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为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设立的,是一种专有的保护方式。国际上,联合国有《保护非物质遗产公约》和《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拥有世界非物质遗产数量最多的国家。

我国,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制定了“国家+省+市+县”四级保护制度。因此,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为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

据目前统计,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量和范围是空前的。

我国目前已公布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具体如下:

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包括:《白蛇传》、《阿诗玛》、《苏州评弹》、《凤阳花鼓》、《杨柳青木版年画》等,共518件。

2008年6月14日,国务院公布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包括:孟姜女传说、董永传说、高邮民歌、陕北民歌、梁山竹帘等,共510项。

2011年6月10日,国务院公布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191项),其中包括:弥渡山歌、宜城琴书等,共191项。

2014年7月16日,国务院公布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298项,其中新入选项目151项,扩大项目147项。这些包括e:卢沟桥传奇、鬼谷子传奇等。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1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334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2853项。

截至2018年底,我国拥有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41个,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最多的国家。其中包括:昆曲、古琴艺术、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蒙古族长调民歌、中国蚕桑丝织技艺、福建南音、南京云锦、安徽宣纸、贵州侗歌、广东粤剧、蒙古族“江”等。格尔》、藏族《格萨尔》、浙江龙泉青瓷、青海热贡艺术、藏戏、新疆《玛纳斯》、蒙古族后麦、甘肃花儿、西安鼓乐、朝鲜农乐舞蹈、书法、篆刻、剪纸g、雕版印刷、传统木结构建筑技艺、端午节、妈祖信仰习俗、京剧、中医针灸、皮影、算盘、二十四节气、藏药沐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