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发展旅游业(山西发展旅游业的优势)
山西省地处黄河流域中部,东有巍峨的太行山为天然屏障,与河北省毗邻;西、南以黄河为峡谷,与陕西、河南两省相连。面对面;北越长城,与内蒙古自治区毗邻。山西气候具有四季分明、雨热同步、光照充足、南北气候差异显着、冬夏温差大、昼夜温差大的特点。山西矿产资源丰富,是资源开发利用大省。在全国矿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山高水秀、沟壑纵横的地形条件,使山西河流众多。这连接东西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黄河、海河两大流域的分水岭。
山西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也是我国旅游资源最丰富的省份。 “中华文明古老,山西风光秀丽”是对山西旅游的高度概括。山西名山大川星罗棋布,自然风光资源丰富。北岳恒山是五山之一,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绵山气候宜人,自古就是避暑胜地。黄河壶口瀑布是继黄果树瀑布之后的全国第二大瀑布,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庞泉沟、芦芽山、骊山、蟒河等自然保护区风景秀丽,景色各异。山西旅游业日益繁荣,山西发展也呈现新气象k.
山西省所辖城市地理位置都非常有发展前景,但就山西省所辖城市中最具发展潜力的城市而言,我个人认为是大同、阳泉、晋中。大家不妨来分析一下。大同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可在京津冀一体化中举办一到两所全国性大学,提高城市的知识文化水平,拉动经济和旅游发展。几年的跨越式城市建设,也让大同在气候、能源、交通、水资源、土地资源、人文旅游等各方面都具备了举办一两所大学的能力和优势。无论是从道路规划,还是绿地、公共场所的建设,我们都能感受到大同正在变得越来越美丽。
L我们来看看阳泉吧。阳泉市是山西省下辖的地级市。古称“阳泉”。位于山西省东部,是一座新兴工业城市。这是一座山青水秀、资源丰富、历史悠久、美丽富饶的城市。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不仅煤炭仍然是阳泉的支柱产业,第三产业也在不断发展,成为众多外商投资的重点。 。旅游业发展迈上新台阶。娘子关、藏山、大千温泉、翠峰山等风景名胜日渐闻名全国。电子商务、现代物流也在全面发展,发展潜力不容忽视。
最后我们来看看晋中。晋中是我国重要的旅游城市。旅游资源丰富这座城市包括许多著名的景点,如历史建筑和金钟乔故居。该大院直接毗邻太原,因此最优先享受太原这座拥有原有经济发展和福利的城市。现在来看,太原向南发展是必然趋势,晋中部分县已纳入太原经济圈发展区。晋中市是太原经济圈的核心城市,也是山西省铁路、公路枢纽之一。便利的交通为晋中经济旅游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山西省旅游发展的优缺点2020年,山西省旅游从业人员数量约为30万人。
山西省旅游市场近年来每年快速增长,自由行游客数量每年以30%的速度增长,传统跟团游率达到15%。
国家旅游局计划财务司司长吴文学表示,到2015年,旅游总收入将达到2.5万亿元,年均增长10%;国内旅游人数将达到33亿人次,年均增长10%。年均增长率10%;入境旅游人数已达1.5亿人次,年均增长3%。
3.山西省发展旅游业的优势山西省是产煤大省。山西煤炭生产综合开采和煤炭生产机械装备创新成果全国领先,令人刮目相看。山西作为能源矿产储量大省,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和雄厚的重工业基础为矿山机械制造技术创新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山西省在该领域的技术领先。
4.山西津津及陕西、山西、河北、河南、山东五省旅游发展优劣势。华北地区是我国古代文化的发祥地,以北京、西安等古都为代表。是我国人文旅游资源最丰富、最集中、最优质的旅游区;
历史文化遗迹与名山海景融为一体,也是我国以人文景观为主、旅游资源丰富的主要旅游区。它平原辽阔,交通发达,城市众多,首都所在地。区位优势突出,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核心区。
5.山西旅游业发展前景2018年,沙恩西旅游总收入突破8000亿元。
