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改革开放40年来旅游业的发展

1.积极影响: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就业。

旅游业是一个高度关联的行业。旅游业的发展可以带动国民经济其他产业的共同发展;从劳动力就业角度看,旅游业属于拉动密集型产业,对劳动力影响较大。旅游业以其强大的吸附能力,对解决劳动力就业问题发挥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2.作用:

(1)旅游业完全收入对GDP的作用

旅游业完全收入=旅游直接收入+旅游相关产业收入。旅游业作为关联度较高的产业,不仅能为工业、农业、建筑业等提供巨大的市场,而且还能带动和促进金融保险业、交通运输业、邮电业、文化和企业的发展。娱乐业和外交事务。贸易等产业的发展甚至可以催生一些新的产业。据世界旅游组织测算,旅游业每产生1元直接收入,将为国民经济相关产业带来4.3元的增值效益。

(二)增加旅游外汇收入在利用外资中的作用

旅游业是我国最早对外开放的行业之一。国际旅游业的发展导致了大量的人、钱、物的加速流动。由此带来的投资机会和项目投资决策大大增加。从本质上讲,旅游环境也是投资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旅游业可以通过积极推动对外开放来增加对该地区的投资额和投资额。rd。

(三)旅游业在扶贫开发中的作用

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产业关联度大。由于旅游业的多种特点,旅游业日益成为减少区域贫困的有效途径。旅游扶贫是一些自然、人文资源相对丰富或独特的山区脱贫攻坚的突破口。即依托当地旅游资源优势,通过旅游项目开发,带动贫困山区脱贫致富。

(四)旅游业对扩大就业发挥重要作用

旅游业为游客提供“吃、住、行、游、购、娱”综合消费劳动密集型服务业是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我国就业增长点。

3.详细讲解旅游业,国际上称为旅游产业,是依托旅游资源和设施,专门或主要从事招揽游客、接待游客、提供交通运输、包括以下六个环节的综合性产业:旅游、住宿、餐饮、购物、娱乐。旅游业务必须由旅游、交通运输、客运和以酒店为代表的住宿业三部分组成。他们是旅游业的三大支柱。

四.旅游产业的组成

旅游资源:包括自然风光、历史古迹、革命遗址、建设成果、民族风情等,是经营旅游产业的吸引力。

旅游设施:包括旅游交通设施、旅游住宿设施、旅游餐饮设施、旅游娱乐设施等。

旅游服务:包括结合起来经营旅游产业的各种劳务服务和管理行为。

5.旅游类型

组织国内游客到本国进行旅游、观光活动。

组织国内游客出国旅游。

接受或吸引外国人到自己的国家旅游。

2.改革开放后旅游业的发展

新中国旅游业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起步期(1949~1966年)、停滞期(1966~1976年)和发展期(1966年~1976年)。改革开放以来,特点:初创期为我国旅游业提供了机遇;停滞期对我国旅游业造成了巨大损害;发展期我国旅游业大发展,1.建立健全旅游产业体系。 2、打破旅游产业发展体制障碍,落实政企分开 3. 推行现代企业制度,实行股份制

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业的发展

(1) 创业阶段(1949 年) -1977)

分数:

1。新中国旅游业诞生的标志是“华侨服务社”和“中国国际旅行社”两个旅游组织的成立。

2.新中国现代旅游业的拓展,以“国家旅游局”的成立、中国旅游客源市场的转移、旅游者构成的变化为标志。

(二)改革振兴阶段(1978-1989年)

1978年以后,随着国家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都受到了应有的重视。在一系列正确的旅游方针政策指导下,通过不断改革以来,我国旅游业突破了长期以来以外事接待为主的模式。旅游业作为综合性经济事业的性质得到肯定,已成为极具活力的产业。新的发展模式正在逐步形成。

(三)全面发展阶段(1990年至今)

