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

2017年5月5日,“二十四节气”保护联盟在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区成立。

二十四节气是指阳历(干支历)中代表季节变化的24个具体季节。它们基于地球在黄道上的位置(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每一个都对应于地球在黄道上每移动15°到达的某个位置。

二十四节气是古代通过观察太阳每年的运动,通过认识季节、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而形成的知识体系。古特这一年。它将太阳每年的运动轨迹分为24等份,每等份为一个节气,从立春开始,到大寒结束,周而复始。

二十四节气是古人根据黄道面的划分制定的,属于阳历范畴。始建于先秦时期。汉代吸收《太初历》作为指导农业事务的补充历法。它既是历代政府颁布的时间标准,又是指导农业生产的指南针。人们日常生活中预报冷暖、雪雨的指南针,是中华民族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成就和智慧的结晶。

扩展信息:

起源

中国古代用土规来测量日晷,并将每年太阳影子最长的定为“至日”(又称昼长),至日即太极图中四象中的农至、长至、冬至。日影最短的就是“短至”(又称短至、夏至)。春、秋两季,有一日昼夜相等,定为“春分”和“秋分”。许多人类国家都有这四种。

商代只有四个节气(四象,或四时)。到了周代,已有八卦(八卦)。到了秦汉时期[3],二十四节气已经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邓萍萍制定的《太初历》正式将二十四节气纳入历法,并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二十四节气的名称是最早见于《淮南子·天问训》,《史记·太史公序》中的《六家要义论》也提到阴阳(日月运行)和四时。 (四季)、八方(八卦)、十二度(时)、二十四节气等概念。

汉武帝时期,罗下弘将节气纳入《太初历》,规定没有中气的月份为上个月的闰月。

二十四节气中的每一个节气,都对应着太阳在黄道上每移动15°到达的位置。二十四节气又分为十二节气、十二中节,一一对应。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每年视运动的情况,因此西历中的日期几乎是固定的。上半年节气是六号,中节气是二十一号,三伏天下半年的m在8日、23日,中间能量在23日,前后不少于1至2天。

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反映了季节和气候的变化。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又称八位,是立春的八个关键节点。区分革命对地球的影响。

雨、惊蛰、清明、谷雨、小满、耳环、小暑、大暑、初暑、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小寒、大寒等十六符寒冷反映了四个季节更微妙的方面。气候变化。

节气歌

由于节气反映了地球绕太阳的运动,是每年季节变化的重要标志,因此对农业生产非常重要。为了让中国农民更方便地根据节气安排农事,他们很早就形成了一些相关的民间谚语。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震泉清谷;夏季芒芒毕露,暑气接连;

秋露,秋寒霜落;冬天下雪,冬天很冷。 。

每月两个节日不变;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621;下半年是823。

注:后两句的意思是上半年的节气是六号,中节气是二十一号。下半年的节气是八号,中节气是二十三号。日期为西历日期。

二十四节歌

立春日转,雨顺江流;

乌鸦啼唤醒春分时皮肤干燥;清明时忙种麦,谷雨时忙种田。

立夏,鹅毛生,小鸟遍地;

五一、夏至不收棉;

小暑不算热,大暑就是三伏天。

立秋忙青斗,暑气虎枯;

白露烟上架,秋分无田;

寒露不冷,霜却变了天。

立冬转入十月,小雪封得严严实实;

大雪江岔口,冬至无船可行;

小寒入腊月,大寒又来一年。

参考:百度百科-二十四节气

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被列为世界非物质遗产。

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召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文化遗产”(本次会议为期五天,将持续到12月2日),会上宣布同意将二十四节气纳入文化遗产。

中国的二十四节气是通过观察太阳每年的运行轨迹,了解一年四季的季节、气候、物候的变化而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习惯。

二十四节气是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37项提案之一。另有五项提案被建议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近10年来,共纳入336项提案政府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列出的第一批非物质人类遗产。文化遗产代表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