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是一个民族的价值源泉,是决定一个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基本条件。
②有利于感受中华文化的力量,弘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提高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民族凝聚力;有利于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提高文化软实力、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

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

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发展历史中,积累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伟大民族性格和精神。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体现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居安思危的特点。ce、知足常乐、崇尚礼仪等。中国文化的核心和精髓就在于“和”字。

(一)和合的词源及概念

“和”、“合”字均见于甲骨文、金文。就这个词本身的意义来说,“和”就是和睦、平安、和谐; “和”是结合、合​​作、融合的意思。 “和”是实现“和”的途径,“和”是“和”的理想实现。也是人类古往今来所追求的自然、社会、人际关系、身心、文明等诸多要素之间的理想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意识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天人合一”,指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二是“天人合一”。另一个是“顺”,指的是人际关系,即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关系。 “天一”主张承认人与自然的统一,反对人与自然的分离。 《中庸》强调对事物之间的关系要保持一定的控制,避免对立和冲突。弘扬“重和”、“保持中庸”的和谐意识,有利于处理现代社会各种矛盾,维护社会稳定。

在中国,以博大精深的和合文化为基础追求社会和谐的思想源远流长。老子提出“万物承阴抱阳,和气而和”(《老子》第四十二章)。他认为道包含阴阳两个对立的方面,万物都包含阴阳,阴阳相互作用而和谐。这是宇宙万物的本质,是万物存在的基础。ngs在天上和地上。 《论语·学而》:“礼的目的是和”。把和谐作为做事、履行礼仪的最高境界。其他如墨子、管子、荀子等先秦学者也对“和”或“和”有过不少论述。 “和”的概念在先秦时期就基本形成。随着“和”观念的形成,中国原有文化也经历了“诸子百家”,逐渐“和”,形成了儒道两大流派。汉代时期,印度原有的“和谐”文化被“和谐”地接受了。 “和合”的佛教文化。因果论成为佛教的重要理论,在历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从此,“和”的概念被儒家、道家、佛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hat 总结了它自己的目的。它也被其他文化所采用。该学派被思想家普遍接受和广泛使用。为了适应“大一统”杜惠发展的需要,西汉董仲舒提出了“废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事实上,它以儒家思想为基础,还借鉴了道、法、阴阳、五行等思想,提倡礼治。结合法治,明显受到焉耆文化的影响。

钱穆先生说:中国人常常抱有一种天人合一的伟大理想,觉得外界的一切陌生的、新鲜的事物都可以调和、融为一体。这是中国文化精神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文化的冲突只是暂时的变化,而和解的需要则是永恒的事件。他认为西方文化文化似乎更注重冲突,而中国文化则具有更强的调解能力。中国文化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它最善于调解,让冲突各方包容、共存、和谐。西方人喜欢分开,因为他们想与他人亲近。中国人喜欢聚在一起,因为他们想与他人亲近。讲究和谐是中国文化乃至中国人的一个特点。

(二)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人处理自然与精神关系的基本思想。世界。其突出特点是:人是自然的一部分。 ,人服从自然规律,人性就是天道,道德原则与自然规律一致,人生理想就是天人合一。在古代中国人看来,自然过程,历史进程、生命进程、思维进程本质上是相同的。这种思想特征贯穿于“天人合一”观念起源和演变的基本过程,贯穿于古代哲学、科学和艺术之中。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他认为宇宙有四大元素,人类占据其中之一。地为法,地为天法,天为道法,从一方面建立了人与天的相互联系。庄子主张“与天合一”。 《庄子·大圣》云:“舍物则身不疲,离生则精不失,身则圆满精,与天合一”。抛开世俗事务,忘却生活,让身体健康充实从而达到与天合一的自然无为状态。 《易经·古文》明确指出:“合天地之德,合日月其时,合四时之序,合鬼神”。其凶吉,先天而不违天,后天而顺天时”。 “与天地和谐”的理念。汉代董仲舒甚至建立了以“人齐天”理念为基础的预言神学体系。 《春秋繁露·阴阳易》云:“天亦有喜怒之情,悲喜之情与人相合,类比之,天人合一。”在宋代哲学中,“天人合一”的思想更加成熟、精炼、完善。张载直接提出了“天人合一”的命题《正孟·成明》云:“儒生因悟而诚,因诚而成明。故天人合一,学而能成圣。”

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提出“天人相应”的命题,强调人与天地对应,与四时相合,与天地合一。人与自然同构,人体小宇宙对应天地大宇宙。书中列出诸如“天圆地圆,人头圆得方;天有日月,人有两只眼;地有九州,人有九窍;天有风雨,人有喜怒”等等。

在美学方面,“天有合一”的思想和谐诗意关系的“物与人”,深深地浸入了中国古代的审美境界理论中,这使得中国古代人特别强调生命境界与审美境界的统一。 其次,和谐辩证法在“和”中的广泛运用文化使中国的审美智慧特别注重通过对应、兼容、辩证、和谐来理解和处理一系列审美范畴的发展和结构。强调真与善的统一、情与理的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有限与无限的统一、认知与直觉的统一等)和中国古代的审美理想(如儒家强调“和”,道家追求“妙”,佛教禅宗追求“圆”)都是诗意的体现。“和”文化在审美层面的发展与逻辑延伸。这说明中国人的诗意智慧和审美意识与“和”文化有着特殊的亲和力和关联性。 “和合”文化是中国古代诗学智慧的根源。

(三)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是“和合文化”为人处事的具体原则。它被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视为一种生活方式、和谐之道。道德的最高境界和目标的追求。

“中庸”一词最早见于《论语》。孔子说:“中庸之德,已尽矣!百姓久盛。” (《论语·永夜》)他的“五美”其实也讲了中庸之道:“君子利而不费,劳而无功”。不怨恨,好色但n不贪,平而不骄,威而不猛。”(《论语·尧曰》)

什么是“中庸”?按照宋儒学说,公正、不偏不倚。儒家文化的中庸之道塑造了中国人中庸的道德美德,使中国人形成了中庸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处事风格、人格状态。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具体的两极选择,人们试图有效地在对立的两极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的支点,将对立的两方统一起来。在生活实践中,坚持中间,不走极端,成为中国古人的人生信条在当今语境下,“中庸”就是正确把握和协调各种关系,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和不断进步。重要的,永远不要超出重点。

民族和谐是和合文化的又一实践。 “以和为贵”、“仁慈邻邦”、“和睦相处”是中华民族与世界各国人民和睦相处的传统道德基础。从中国先秦时期老子主张大国要谦虚(“大者当谦”、“大者当谦”),到西汉时期董仲舒主张“四者和解”。唐代高祖李渊所倡导的“仁忍之道”等,和睦相处,消除战祸,“化战为友”一直以来中华民族的美好愿望和现实目标。在这种和谐的文化下,中国在几千年的历史中很少对外使用军队。

Harmon无差别是和合思想的特点。所谓“有害生物若同则不能继”。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和而不同。” “和”是指不同事物之间的搭配、融合、平衡达到最完美的境界。譬如音乐,五声快、慢,达到完美,就叫和;如食物,五味适量,谓之和。就像身体一样,阴阳平衡、充实,也叫和谐;又如身体,阴阳平衡、充盈,也称为和谐;阴阳平衡,则称为和谐。德,称为做事温柔,是古代五德之一。可见,这种和谐境界具有三个特点。

第一,这是一种完美的状态;第二,它是由不同事物组成的完美关系;第三,这些多种事物保持着和谐的关系。原本的个性,不放弃个性,被切割成一堆统一的火柴棍。和谐但又不同。 “和”与“同”的区别在于它保留了各自的个性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