我国入境旅游人数、旅游外汇收入分别居世界第4位、第5位,成为世界上旅游大国。亚洲第一旅游业大国。

我国旅游业已进入入境旅游市场、国内旅游市场、出境旅游市场三大市场共同发展的历史阶段。

4.改革开放40年旅游业发展报告

改革开放30年,是廊坊发生巨变的30年。详细、准确的统计,全面、准确系统记录这一辉煌历程,谱写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篇章。一个崭新的廊坊正在崛起。

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综合实力显着增强

1978年,廊坊地区生产总值仅为8.3亿元,财政收入仅为0。98亿元。改革开放30年来,各项经济指标呈指数级增长,迅速跨越一个又一个台阶。 2007年,廊坊市全区生产总值达到883.4亿元,比1978年增长105.6倍,年均增长14.0%;财政收入95.6亿元,增长96.5倍,年均增长18.6%;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120.6亿元,增长246.5倍,年均增长20.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85.9亿元,增长234.9倍,年均增长率20.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4.0亿元,增长76.7倍,年均增长15.8%;实际利用外资3.5亿美元,比1990年外资首次出现时增长39.4倍,年均增长244亿元人民币。 24.3%;出口总额12.6亿美元,比1995年首次有出口数据时增长17倍,年均增长27.2%;全社会用电量113.1亿千瓦时,比1978年增长20.4倍,年均增长11.8%。

经济成分多元化

体制发生深刻变化

30年来,随着国企改革、财税改革,农村税费改革、劳动保障随着改革、机构改革等机构改革的稳步实施,我市经济体制发生了深刻变化,所有制结构也从单一向多元化发展。开放前国有经济一统天下的局面得到改变,外资、股份制经济从无到有。个体私营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格局已经形成。到2007年,全市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64个,其中国有和集体企业64个,占7.4%,其他经济类型800个,占92.6%。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120.6亿元,其中国有工业总产值49.3亿元,占4.4%;集体工业总产值19.9亿元,占1.8%;其他经济类型工业总产值1051.4亿元,占93.8%。非公有制经济从“补充地位”上升为重要组成部分,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不断增强。

优化产业结构

增强经济发展协调性

随着经济发展,三大产业结构优化加快,由2007年的41.7:41 1978年的3:17.0演变为2007年的14.1:55.7:30.2,实现了从以第一产业为主的传统模式向以第二产业为主、三大产业协调发展的模式的跨越。 ,形成“二、三、一”的产业格局。与此同时,行业内部结构也发生深刻变化。

随着农村生产关系发生一系列重大历史变迁,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税的取消、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第一产业由过去传统农业的单一形式转变为农业向“三高”方向发展。 ”,良种、良法得到推广和推广,种养比由1978年的90.8:9.2调整为2007年的61.7:36.4。2007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实现214.5亿元,年均增长8.0%,畜牧业、林果业、林果三大产业产值占第一产业总产值的78.0%,占据主导地位。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涌现汇福粮油、五丰富臣等40家具有带动能力的龙头企业g等,全市农业产业化率达到61.1%。

随着高新技术和外向型工业企业比重的提高,第二产业实现了传统工业向现代工业的转变,全市经济发展进入中高速发展阶段。工业化。 2007年,全市工业增加值431.1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48.8%,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7.5%。工业工业主体地位基本确立,工业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关键。最强的支持。工业行业中,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农副食品加工等传统制造业不断完善,在全市工业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电子信息产业异军突起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富士康、华为等一批投资数十亿元甚至百亿元以上的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大型项目相继落户廊坊。以量子高科、三维药业、杰西药业等为代表的生物医药产业群和以国瑞电子、鑫谷光电、晶日钻石等为代表的新材料产业群正在形成。产业集聚趋势明显,园区经济快速增长。九个省级开发区(园区)和龙河工业园区已成为全市引进工业项目的主要载体,也正在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廊坊开发区的现代制造业、三河燕郊的高新技术、霸州胜芳的钢木家具、文安左各庄的胶合板、东'的纸制品安次区安庄、香河家具、大场牛肉等产业集群的发展,为集群经济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廊坊开发区设立出口加工区,成为我市第一个对外开放的民族品牌。