2018年是文旅机构改革后的文化与旅游全面融合之年。山西省围绕“文旅融合、文化自信、乡村旅游、品质提升、改革创新”形成高水平带动,推动项目建设、艺术创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公共服务、市场秩序、品牌塑造不断提升,旅游总收入8026.92亿元,同比增长19.29%,文化旅游战略支柱产业地位进一步巩固。
6.山西发展旅游业的优势山西主要依靠煤炭和旅游业。
山西这几年的经济相对于其他省份确实是一般。山西依山靠水,优势是煤炭,但煤炭资源不能不能无休无止,也不是长久之计。从地理上来说,山西是一个内陆省份,不像沿海省份可以搞对外贸易,所以山西目前最大的问题就是经济转型。
作为土生土长的山西人,从一个山西人的角度来说土生土长,最大的感受就是山西的旅游资源还没有充分开发,旅游经济对于山西来说确实很差。这是当前最合适、见效最快的经济转型。并不是说其他方式不合适,但从其适用性和见效来看,旅游经济确实适合当前的经济转型。
7.山西发展旅游业的有利条件1.构建农村全覆盖网络体系
农村公路建设要向农村倾斜。过去“路都修好了,以后村子还是要走土路”这种荒谬的修理应该被消除。对此,交通运输部表示,“将推进农村生命安全保障公路4万公里”。修好的道路不仅要靠近高速公路,还要靠近村庄、到达农村家门口,解决农民“最后一步”问题。
农村水泥路面已修好已建设的要适当扩建,在拓宽改建的同时要排查相应的隐患,对桥梁、道路裂缝、材料不当等问题需要及时解决。已修复危桥4000余座,及早修复,有利于保障农民身心安全。
2、建立完整、长效的公路养护体系
据农民反映“上半年修路好,下半年修路好”“一半不好”几乎是乡村建设的通病。现行监管维护体系有待完善。县级、乡级、村级道路要重视“路长制”,保障交通状况安全。
3.改善交通道路,发展交通体系
对于回国的人来说,他们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不知道如何回去。有时他们甚至不知道如何出去。乡村公交车等车辆的破旧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解决,有的地方甚至没有破旧公交车,完全依靠“黑车拉人”。
这符合规定吗?显然不是,但是符合条件的太少了。因此,有必要为有条件的乡镇建设客运站,形成“村村通”常态化交通模式,鼓励农村客运相关企业发展集团化。,改变以前个体小规模的经营行为。有序、自觉地优化和延伸公交线路,最终实现覆盖村村通的完整交通体系,降低出行难度。
4.规范农村道路监管制度
农村道路管理条例、道路运输管理条例有待推广。农民需要对最大运输能力、公路法规等相关规定有更清晰的了解。同时,对曾经存在的模糊规定进行重新界定,并开展正确的修订工作。
5.确保农村公路相关费用充足
公路建设需要地方资金。路越宽、越长,就越需要大量的资金注入。为确保建设后能够有足够的资金修缮农村公路,中央政府以“以奖金代补贴”的方式支持各地制定农村公路发展政策。毕竟补贴可以直接领取,但是奖金可以根据情况来定义。这样也可以避免出现特殊的错误,保证真正想修路的地方也能修路。
6.制定标准化道路建设标准
尽快发放农村道路标志是当务之急。标准化的公路建设标准将有助于地方政府识别不达标的农村公路并尽快实施。进行调整和维修。拥有好的标准,可以有效避免“上半场修好,下半场坏掉”的尴尬局面。同时,这也是对施工人员的正式要求,防止非专业施工人员承担重任。
7.增加道路之间的互动农村
具体是指公益性岗位的开发。这里的公益性并不是指不给农民钱,而是指为公共环境做出贡献。这样做的好处是为农村贫困家庭、文化程度低的家庭和特殊情况的家庭提供了一份可以维持生计的工作,让农民以乡村为家,以乡村公路为家。
8.乡村道路要与乡村关系相一致
道路的建设不能以距离为标准,而应根据乡村发展的方向和规模来评价:如乡村旅游道路规划应靠近民宿区,销售农产品的乡村道路最好与高速公路和乡村相连。一是减轻农民生活负担,二是可以调动乡村振兴速度塔尔化。
发展好就会带来修养和素质,最终会体现在农村的各个方面,比如公共环境卫生问题。现在各村已开始实施“不乱扔垃圾”清洁活动。预计在这段公路推进期间,每个农村都能拥有一条干净的乡村道路
8。山西发展旅游业有哪些优势运城是山西省下辖的地级市。古称河东,位于山西省南端。与陕西、河南两省隔黄河相望,北邻临汾市,东邻晋城,总面积13968平方公里。
运城因“盐运之城”而得名。著名景点有永乐宫、鹳雀楼、关帝庙等,是贯彻国家商标战略和国家模范城市双支撑。
9.山西旅游发展的优势首先,了解山西这座城市。一方面,古代先民除了发展城市的政治功能外,还建造城市、发展城市。客观上,它们对城乡人民商品交换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保护了城市的工商业,促进了城市人口群体的形成和形成。发展促进了生产力向城市的集聚和社会分工的发展。
