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属于中文系“中国古代文学专业”。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些内容属于语文学科的文学专业,但分类标准不同。准确地说,欧美中国传统文化是一门学科。只能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由很多学科组成的。这些科目主要包括语文、历史、文学等。

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价值观?

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前提是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我们要继承和发扬具有民主本质、兼容并蓄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适应,应当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范畴。比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传统; “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仁者爱人”、“人与物和谐”的大爱情怀; “乐于天下,忧于天下”的忧患意识; “人无信不立”、“诚实守信”的人生准则;
但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并不完全适合我们今天生活的时代。只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才能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与时俱进,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没有继承就没有创新。传承的目的就是创新,只有创新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
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一是着力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藏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营养。只要按照时代的要求加以延伸和分析,就不难发现其现代价值。比如,儒家强调“仁者爱人”、“厚施于人”、“老者如老者,少年者如少年人”。仁的本义是关心他人、热爱他人、帮助他人。
如果深挖的话,可以发现其中蕴藏着以人为本、平等友爱、害人害己等现代价值观唯一和友善。将其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大力培育人们团结友爱、助人为乐的精神,形成相互友好的人际关系,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二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 “天人合一”体现了远古先民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
远古先民认为,天与人的关系如同父子的关系。人源于天,天人并存。天人相和,则万物兴盛;天人相和,则万物兴盛。天与人对立,人就会受到天的惩罚。如果我们放弃“天”的个人意义,完全可以将“天人合一”转化为现代生态文明理念,即人们应该尊重自然、敬畏自然、保护自然,实现和谐共生。人与自然之间的存在。
三是直接赋予中华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 “民为邦本,本则邦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体现了古代以民为本的思想。以人为本的思想揭示了一个道理:老百姓是国家的根本,是国家的根本。只有老百姓安居乐业,国家才能安定,社会才能繁荣,统治者的地位才能巩固。如果直接赋予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新的时代内涵,那就意味着我们党必须坚持群众观点、群众路线,始终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人为本、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第一的。
普及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我们要加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普及和宣传力度,让优秀传统文化走出象牙塔。先进文化只有走进群众、普及起来、深入人心,才能发挥文化育人、文化育人的作用。一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通俗解读。对一些难以理解的古籍文字,组织有关专家编写文字通俗易懂、图文丰富的通俗读物,让群众看得懂、好记、好用。
二是在国民教育中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充分发挥民族教育在文化传承和创新中的基础性作用,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书本、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帮助学生普遍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树立文化自信和价值意识,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薪火相传,人才辈出。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培育和教育功能。
近年来,各地在弘扬传统文化方面探索出了一些好的载体和形式。例如,经典诵读、传统艺术表演、中国历史游览等活动,以及道德论坛、百家讲坛、历史大观园等品牌栏目,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有利于滋养人们的心灵,陶冶道德情操。要充分发挥历史博物馆、纪念馆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利用丰富的馆藏资料,让公民了解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弘扬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增强大家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豪感。

要利用传统节日开展积极健康的民俗活动,让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得到弘扬。比如,在清明节祭祖的时候,我们组织一些纪念祖先的活动,不仅是为了“细细追古”,追忆先辈的创业成就,也是为了“还民节操”,提高尊老、敬老、感恩、孝顺的意识;端午节划龙舟这样的民俗活动的开展,既纪念了屈原的爱国精神,又增强了中国人民的爱国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