第三产业产业结构明显变化,新兴产业快速崛起。改革开放之初,我市服务业体系较为简单,主要集中在批发零售业、餐饮、交通运输等传统行业,开放程度低、灵活性差。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大幅提高,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等一批高增长的新产业涌现。冰和软件业为主要产业。其他服务业并存的第三产业体系。信息咨询、科技教育、房地产、现代物流、会展、旅游、社会服务等新兴服务业比重逐步提高,成为全市第三产业发展的新动力。

利用外资从无到有

对外经济快速发展

我市从1982年开始利用外资承接了两个补偿贸易项目。1985年以来,首家外商投资企业的注册,标志着迈出了实质性的第一步。经过30年的探索发展,对外开放的深度和广度进一步拓展,多层次、全方位的外向型经济格局已经形成。对外经济已成为我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发挥着重要作用的积极带动作用。 2007年全市实际利用外资3.5亿美元,是1990年以前利用外资总额的39.4倍,年均增长24.3%。截至2007年底,全市注册外资企业544家,累计实际利用外资25.9亿美元,涉及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 2007年,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23.6亿美元,增长44.9%。出口总额12.6亿美元,比1995年增长17倍,年均增长27.2%,外资企业成为有效拉动力。随着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旅游业正在成为我市的新兴产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2007年,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533.8万人次,旅游接待量米收入41.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4.3%和15.5%。

生活水平显着提高

民生条件持续改善

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社会保障和救助体系不断建立。人民群众从改革发展中得到更多实惠,生活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 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975元,比1985年增长21倍,首次统计,年均增长14.8%;农民人均纯收入5599元,比1980年增长28倍,首次实现统计。增长13.1%;随着居民收入连年快速增长,城乡居民储蓄余额2007年存款为614.8万元,比1978年增长1654.4倍,年均增长29.1%。衣食住行条件全面改善。 2007年,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2.3%和37.7%,比1990年分别下降22.3和17.3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27.4平方米,比1991年增加15.4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30.1平方米,比1985年增加12.4平方米。空调、彩电、冰箱、手机、电话、电脑等消费品普及化、更新换代速度越来越快。汽车已经开始走进寻常百姓家。城乡居民生活基本满足,进入小康生活,正在迈向小康生活。就业人数持续增加。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坚持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实施有利于促进就业的财税金融政策,就业人数持续增加。 2007年,全市从业人员达到216.4万人,比1978年增加91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0%。城乡居民享受到更多实惠。城镇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等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基本形成,覆盖面不断扩大。截至2007年底,参加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的人数分别达到37.9万人、34.5万人和18万人,共计4.1万人。享受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正在积极探索,新农村医改试点也在加快推进。截至2007年底,全市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7.9万人。

社会事业蓬勃发展

社会经济协调和谐

随着科学发展观的全面落实,各项社会事业也蓬勃发展发展迅速。呈现出教育、科学、文化、卫生等充满活力,精神文明建设硕果累累的良好局面。素质教育全面实施,教育水平稳步提高。本市对本地户籍学生免收学杂费,高年级毛入学率学龄人口占86.0%。 “科教兴市”战略深入实施,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连续三届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称号。文化广播电视事业取得新成就。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100%,文化艺术节、色彩周末等各类系列文化活动极大满足了群众文化需求。医疗服务水平不断提高。疾病预防控制和有效应对重大疫情的公共卫生网络体系基本建立。积极推进医疗体制改革。截至2007年底,已有253.6万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民健身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全民健身中心、体育馆建成投入使用,全市体育人口达到176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44%。