这不仅为城市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也为城市文化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使城市逐渐成为政治中心、经济中心和文化中心。文化中心。中心已成为先进生产力和文化的摇篮和载体。
人文主义es,历史文化古迹,山西是一座美丽的城市,所以我回去开发旅游资源,因为它有它的优势。这里应该有当地的传说或者故事。利用这个每个地点都可以吸引人群。
这将使它成为一个理想的地方。人类的智慧、文化和历史在这座城市留下了一系列的印记,并随着时间的推移,一直留存至今,成为人类历史发展的宝贵遗产。这不仅具有考古文物价值,也成为我们追寻先人足迹的极其珍贵的文化旅游资源。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开发旅游资源是城市的孪生兄弟。
合理开发利用城市旅游资源,保护城市生态环境极为重要。
山西旅游资源区域开发初探
山西旅游资源区域开发初探山西旅游资源开发(引文)
1.山西省旅游资源特点
(1)自然旅游资源基础雄厚,但空间组合较差。
山西自然风光优美,主要由名山、瀑布、泉水、野生动物资源等自然景观组成,充分体现了我国北方“粗犷而丰富”的风景特色。已开发的名山有五谷山、恒山、鹿崖山、灵空山、绵山、骊山、老顶山、灵帝山、瓜山、天龙山、五老峰山等,还有大同火山群,其中包含近30座第三纪和第四纪时期的火山。它们保存完好,是科学研究的理想场所。最突出的天然水资源是大河、泉水和瀑布。有名的包括黄河、汾河、桑干河、壶口、娘子关瀑布、汤头温泉、七村、墩村温泉、夏县温泉等,位于运城盆地的运城盐田不仅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也是黄土高原上不可多得的湖泊旅游胜地。此外,山西还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历山自然保护区、庞泉沟自然保护区,省级自然保护区——蟒河自然保护区、芦芽山自然保护区。这些自然保护区不仅可以作为生态系统研究基地和丰富多彩的生物物种博物馆,还可以作为未经人工雕琢的稀有自然旅游资源。
但从空间分布来看,山西众多的自然文化旅游资源中有近三分之二位于远离城镇的地方。资源整合较差,相对集中的较少风景名胜区。另外,山区交通不便,经济相对落后,降低了旅游景点的吸引力,无法延长其生命周期。这不仅增加了资源开发的难度,也不利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旅游资源虽然丰富,但也存在不少“养在闺中,无人知晓”的情况。
(二)文化旅游资源主要是文物古迹和宗教建筑,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资源相似,吸引力相对较弱。
山西省是名副其实的“文物大省”。国内保存完好的地面古建筑都是唐宋以前的。山西省占70%以上。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具有珍贵价值35全国保护文物数量位居全国第三。有省级重点保护古迹300多处,县级保护文物2000多处。因此被誉为“中国地面历史博物馆”。大部分文物、纪念碑、壁画和建筑都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山西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也是革命地区。目前,全国和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6处,大部分已开发成为瞻仰、祭奠、纪念先烈的重要场所,成为山西省特色旅游资源。
一个地方的民俗风情是不断发展的遗产文化,是不可多得的旅游资源。山西有许多独特的民俗风情,如寒食节、天苍节、油糕节等民俗节日;剪纸、面塑、影道有木偶戏、形体戏、山歌、地方戏、社火、灯会、庙会和丰富的地方特产。 ,汇聚成山西民俗风情的海洋。目前,全省已建成村落、乔家大院、河边村等三个民俗博物馆,分别反映了省南、中、北地区不同的民俗特色。
