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青海的地理环境

羊肉小食是青海人民常吃的食物。由于高寒缺氧,新鲜蔬菜稀缺,而畜牧业发达,牛羊肉成为餐桌上的主食。

2.青海地理环境最差

青海地处青藏高原。由于气候条件的影响,农作物的种植受到气候条件的影响。农产品品种单一,产量不如内陆省份。另外,青海受地理条件限制,距离较远。青海工业产业相对较少,经济与内地相比也相对落后。

此外,青海人口较少,影响了商业、餐饮、住宿、旅游的发展。近年来,随着我国的发展和建设借助工业园区的作用,一些外省企业落户青海,促进了青海经济的发展。

3.青海的地理环境如何?

从自然地理区划来看,青海是东部季风区、青海南部高寒区和西北干旱区的交汇处。

青海是我国青藏高原上的重要省份,全省面积72万平方公里,居全国第四位。这里的冰山很高,水源丰富。长江、黄河、澜沧江均发源于此,故有“万河之源”之称。是进入新疆、西藏的要冲,故又有“天河锁钥”、“海藏咽喉”、“金城屏障”、“西域要塞”等美称。

4.青海的地理环境和气候

青海冬季平均最低气温可达到-20℃,最高温度只有-7℃,非常寒冷。但西宁、格尔木等大城市普遍具备室内供暖。 。青海旅游的最佳季节是夏季,即5月至10月;七月,青海湖上大片油菜花盛开,黄色的花海,蓝色的湖水一望无际。风景绝佳,湖畔也是游客最多的地方。营地内,当时气温不超过18℃,气候凉爽宜人。

青海属高原大陆性气候。春秋两季,戈壁的沙尘会造成沙尘天气,污染严重。尤其是青海西部柴达木盆地,春秋雨季盛行大风。更糟糕的是,这里经常发生飓风,不仅能吹起小石头,连鸡蛋大的卵石也能被吹离地面。西面被昆仑山阻挡t,大风改变了这里的风向,风速也下降了,所以在这片地带沉积了大量的卵石和沙子。

5.青海的地理环境特点

确实是蓝色的。这是青海的地理位置和环保政策的结果,也是青海人民辛勤劳动的结果。首先,青海位于青藏高原,海拔约2300米至6000米。该省山峦叠嶂,冰川密布,湖泊众多。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戈壁滩也较多,适合人类居住的面积相对有限。而且凹凸不平,基本保留了原生态。

其次,青海人口相对较少,大部分分布在海东、河湟、河湟地区。其他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都比较分散。第三,环保要把保护作为发展方针,坚持生态。有效配合国家园区生态战略和地理位置决定了青海生态环境依然脆弱,但自觉回避资源消耗型产业,取缔和关停不符合绿色发展的项目。我们宁愿拥有绿水、青山、蓝天、白云,也不愿破坏它们。青海蓝是几代生态人努力和牺牲的成果。

