你愿意,否则不要教。

根据我的个人经验,如果你能保持良好的姿势,你的精神和身体状态确实会得到改善。非常好。所以古人说“日常生活自有规律”,不骗我。今天的人们很容易患上许多疾病。其实,我们应该从纠正自己的姿势和姿势开始。这应该也是古代治病的重要内容,但由于医德的割裂,逐渐被人们遗忘,最终融入传统文化,成为人们安身立命的基本要求.

我认为生活有规律可能还有另外一层含义,那就是生活环境必须是恒定的。即活动和生活环境必须满足人们的需要。比如他们不能生活在瘴气重的原始森林、潮湿的沼泽、风大的洞穴等地方,这涉及到风水,风水属于魔法的范畴。古人在长期的生活经验中,一定已经总结出了哪些地方适合居住,哪些地方不适合居住。这就是风水理论的雏形。后来,当房子可以建造时,这个理论就被转移到建筑领域。 ,用于扩展开发。 《孙子兵法》中也提到,行军作战必须考虑地形、水、风等问题,这实际上就是风水。正统的风水理论实际上融合了古代地理和建筑方面的经验。 ,明明是一个非常实用的生活理论和工具,但后人对它的描述却越来越阴暗,渐渐地变成了“封建迷信”。

《黄帝内经·古无罪论》后来说:“古圣之教,皆谓邪邪,最好避之。”

可见,古人很早就研究了无形能量对人的影响(其实也包括今天的微生物致病论),如果生存环境不稳定,就会遇到“虚邪风”,包括我们今天所说的寒气、湿气、浊气、邪风邪气等。因此,一定要选择良好的居住环境和忌方,才能保证日常生活的平安稳定。

邪气、邪风不仅来自于自然环境,人为环境也可以是“无常”的。这里的“常”应该是指“五常”,仁义礼、智信,这是传统的社会道德标准。这意味着人们应该选择居住在电子环境中良好的社会公德环境。近赤者赤,近墨者黑。因此,在古代,孟子的母亲三迁,为孟子成为伟大的儒家奠定了坚实的教育基础。

从人的心理角度来看,整天生活在勾心斗角、勾心斗角、勾心斗角的环境中,确实不利于人的健康。身与心是一体的,如果心不舒服,身体也不会好。这一点确实值得今天因为“没有坐姿、没有站姿”而痴迷于花哨养生的人们深思。

写到这里,我越来越觉得古人的文字如珍珠,只是看他们有没有仔细研究其背后的内涵。如果你读完之后只想“哎哟,古人真伟大,有道理”,你可能会错过很多有价值的东西,或者你可能会发脾气古人当修行无效时。事实上,我们可能误解了,或者被教条主义者引入了歧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