从总体评价来看,山西省文化旅游资源吸引力在全国相对较弱。主要原因是:(1)山西缺乏北京的故宫、西安的长城和秦女。此类资源具有高度垄断性,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2)全省文化旅游资源十分相似,具有显着的宗教特色。全省有寺庙、殿堂、道观3000余处。这种情况不利于改善环境旅游活动的活跃程度。 (3)人文旅游资源丰富但相对分散,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资源的吸引力。
(三)自然旅游资源与文化旅游资源协调良好。
由于自然条件的特点和历史原因,山西的自然旅游资源往往成为人文旅游资源的背景。在特定环境下,两者紧密结合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使旅游目的地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通过这种综合组合,游客不仅可以领略大自然的奇妙风光,还可以通过一景一地的旅游观光,达到考察研究、探寻古老奇观、了解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 。壶口瀑布、北武当山、五老峰中,除一口瀑布外,其余四个瀑布分别是美丽的自然风光中宗教建筑、文物古迹和人文景观星罗棋布,极大地提升了旅游业。资源的价值和旅游活动的效益丰富了旅游项目的内涵,这是山西旅游资源开发非常有利的方面。
2.山西旅游客源市场分析
(一)从国际国内旅游发展视角看山西旅游客源市场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旅游市场呈现出由观光旅游向度假、休闲、运动等特色旅游转变。这一趋势对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提出了挑战,对山西国际旅游业更是不利。山西旅游资源以自然风光和文物古迹等旅游资源为主,旨在满足各类特色旅游的需求旅游资源相对匮乏,跟不上国际旅游需求变化的趋势。虽然近年来,为了改变这种不利局面,有关部门开始开发多个旅游度假区,但从国际旅游度假区的建设需求和区位条件来看,山西不可能在一年内建成具有国际意义的旅游度假区。短期内。旅游度假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内旅游蓬勃发展,观光旅游成为居民消费热点之一,特别是沿海地区和大中城市居民更高的收入。 1996年国内旅游区接待游客达6.4亿人次,旅游总产值达160亿元万元。而且,国内旅游业的产值已经超过了国际旅游业的产值。据国家旅游局预测,到2000年,国内旅游人数将达到950-10.3亿人次。这一巨大的市场需求将成为山西旅游业发展的强大动力。一方面,山西靠近东部沿海,区位优越,“临水楼先得月”;另一方面,我国国内旅游业正处于以观光为主的发展初期。也就是说,现阶段居民的出行需求目的地一般是美丽的自然风景区和文物古迹。这对于自然与文化旅游资源融合的山西旅游业来说,无疑是一次发展机遇。
(二)看山西旅游业现状从客源市场产业看
首先,山西国际旅游在全国落后。改革开放以来,山西省国际游客(包括外国人、华侨、台湾同胞、香港同胞)总体呈增长趋势(表1)。 1980年至1996年16年间,全省共接待境外游客70.66万人次,年均增长12%,旅游外汇收入年均增长20.4%。旅游业作为创汇产业,在全省对外贸易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但从全国国际旅游发展形势来看,山西国际旅游产业处于相对落后的地位。 30个省、直辖市(不含重庆)、自治区(含)1986年至1996年,山西省国际旅游人数和旅游外汇收入比例一直徘徊在第24位至第28位之间。 1996年大幅增长时,排名第26位,仅高于宁夏、青海、西藏、江西等省份。其次,国际游客平均停留时间短,消费水平低。 1988年,国际游客在山西停留天数为1.43天,人均购物消费26元(人民币及外汇券)。 1996年增至2.8天,但人均日消费仍低于河南、陕西等周边省份。旅游产品销售低迷是影响山西省旅游外汇收入低的重要因素。
其次,山西国内旅游市场前景广阔。与国际旅游市场相比,山西旅游国内旅游市场相对活跃,并呈现稳定增长态势(表2)。 1985年,国内旅游人数不足400万人次,1996年增至1318万人次,取款额相当于1985年的20多倍,年均增长率为12%和30%。 % 分别。国内游客人数和取款金额超过新疆、江西、吉林等省份,与福建、黑龙江等省份持平。接近,这说明与国际旅游业相比,山西国内旅游业在全国仍具有一定的地位。
3.山西旅游资源区域发展及问题
(一)山西旅游资源区域发展条件