6.青海地理环境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青海省,简称“青”,因有中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青海湖而得名。青海省位于中国西部青藏高原东北部,毗邻新疆、甘肃、四川、西藏四省。青海省是长江的发源地河、黄河、澜沧江,被誉为“万河之源”。全省面积72万平方公里,居全国省(区)第四位。其中,草原3160万公顷,耕地58.99万公顷,森林25万公顷,其余为山地、湖泊、沙漠、戈壁、冰川等。 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 青海属一级我国三大地形阶梯中,大部分属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境内地形复杂多样,有山地、峡谷、盆地、高原、台地等。全省平均海拔3000米,其中4000米至5000米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54%。最低点1650米,最高点6860米。北部和西北部为山区谷地,南部为青南高原东部是河湟河谷,其间有小盆地和台地,西部主要是柴达木盆地。由于地形多样,适合多种动植物生长,具有良好的经济发展前景。气候:受海拔、地形、纬度、大气环流等自然因素影响,青海形成了独特的高原大陆性气候。其主要特点是:冬季长而不冷,夏季短而凉爽,气温分布区域差异大且垂直变化明显,降水分布区域差异显着,季节集中。全省年平均气温-5.6℃-8.7℃左右,东南部年降水量450毫升至600毫升。自然资源和矿产资源:青海是资源丰富的省份。已发现矿产125种,探明储量矿产105种。其中,50种型号钾、钠、镁、锂、溴等均居国内前10位。硫酸盐、芒硝、石棉、化学石灰石、硅等11种居国内第一。国民经济建设急需的45种矿产中,青海有21种位居全国前10位。著名的柴达木盆地,蕴藏着山水宝藏和戈壁矿产。被誉为“宝盆”,石油、天然气资源丰富。其中盐湖30多个,探明总储量700亿吨。青海非金属矿产资源也十分丰富。石棉、电石用石灰石、蛇纹石、玻璃用石英岩、冶金用石英岩等储量也位居全国前列。石棉储量居全国首位。青海省柴达木盆地具有良好的石油、天然气成矿条件。共有16个油田和6个天然气田盆地内已发现油田。根据第二次全国盆地油气资源评价结果,盆地石油资源总量12.44亿吨,其中已探明2亿吨;已探明天然气资源量472亿立方米。水能:黄河上游水能资源是青海能源的最大优势。水电站178座,总装机容量超过2166万千瓦,其中可开发利用1800万千瓦,年发电量770亿千瓦。规划建设中型水电站7座,包括尼娜、志冈拉卡等。总装机容量可达11​​03万千瓦,年发电量可达368亿千瓦时。水电站单位成本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0%至40%。蕴藏着丰富的太阳能、风能等地热能,是我国地热资源丰富的地区。畜牧牧场:青海天然草原广阔,是我国五个最大牧区之一。草原面积达3160万公顷,占全国可用草原面积的15%。具有发展畜牧业的坚实物质基础。广阔肥沃的草原上,生长着940多种天然草类,其中约190种是营养价值高的优质草类。具有高粗蛋白、粗脂肪、无氮浸出物、低粗纤维的特点。饲养的草食牲畜主要有藏羊、牦牛、马、骆驼、山羊等,一般耐高寒、粗饲。特别是牦牛是青藏高原的优势牲畜品种,数量居全国第一,占世界牦牛饲养总量的1/3。野生动植物资源:野生植物区系已发现经济作物1000余种。药用植物有大黄、甘草、贝母、雪莲、黄芪、党参、藏蒿、羌活、虫草、柴胡等100余种,尤以冬虫夏草为代表。是驰名中外的名贵药材。全省有鸟类290多种,兽类109种。野生动物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21种,二级重点保护动物53种,省级重点保护动物36种。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一和附录二的珍稀动物有22种。旅游资源:青海省拥有雄伟壮丽、具有青藏高原特色的自然风光。已开发旅游景点10余个在该省任职。有“鸟类王国”的青海湖鸟岛、孟达自然保护区、“高原上的西双版纳”、著名的藏传佛教寺庙湟中塔尔寺、中国四大清真寺之一的东关寺。伊斯兰教西北部、阿尼玛卿雪山等,都是登山、旅游的好去处。 “海上咽喉”日月山、全国最大人工水库龙阳峡、都兰国际狩猎场、坎布拉森林公园等旅游景点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环境状况与问题 2005年,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为42.0%,比上年提高13.5个百分点;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91.54%,比上年提高5.48个百分点。建成烟尘控制区9个,面积72.2平方公里;哦建成环境噪声达标区,面积63.2平方公里。全省有各类环境检测站21个,比上年增加1个。拥有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地区和单位2个;自然保护区11个,面积2176万公顷(21.76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总面积30.12%,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5个,面积2176万公顷(21.76万平方公里) 。 2025万公顷(202,500平方公里)。今年新增大同北川源区和祁连山、努木红3个省级自然​​保护区。人口:2004年末,全省总人口538.6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07.51万人,城镇人口比重提高到38.53%;农村人口331.09万人。