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固定资产投资特别是一大批重点建设项目已建成投产。交通、通讯等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得到加强,承载能力逐步增强。 1978年至2007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3164.4亿元,年均增长21.0%。道路、电信、电力、网络等基础设施投资持续加大,交通、邮政、电信供给能力不断增强。ns得到了极大的加强;街道整治、市场建设、城市绿化,人居环境得到改善;人民公园、步行街、文化艺术中心等一批标志性城市景观工程建成投入使用,提升了城市形象。城市道路、供水、供气等公共福利设施日益完善,城市整体功能不断增强。交通快捷便利,公路、铁路纵横交错,城市发展空间不断拓展,城市整体形象发生质的变化。 2007年城镇化率达到44.6%,比1987年首次统计时提高26.7个百分点,年均提高1.3个百分点。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城市知名度和影响力显着提升。影响力不断增强。一座环境优美、社会和谐、文明进步的美丽城市展现在我们面前。

30年来取得的成就,是我国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结果,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相结合的结果。从廊坊的实践看发展。三十年的巨变,廊坊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我们坚信廊坊的未来会更加美好,一定会成为一座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环境优美、社会和谐的魅力城市。

5.改革开放40年旅游业发展研究

前10年是起步阶段。 1978年和1979年,国家提出“大力发展旅游业”,以促进旅游业的发展。适应改革开放总体需要。旅游业的诞生就伴随着“为什么”和“如何”的问题,这需要国家从战略上明确旅游业的性质和定位。

国家第一个关于旅游发展的战略性文件——《国务院关于加强旅游工作的决定》(1981年国务院第80号文件)有两个立场:一是双重性。目标是“旅游业既是中国经济事业的一部分,也是外交工作的一部分”。旅游业的发展需要“政治和经济双丰收”。这是用来确定旅游“中国式道路”特征的定位;

二是经过比较调整后,将旅游置于经济领域。 “旅游业是一项综合性事业,是国民经济的组成部分,是关系国计民生不可或缺的因素。职业生涯”-th这也是40年“社会经济发展阶段”首次对行业重要性进行精准定位,为旅游业“选对跑道”、“对表”。

第二个10年是工业化进程阶段。这个阶段还可以拉长一点,从1986年国民经济“七五”规划到1998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旅游业为“国民经济新增长点”。

1981年,国务院主持制定了第一个旅游业发展规划,五年后被纳入第七个国民经济发展计划。五年的实践,五年的摸索,可想而知是多么的艰难。最终,这份《规划》敲定了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的组成部分”应具备的基本政策和制度保障,旅游业开始走向现代化。走上国民经济工业化轨道。过程。

旅游业的工业化进程与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国家扩大内需和经济结构转型同步进行。 1992年,旅游业随着国家市场机制的完善而转型,主动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承担起更大的责任。

这10年是开启工业化、市场化发展进程的10年。

第三个10年是旅游市场化进程深化的阶段。 1998年至2009年,“假日制度”启动,大众旅游起飞,旅游市场繁荣。

在国家总体转型、经济结构转型持续深入的背景下,为充分发挥旅游业“保增长、促发展”的积极作用,“扩大内需、调整结构”,国务院《2009年关于旅游业加快发展的意见》(国发[2009]41号)提出“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人民更满意的现代服务业”——30年后的又一个“双目标”定位”,后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颁布和首部《国民休闲纲要》发布,这共同体现了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增强和凸显”作用,也是旅游业对国民生活重要性的“深刻体现”。

第四个10年是“全面融入国家战略”阶段。党的十八大以来,根据国家《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号)。 31号文),旅游业积极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结合,开创旅游新时代。总体格局,以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多方协调的改革精神,全面融入国家战略体系。在推进“旅游+”、“大旅游”、“全域旅游”过程中,转型升级形成新格局。

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发展要求,“全域旅游”不仅是符合国家规律的发展要求,旅游业,也是推动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的重要因素。载体。

6.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经营市场的变化与演变

从历史的角度看,人类旅游的演变m活动大致经历了三个主要发展阶段: 古代旅游,其特点是:仅限于休闲阶层,以娱乐为主,规模较小。

现代旅游业的特点是开始向中产阶级蔓延。现代旅游业的特点是:公众广泛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