从山西旅游资源的吸引力范围分析,由于国际和国家层面的资源很少h 国际吸引力导向。目前仅有五台山、义口瀑布、大同云冈断崖、解州关帝庙、恒山、应县木塔等景区具有一定的吸引力能力。但这些资源缺乏北京故宫、长城、西安太武、广西桂林等国际知名景区。一些潜力巨大的旅游资源尚在开发中,短期内难以吸引大量国际游客。相对而言,山西的旅游资源包括国内和省内的旅游景点服务,特别是晋祠-天龙山风景区、五老峰风景区、骊山自然保护区、黄崖洞风景区、关浔风景区,目前虽然很难吸引大量国际游客,但可以引起国内及省内大中城市游客的兴趣,发展国内旅游潜力。很大。
从旅游区位条件看,山西省地处中部地带,位于京津、西安三大旅游热点与中原地区(洛阳、郑州、开封)之间),这对于山西旅游发展来说是一个优势,也是一个劣势。首先,由于缺乏便利的国际交通口岸,且距离主要客源国较远,从入境境外游客的旅游空间行为来看属于劣势。 1995年境外游客抽样调查数据显示,74.2%的访华游客只游览1-3个城市。华北地区,北京、天津、西安和中原地区是国际旅游热点地区。 1996年,这些地区的境外游客人数北京为218万人次,陕西为51.04万人次,河南为24.2万人次,山西仅为9.6万人次。由于缺乏高度垄断的旅游资源山西要想与三大旅游区竞争,只能定位于上述旅游区分流区的层面,而分流区市场规模较小且不稳定。预计这种情况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不会发生重大改变。另一方面,旅游与经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国际旅游业的发达离不开发达经济水平和外向型经济的推动。山西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基础设施和交通条件薄弱,产业结构单一而重,山西“煤炭省”对旅游资源形象和游客心理的影响也成为山西发展国际旅游的限制。因素。
其次,对于国内旅游客源来说,由于国内旅游的主体是大中城市居民,山西周边有北京、天津、西安、郑州、石家庄、济南等大城市,以及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山东、河南等省份,市场潜力巨大。随着太旧高速公路的通车、风陵渡、太阳渡黄河公路大桥的建设以及后西、后岳铁路线的正式通车,山西与京津、河北、陕西、河南之间的交通条件明显改善。目前,太原至原平高速公路已开工建设,形成京津冀至晋东的旅游环线。京津冀地区游客利用周末前往山西旅游成为可能。因此,山西近期的主要目标是重点开发周边地区的客户市场。与南方旅游资源相比,山西旅游资源具有雄伟的特点。深度、崎岖和冒险是南方所不具备的。而且,很多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都是避暑、回归自然的好去处。可以作为山西开发东南沿海地区和南方旅游市场的有利条件。
(二)区域旅游资源开发存在问题
首先,地方旅游资源开发盲目性较大,缺乏统一指导和指导。旅游项目建设指南。近年来,地方政府和社会公众通过集资开发的旅游项目逐渐增多,说明旅游业“投资少、见效快、效益高、风险低”的行业特点引起了当地民众的兴趣。政府和公众。但由于缺乏对旅游市场需求特征的科学分析和认识,存在很大的问题。当地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项目建设存在盲目性。一些项目重复性较强,质量品味低,不适应市场需求。比如前段时间全国掀起的“人造景观热”,就波及了山西各地。许多地方的人造景观在内容、形式、制作上都显得粗糙、混乱,经不起推敲,使游客眼花缭乱、提不起兴趣。无味。此类景点可能会暂时取得一些效益,但其固有的特点决定了其生命周期较短,因此不会长久,造成财力的浪费。另外,由于许多人工景观往往依附于原有的自然或文化旅游资源,破坏了原有资源的特色和形象。因此,山西省旅游部门迫切需要理顺管理渠道,统一管理。对全省旅游资源开发进行规划指导和综合论证,真正做到立足长远,运用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利用的视角和系统的视角。区域旅游资源开发。
其次,在区域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管理机制不畅通,缺乏统筹协调,存在多方管理、各自为政的现象。风景旅游区可设有五个同级但互不隶属的管理机构,即风景管理局、文物局(治理)、宗教事务局(司)、旅游局和旅游局。地方政府。由于管理体制不同,投资重点和利益不同,各景区在投资、建设上无法协调。以及其他方面。例如,彝口风景区是全国40佳风景区之一。瀑布由风景区局管理,投入大量资金。 “旱地划船”和清代长城均由文物局管理。他们认为只是一般文物,不注重开发,因此与景区建设未能同步进行,影响了景区的价值。这种管理混乱、效率低下的状况严重困扰着山西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规划。其次,各旅游区之间缺乏跨区域联系和协调,导致旅游区之间盲目竞争。同时,难以形成畅通的旅游线路,这对旅游产品的开发极为不利。