全省男性人口男性人口276.43万人,女性人口262.17万人,分别占总人口的51.32%和48.68%。 0-14岁人口125.6万人,15-64岁人口381.3万人,65岁及以上人口31.7万人,分别占总人口的23.32%、70.79%、5.89%。全年出生人口8.75万人,出生率16.32‰,比上年下降0.62千点;全年死亡人数3.46万人,死亡率6.45‰,比上年上升0.36个百分点;人口增加4.8万人,比上年减少0.4万人。人口增长率 2005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到9.49‰。民族分布及人口比例 青海省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全省有55个民族。现有少数民族人口总数235.06万余人约占全省总人口的45.5%。青海曾居住的少数民族有藏族、回族、土族、撒拉族、蒙古族等。其中,土族、撒拉族是全国唯一青海特有的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为:藏族21.89%、回族15.89%、土族3.85%、撒拉族1.85%、蒙古族1.71%。教育水平 2005年,全省有研究生培养单位5个,招生403人,在校研究生894人,毕业生117人;普通高等学校8所,招生1.16万人,比上年增长25.0%。招生3.25万人,增长11.3%;毕业生8100人,增长42.1%;中等职业教育学校47所,招生1.32万人,比上年增长1.83倍;招生2.47万人,增长31.0%。瑟尔毕业生5800人,增长1.0%;普通高中144所,招生3.76万人,比上年增长8.0%,在校生10.05万人,增长9.0%,毕业生2.54万人,增长22.7%;初中学校367所,在校生7.88万人,在校生22.7万人,毕业生6.81万人。普通小学2898所,在校生8.93万人,在校学生50.69万人,毕业生8.1万人;特殊教育学校招生人数 335 校内学生 2,307 人。在园幼儿8.26万人,比上年增加5100人。全省“全民教育”覆盖率达到86.8%,比上年提高3.8个百分点。从经济GDP看,全省全年生产总值543.2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2%。第一产业 2005年工业增加值62.79亿元,增长5.比上年增长3%;第二产业增加值264.61亿元,比上年增长15.9%。第三产业增加值215.80亿元,比上年增长10.0%。今年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分别为5.3%、59.9%和34.8%。财政收入 2005年,全省一般预算收入63.33亿元,比上年增长23.5%,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33.76亿元,增长25.0%;中央一般预算收入29.57亿元,增长21.7%。工业增加值及增长速度 2005年,全省全部工业增加值203.9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21.0%。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79.54亿元,增长22.7%。农业增加值及增长速度 2005年,粮食种植面积24.56万公顷(368.4万亩),比上年增长0.4%;总产量93.26万吨,比上年增长5.4%。对外贸易状况:2005年海关进出口总额4.13亿美元,比上年下降28.2%。其中,出口金额3.23亿美元,下降28.9%,进口金额0.9亿美元,下降25.3%。利用外资 2005年,合同利用外商直接投资3.56亿美元;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2.6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8.2%。支柱产业包括农业、水电、盐化工、有色金属工业、石油天然气工业。电信。 2005年,电信业务总量29.66亿元,增长15.1%。年末局局交换机总容量1.42万台离子,今年新增33万。年末固定电话用户113.5万户,比上年增长22.0%,其中:城市固定电话用户92.9万户,增长21.8%,农村固定电话用户20.6万户用户,增长23.4%;今年新增固定电话用户20.5万户。年末手机用户131.6万户,本年新增手机用户14.8万户。年末全省电话普及率由上年的每100人39.1部提高到每100人45.1部。交通铁路 兰青、青藏铁路干线及4条支线和59条专线自东向西纵贯全省,线路总里程1100多公里。 2005年,货物运输周转量156.24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6.6%。其中t其中,铁路周转量98.78亿吨公里,增长7.6%。全年完成货运量7152.5万吨,比上年增长7.5%。其中铁路1452.7万吨,增长11.1%;公路产量5491.4万吨,增长6.9%。全年完成客运周转量47.24亿人公里,比上年增长4.7%。其中,铁路旅客周转量18.69亿公里,增长0.3%。全年旅客发送量4919.8万人次,比上年增长6.9%。其中,铁路368条。4万人,下降4.4%。公路 年末全省公路线路总里程2.97万公里,比上年增长5.9%,其中高速公路里程达到171公里。 2005年高速公路完成货物运输周转量48.27亿吨公里,增长6.5%;完成货物运输量5491.4万吨,增长6.9%;完成旅客周转量24.65亿人公里,增长6.3%;全年旅客发送量4524.9万人次,增长6.9%。 7.9%。民航已覆盖数万公里,已开通西宁至北京、乌鲁木齐、兰州、西安、广州、成都、上海、格尔木、拉萨等地的航班。 2005年,民航完成货运周转量6000万吨公里,增长45.8%;民航完成货运量。 0.33万​​吨,增长43.5%;旅客周转量3.89亿人公里,增长18.2%。全年民航旅客发送量26.5万人次,增长18.3%。

