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有哪些非物质文化遗产?

上海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55项。

1.江南丝竹乐

丝竹乐是中国传统民间器乐,流行于江南、浙江等地。 1911年辛亥革命后,它在上海地区得到了很大发展,先后成立了“军田集”、“清评集”、“雅歌集”、“国乐研究会”等组织。 2006年5月20日,由太仓市、江苏省苏州市、上海市联合申报的江南丝竹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锣鼓书

原名《太保书》。 “太保”源自上海郊区县农村地区祈求平安平安的活动“太保”。它是该地区流行的民间艺术之一。因为表演时演员敲锣打鼓唱故事,民间又称“唐洛书”、“神鼓书”。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为“锣鼓书”。锣鼓书有着十分广泛的群众基础,堪称民间艺术的杰出代表。在当地家喻户晓,影响广泛。 2006年5月20日,这项民间艺术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十锦细锣鼓

是上海泗泾地区打击乐艺术家吸收昆曲的艺术特点,在长期的演出过程中不断打磨而形成的独特风格。独特的传统民间音乐已有近300年的历史。 2008年6月成为国务院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湖

4.上海道教音乐

它是一种融合了多种音乐成分的音乐,具有江南地区独特的音乐风格和浓郁的道教色彩。它与上海道教众多的斋戒仪式相伴,在各种场合灵活巧妙地运用。有时鼓声洪亮、威严,以召唤神灵派遣将领,镇压邪恶、驱魔;有时用丝竹优雅地演奏,余音绕梁,使人身心宁静,仿佛置身于空灵境界。

5.上海龙华庙会

它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民俗和民间宗教文化活动。华东地区传统庙会之一,历史悠久,延续至今。是集商品市场、民间信仰、民间娱乐于一体的综合性庙会。这是一场独具海派风格的庙会。它不仅对上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i地区,而且还包括长三角地区。

6.嘉定竹雕

是中国优秀的民族传统工艺品之一。以刀代写、以书刻竹是嘉定竹刻的主要特色和传统技艺。嘉定竹刻艺术家以刀为书写工具,融书法、绘画、诗歌、文学、篆刻艺术于一体,赋予竹子新的生命,赋予竹刻书的精神和金石的味道。士大夫的优雅把戏。 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7.徐行草编

徐行古镇是著名的江南草编之乡。作为一种传统手工艺品,上海嘉定区的劳动人民利用黄色的草秆编织出精美的日用百货。生活必需品,装饰有色彩鲜艳的图案和图案。它们精致、美观、轻便、方便,已成为当地的名特产。其黄草编织历史悠久,远近闻名。中国的、外国的。 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8.乌泥泾手工棉纺织工艺

乌泥泾手工棉纺织工艺是上海市徐汇区当地传统手工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乌泥泾手工棉纺织技术在中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棉、麻纺织品最早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手工棉纺织技术在唐代得到显着提高,在清代达到顶峰。 2006年5月20日,乌泥泾手工棉纺织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