四.区域旅游资源开发对策山西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山西旅游区的发展仍处于生成发展阶段。根据经验,现阶段旅游业的重点举措是丰富景区结构、加强景区建设。具体发展战略如下:
(一)按照优中选优、保重点的原则,采取不同的区域发展模式。
由于区域开发旅游资源的财力、物力有限,不可能采取“综合开发、综合治理”的方式。因此,在制定旅游发展政策、选择项目投资时,首先应在一些资源质量高、旅游基础好的地区实施择优发展战略。山西可动用旅游发展资金约2000万元以上非常年。这些多渠道资金要集中用于支持重点景区建设,综合分析研究,统筹规划、统一布局。从全省旅游资源区域开发看,以大同、扬州、太原、临汾、运城为主体的八大旅游区格局已基本形成。每个旅游区的资源丰度和发展水平不同,应采取不同的旅游策略。资源开发模式:
1. “单一腹地”发展模式
在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旅游资源开发程度不高的地区,只能集中有限的财力、物力。开发一两个场地价值高、水平高的旅游景区,把几个旅游点的集中开发作为整个区域的增长极l 旅游业的发展。通过自身开发能力的增加和完善,带动区域旅游资源开发,形成单一旅游中心——腹地体系的蜘蛛网结构。比如吕梁旅游区地处吕梁山区,经济相对落后,旅游业刚刚起步。今后,要把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北武当风景区作为重点投资开发项目,建设配套设施,改善交通条件,扩大影响。将与不远处的庞泉沟自然保护区联合开发,两者旅游规模的扩大将带动梁旅游区的旅游发展。
2. “层次序列”开发模式
太原、大同、忻州旅游区是旅游资源价值大、旅游化程度高的旅游区。发展。旅游业的发展有一定的发展。规模,形成一个或多个多层次的旅游中心,这些中心旅游景区在区域内具有较强的集散功能。它对旅游区的功能、规模和发展方向起着制约作用。这些旅游区的资源开发要立足于中心旅游景区。在不断完善中心旅游景区功能的基础上,重点开发建设潜力大的旅游资源作为二次增长极,逐步形成旅游中心——二级旅游中心——区域内的通道式空间结构。旅游腹地,从而实现区域旅游业的全面发展。例如,在忻州旅游区,五台山风景区是忻州的一级旅游中心。尽管该地区的其他旅游景点已经开发虽有不同程度的发挥,但尚未达到五台山的吸引力规模。今后,除了继续开发五台山山顶、开通和改造台怀镇至五台山顶的道路、完善各山顶的服务设施外,还要加快观雁山—芦芽山景区的开发。区及代县。古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加强与五台山风景区的联系,形成以五台山为中心的大旅游圈,推动新洲旅游区迈向更高水平。
3. “多核共生”发展模式
在一个旅游区内,有多个特色各异、规模相近、功能互补的旅游中心,各个旅游景点应得到充分利用。中心景区的功能特色和资源优势,形成多元旅游中心——腹地网络型中心集合,共同促进区域旅游资源的开发。例如,郓城旅游区区内就有许多较高级别的旅游目的地: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解州关帝庙、芮城永乐宫,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五老峰风景区,国家一级自然保护区——黎(山)云(蒙山)自然保护区。这些旅游景点已具备一定的吸引力能力;其次,近年来与河南省共同开发的“黄河游”项目也展现出巨大潜力。因此,运城旅游区要继续完善“黄河游”、“关公故里游”等项目,大力开发五老峰风景区、骊山自然保护区的观光、避难、疗养、科考旅游,恢复永济鹳鹳。阙楼、唐开元铁牛阁、顺都平坂古城;加强各方面的合作中心景区,开发循环旅游线路,共同开发国内国防旅游市场。
(2)选择目标市场,根据市场开发资源、建设设施。
旅游资源开发建设要以市场需求为基础,遵循一定的市场原则,从实际出发,选择符合客观实际的目标市场,有目的地、有针对性地开展市场运作。因此,目标市场的正确定位是旅游资源开发成功的关键因素。对于山西来说,与国内旅游相比,国际旅游发展短期内仍面临各种困难。旅游外汇收入的增加往往需要比国内旅游收入更多的成本。因此,今后山西不应再把重点放在国际旅游上,而应从实际出发,转向国际旅游。围绕国内旅游市场发展,以国内旅游为主体,重点发展大众旅游,打造多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旅游业态和项目。进一步加强对国内游客的宣传推介,为广大游客提供便利的出行条件,同时积极为国际旅游发展创造条件,以国内旅游带动国际旅游稳定发展。根据山西省的旅游资源状况、旅游业的基本运行情况以及国际国内旅游市场的发展情况,在趋势分析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山西省的旅游目标市场定位应该是:以国内旅游为主体。以国内旅游为主体,逐步培育进军国际市场的配套条件,以国内旅游带动国际旅游发展sm。