7.青海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青海旅游注意事项

1.温差昼夜温差较大:5-25度(4月-10月)

2.由于西北地区地处我国西北部内陆地区,气候主要为温带大陆性气候。日照强度和昼夜温差较大。建议游客根据自身情况携带足够的预冷衣物、水壶等以及遮阳帽。 、太阳镜和用于户外护肤的优质防晒油。

3.西北部大部分地区位于高原(黄土高原),海拔通常在800米至3000米之间。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左右,大气含氧量只有平原地区的70%左右。一般来说,第一次来青岛的游客往往会有轻微的高原反应,这是因人而异的,属于正常现象。团体成员可能会出现轻度头晕、头痛或食欲不振等症状。他们应该d 多喝水,注意休息,不要活动太多或太急。进行活动时,请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进行,不要勉强自己。建议不要吸烟、饮酒;还请准备好常用药品。患有严重高血压或心脏病的客人应自备药品。

4.由于旅游目的地自然条件的限制,与内陆旅游发达地区相比,景区沿线的餐厅无论是软硬件设施还是食品质量、口味都存在一定差距。北方大部分地区口味重,喜欢吃辣;但我们会尽力与餐厅协调,满足不同地区不同游客的需求。

5.西北地区幅员辽阔,各景点之间的行车距离较长。出行前请游客尽量少喝水e 乘坐公共汽车。游客往返西北旅游要注意休息,分配好时间,以充足的体力参与。旅游活动。

6.西北地区受宗教影响,风俗习惯与我们不同。参观(如进入寺庙)时,请记住当地同伴公布的有关旅游目的地的注意事项。在城里时,入乡随俗,任何情况下都不要这样做。提及涉及少数民族的政治问题,配合好工作。

★藏族地区: ⑴不吃狗肉、马肉、驴肉。 ⑵未经允许,请勿偷看西藏天葬。 ⑶藏族人民应尽量饮酒、饮茶。如果确实不能喝,应真诚地解释,并取得双方的理解。 ⑷藏族人敬哈达时,要用双手接住,挂在颈上。k 或直接挂在脖子上。无法立即取下。 ★穆斯林民族地区:(包括西北地区的回族、维吾尔族、撒拉族、哈萨克族等十多个民族) ⑴忌食猪、狗、马、骡等非反刍动物的肉,一切动物的血,不吃已死的动物。 ⑵ 禁止吸烟、饮酒。 ★摄影禁忌:寺庙内严禁摄影,偷拍后果非常严重。有些地方注明付款后才能拍摄。如有需要,请遵守当地法规。拍摄人物,尤其是僧侣和妇女时,一定要征得对方同意后再拍照,以免造成不必要的麻烦。野外拍摄时,切记安全第一,注意自身身体状况,请妥善保管好个人摄影器材,谨防丢失。

7.上下车时乘坐公交车时,请务必检查好您的贵重物品,不要将其留在车内或酒店内。

8.旅游景点有很多流动摊贩出售旅游纪念品。如果你不需要购买,尽量不要和这些卖家纠缠。如果需要购买,最好向导游咨询,询问大概的价格。以免被愚弄。

关于购物

1.塔尔寺附近有很多不法分子出售藏刀。他们经常聚集在寺庙门口,恐吓游客购买刀具和其他物品。遇到这些人时,不要对他们的产品表现出任何兴趣,也不要驻足观看,去街道两旁的商店购买你需要的东西。这种情况在其他一些旅游景点也存在,所以需要特别小心。

2.出发前往其他景点之前,建议购买足够的胶卷、电池、食物、药品等储备。青海其他城市很少此类商品供应齐全,即使有,价格也非常昂贵。

3.格尔木等非省会城市工作时间较短。不要用内地标准来预测商店、医院等的营业时间,并留出足够的提前时间。

4.不要购买青海、西藏的任何野生动物皮毛、野生藏羚羊角、野生牦牛头骨等。这等于是在支持青藏地区日益猖獗的盗猎野生动物行为。事实上,如果你在离开当地时被发现携带这些物品,你很可能会面临很多麻烦。

关于交通

1.青海省公共交通领域存在公私竞争。专线往往更快、更便宜,而且往往有讨价还价的空间。

2.一些交通不便的地区,公交车很少。可以考虑坐公交车。坐公交车的时候,有时候香烟比香烟更能解决问题钱。注意寻找比较可靠的车辆,如军车、邮车等。

出发前准备好物品

1.高原氧气少,最好少抽烟,多呼吸空气。进藏前注意不要感冒。如果感冒了,最好推迟进藏,因为在高原感冒很难康复,严重者会引起肺炎、水肿等并发症。因此,准备一些感冒药和肠胃药是非常有必要的。

2.青海(少数地区)和西藏的气候特点是干燥、缺氧、气压低。因此,进藏前要随身携带一些外用鼻药膏和润喉糖,以缓解因干燥引起的鼻咽部不适。

3.由于高原紫外线较强,预计年平均辐射值为每平方米 5,000-8,000 兆焦耳。因此,宜戴遮阳帽、墨镜、涂防晒霜。

4.大多数人在攀登海拔2000米以上时都会出现高原反应。体弱者进藏前应备好氧气袋,以备不时之需。个人物品:太阳镜、防晒霜、运动服、羽绒服、旅行鞋、手电筒、雨具及日常清洁用品。

