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龙岩邀您欣赏闽西汉剧 |闽西汉剧史料

闽西汉剧史料

据当地史志记载:清乾隆元年(1736年)寒食节,湖南齐剧“新戏堂”剧团从江西远道而来,在宁化方田乡迟氏词馆演出。后来湖南的齐剧、江西的东河剧团进入闽西。受其影响,以西皮、二黄为主腔的弹力曲很快在闽西流行起来。到了嘉庆年间(1796-1820年),闽西当地的滩腔艺术家开始出现。据旧书记载:连城县罗坊乡罗长吟,嘉庆年间师从湖南艺人陈春生(道光以后,还出现韩志安、韩世昌、罗中秀、罗继繁等艺人)龙岩万安主编)。咸丰年间,闽西当地就有了乱弹戏班,如以永定县吴汝汝为领头的“梅花班”。

乱弹在闽西不断演变发展,吸收了民间语言、音乐和表演艺术。同时还移植了“西秦戏”等。 20世纪30年代定名为“汉剧”; 20世纪50年代末,为了与湖北汉剧区别,正式更名为“闽西汉剧”。成为一种独特的戏曲风格,广泛流行于闽西及龙岩、漳平等客家地区。是福建省主要地方剧种之一。

闽西汉剧团史

闽西最早的汉剧团有“荣天菜”、“新天菜”、“老三多”、“老福顺”等。俗称“四大班”。自西F乌江地处九龙江、韩江上游,水路可通闽南漳州、厦门,粤东潮州,闽西韩居。

汕头因此,相关地区之间的地方戏剧交流非常广泛,历史悠久。所谓“外江班”,是流传于闽南华安、漳州、陇西(今龙海)、平和、漳浦、诏安、潮汕等地的民间戏班。他们不仅经常一起演出,而且互相教学、互相学习,或者同台演出,而且他们的班名也很相似,所以有“复班”、“超班”、“上司班”(指清代比较有名的剧团有:咸丰、《新梅花》、《吉祥花》、《朱三朵》、同治时期的“新开化”:光绪至清末阿斯提“大洛天”、“新福顺”、“荣德顺”、“乐缘缘”、“乐天菜”、“一阳春”、“菜花香”等。 “文革”前,龙岩地区7个县(市)都有专业或业余戏曲团体。 “文化大革命”期间,大多被解散或活动很少。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剧团逐渐恢复。到了20世纪90年代,永定、上杭、梧州等地区都有了职业话剧团,各县都有业余话剧团或民间专业剧团。闽西汉剧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涌现出一些艺术造诣深厚的表演艺术家,享誉闽西南、粤东、台湾、印度及东南亚等地。像《新舞台》的蔡麦三(1898-1972)就曾到印度、新加坡等国演出1922年,永定艺人张全真(1886-1948)曾到粤东与揭阳艺人张巧兰合作,结婚后,夫妻俩随剧团赴台湾演出《醉酒》等话剧。 1924年,原龙岩地区汉剧团团长、著名演员邓玉轩多次荣获福建省话剧演出优秀表演奖。她和还去新加坡演出,并受邀录制唱歌带。闽西汉剧在参加各类演出、演出中多次获得表演、导演、音乐、舞美等奖项。香港东方唱片等音响部门也将一些闽西汉剧歌曲录制成盒式磁带并在国内外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