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习惯
一、居住
明清时期的纳西族民居一般为干式“木屋”,用原木纵横搭建,层高高达10米。七、八尺,即加边线,盖上木板,压上石块。木楞房的正房(祖屋)内,有一个高于地面的炉子,名叫“格尔古鲁”,中间有一个火池,安装了一个大铁鼎,用于烧水、温火和炉子。为老人做饭、接待客人、就餐、睡觉。火坑两侧均铺有木板。右侧为主席,左侧为宾客席。他们不能被混淆。

在丽江坝区,特别是大研古城,纳西民居普遍为土木结构的瓦顶建筑。建筑平面结构多为“三间一影壁”,有钱人家都喜欢所以有“四进五天井”的布局。纳西族的“三间一影壁”,正房较高,主要供老年人居住,侧房稍低,供晚辈居住。另外,主屋对面设有照壁,布局清晰、协调。天井用于生活用途,大多用砖石铺成,并经常用花卉和植物进行美化。如果有临街的房屋,大多改成商铺,由业主自己经营或转租给别人。房子的地基是用石头砌成的,墙壁是用土坯砌成的。四个角有的用砖装饰,上部用木板围住。屋架加强了穿透功能,增强了抗震能力,使房屋具有“墙倒不倒”的能力。专业。屋顶覆筒瓦,前后有檐,山墙与坡面交界处饰有“吊鱼”。

2、服饰

纳西族男子服饰大体与汉族相同,而女子服饰则因地而异。中甸县白地地区的妇女着双排扣长袍,下着百褶长裙,腰系毛带,脚穿云头黑靴,背白山皮,编辫子。他们保持着古老的风格。宁蒗县永宁地区的硕女,头戴大布头巾,下穿大襟小衣,下穿及地百褶裙,腰间系彩色丝带。她们美丽又优雅。丽江县大研地区的纳西族妇女自清初起服饰已与当地人相仿,变化很大。身穿宽袖宽袖布袍,袖口卷至肘部,肩部剪裁为紫色或藏蓝色;他们穿长裤。腰间系着黑、白、蓝棉质围裙,上边有褶子,下边有宽阔的天蓝色镶边; “七星羊皮”披在背后,羊皮上端缝有两条白色长带,披时从肩上穿,但也可交错在胸前,系在背后。腰部,不仅可以保暖,还可以缓冲背部的重量。近年来,出现了一种新型的青年女装,既保持了纳西族古代服饰的特点,又具有现代服饰的特点。其主要特点是将大排扣马甲改为开叉或半开式马甲,围裙改为长裙。在礼仪上,在活动中很受欢迎。

羊皮披肩是丽江纳西族妇女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是用整张纯黑羊皮,切成圆形顶部为6厘米宽的黑色边框,底部为一排七片彩色绣花圆形布盘,中间悬挂着两个圆圈。一条白色羊皮丝带代表北斗七星,俗称“戴星戴月”,以示勤劳。另一种说法是,将上下圈的羊皮剪成仿青蛙的形状,背面绣花的羊皮是圆盘纳西族的俗称“巴米奥”,意为“青蛙清澈的眼睛”。这是丽江本土崇拜青蛙的农耕居民与南迁崇拜羊的古羌族融合形成纳西族的产物。

三、饮食

纳西族有一日三餐的习惯。主食以小麦、玉米、大米为主,加工成包子、馒头、达达、米饭等样式。山区则与土豆混合食用。 ,荞麦和青稞,喜喝酥油茶,常吃杂锅菜、火锅和大块肉。城镇和坝区的烹饪技术较高。待客时,餐前常备海棠、瓜果、蜜饯等自制茶点。 “八大碗”、“六碗六盘”等品种很有特色。招待贵宾时,常采用“三层水”。一般用三种不同大小的碗盛菜,形成高低三层。菜单上除了常用的蔬菜外,还特别加入了一些山珍海味。

4.禁忌

禁忌是虚构的危险、心理恐怖、自我限制和被动防御。纳西族的禁忌有:

除夕夜忌不洗脚,忌洗过年用过的碗筷。r 家庭团圆饭。正月初一早上禁止陌生人进屋

除夕夜禁止将已出嫁的女儿留在娘家。正月初一早上,妇女不宜早起

忌踩立在门口的土色白石,避免踩到火中的锅石火坑内,并避免将水溅到火坑内的火​​上。

客人进屋时,主人忌讳吐口水。避免坐在火坑的左侧。

避免戴帽子进屋,避免携带锄头进入厨房

晚上回家时,避免在屋内点燃手电筒。晚上回家时,先进入火坑房,避免先进入卧室

死者入棺或火化时,十二生肖忌忌在场t 在现场。身穿麻衣、穿着丧服的人应避免进入他人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