(
十、山西发展生态旅游的优势山西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有三千多年的历史记载被誉为中华文明的摇篮,又被称为中国古代文化博物馆。
山西中青旅旅行社为您解答:山西晋城皇城相府(国家AAAAA级景区) 皇城相府生态文化旅游区是清代文渊阁大学士,也是吏部三级侍郎、《康熙字典》主阅人、《康熙字典》讲师陈廷敬故居。康熙帝三十五年的宴会,由内城、外城、紫云前堂组成,皇家藏书楼金碧辉煌,中道庄是明清时期罕见的城堡式官邸建筑群。被专家誉为“北国第一文化巨人“屋”。晋中市介休绵山(国家AAAAA级风景名胜区) 绵山风景区以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晋代介子推隐居而闻名于世。春秋时期,他的母亲被烧毁于此,寒食节也起源于这里,是集山水、文物、佛寺、道观于一体的山西省重点风景名胜区。晋中市城(国家AAAAA级风景区) 平遥古城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还保留了较为完整的明清时期的县城基本面貌,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古城。中国汉族地区,向人们展示了非凡的文化、社会、经济、宗教发展全貌。山西省忻州市雁门关(国家AAAAA级风景名胜区)pot) 雁门关景区是中国古代关隘的一项宏伟的军事防御工程。古称北陵、兮。战国时期被称为九堡之首。南北朝时称北庭三关。明代称山西三内关。它是中国的长城文化和关隘文化。宝藏。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大槐树(国家AAAAA级景区)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景区是全国唯一以“寻根”、“寻根”为主题的民间祭祀场所。祭祀祖先”。景区分为“移民历史区”、“祭祖活动区”、“民俗游览区”、“汾河生态区”四个主题区,有碑亭、二代、三代大槐树、千年槐根,祖祖辈辈广州嬉馆有济庙、石经楼、移民浮雕、中华姓氏园等60余处风景文化景点。五台山(国家AAAAA级风景名胜区) 五台山: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自然文化双遗产、中国十大名山、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佛教五大圣地是世界上集自然风光、历史遗迹、古建筑艺术、佛教文化、民俗风情、避暑度假于一体的旅游风景区。五台山是一座中国寺庙,绿庙和黄庙相得益彰。佛教寺庙,很多都是圣旨修建的,很多皇帝都来参观。著名景点:显通寺、塔院寺、菩萨峰、南山寺、黛螺顶、广济寺、万佛阁等 大同云冈石窟(国家AAAAA级景区)云冈石窟位于中国北方山西省大同市西郊17公里的武周山南麓。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1公里。有主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石造像51000余尊。是中国最大的古代石窟之一。与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天水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石窟”。四大石窟艺术瑰宝。长治壶关太行山大峡谷八泉峡(国家AAAAA级景区)大峡谷,一座天然博物馆。回想五亿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水乡。不知何时何地,天塌地裂,峰峦耸立。经过亿万年的水削和风雕,才形成了今天的特殊面貌。丹霞地貌层层沉积的岩层记录着岁月的演变;剩余的三叶虫化石解释了物种的自然繁殖;棱角怪异的岩石诉说着创世的故事。神奇的力量。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