高原缺氧反应及其防治措施

青藏高原由于海拔高、空气稀薄,从而形成低气压。高原气候特点是缺氧、气温低、太阳辐射强、日温差大、风大、干燥。对于从低海拔地区来到高原的游客来说,由于气候等方面的剧烈变化,超出了人体正常的自动调节极限。海拔4000米以上,约60%~100%f 患有急性缺氧反应或疾病的人。常见症状有头痛、头晕、心慌、气短、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胀、胸闷、胸痛、乏力、面部轻度肿胀、口唇干裂、鼻衄等,危重时血压升高,心跳加快,甚至出现昏迷。有些人会出现醉酒、多说话、步态不稳、幻觉、失眠等异常兴奋现象。

高原缺氧引起的各种症状,医学上称为高原适应综合症。有些是暂时的。只要适应一段时间或者离开高原环境,人体的机能就会恢复正常。有些持续时间较长。据研究:海拔3000米以下一般无症状。 3000米是反应的临界高度。气候特征(气压、温度、太阳辐射)这个海拔高度与平原和低地的情况有很大不同。当游客到达这个新环境时,身体必须做出一系列的调整才能适应;海拔3000米至5000米之间可出现一系列缺氧症状,但大多不危及生命;海拔5000米为“障碍物临界高度”;在海拔5000米至7000米之间身体无法完全替代。赔偿;海拔7000米是危险的临界海拔;海拔7000米以上,身体无法代偿,这是山地死亡区。不过,也有例外。有些人难以完全适应2000-3000米的海拔,出现不同程度的山区缺氧。 ,登山者仍然可以攀登7000米以上的山峰。

青海省约60%的面积在海拔4000米以上,25%在3000米至3000米之间海拔4000米以上,海拔3000米以下的仅占15%。 %。因此,前往青海高原的游客做好必要的医疗保健和生理卫生准备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从低海拔地区进入高原的游客必须接受全面、严格的身体检查。患有严重心、肾、肺疾病、高血压的人!患有严重肝病或贫血的患者不宜冒险前往高原。如果只是患有一般疾病,一定要提前做好预防措施,比如随身携带氧气、药品等。进入一定海拔地区后出现抽搐、剧烈头痛或有昏迷倾向的人,不宜前往较高地区旅行。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旅游住宿、景区、旅游巴士上,应有高原旅游保健措施,供应氧气和必要的药品以防发生事故。

(二)开展身体卫生宣传教育工作,让游客做好充分的精神、物质准备,树立克服高原反应的决心和信心,消除不必要的心理恐惧。一般情况下,大约需要两到三天的时间,最多需要五到七天的时间才能逐渐适应高原环境。胸闷、气短、呼吸困难等缺氧症状会消失或得到很大改善。有些人使用氧气来缓解高原反应。这样可以暂时缓解不适,但停止吸氧后不适又会再次出现,耽误了适应高原环境的时间。如果缺氧症状不严重,在安静休息时缓解或缓解,最好不要吸氧,以便尽快适应高原环境,获得理想的出行效果。

(3)自适应前锻炼身体。前往高原前,进行爬山、跑步、打球、负重、行军等高强度体育活动,对机体适应缺氧环境能起到积极作用。进入高原初期,活动不宜太剧烈,如快速行军、跑步、体力劳动等。高原气温较低,随着气温变化剧烈,一定要及时增减衣服并做好防冻保暖工作,防止因冻伤而引起感冒。感冒是引起急性高原肺水肿的主要原因之一。

(四)调整高原旅游生活。食物应易于消化、营养丰富、含糖量高,并含有多种维生素。多吃蔬菜、水果,切忌暴饮暴食,以免增加消化器官的负担。严禁饮酒,以免增加耗氧量名词睡觉时,枕头要垫高,半卧位最好。

(五)药物防治。为了提高机体对缺氧的耐受力,减少高山病的发生,主要药物包括:复方党参片、复方黄芪茯苓、适应原、乙酰唑胺、利尿剂、螺内酯、中枢神经兴奋剂、抑制剂、硫脲及营养补充剂等。和代谢激素制剂。

进入高原后,如果高原反应症状越来越严重,即使在休息时也非常明显,应立即吸氧并送医院,防止急性高原反应造成不良后果。高原肺水肿。

欢迎关注:

微信公众号:【宁梦旅行】

来到西北,和宁梦一起旅行就够了!最强导游+高品质旅行定制

8.地理环境如何青海的?

青海省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全省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

9.青海的地理环境特点

作为一名甘肃人,我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甘肃省与青海省毗邻。省会西宁距兰州不到200公里。甘肃与青海相距遥远,民风民俗、饮食习惯也同样如此。甘肃省的地理环境丰富多样,酒泉的冰川、陇南的热带雨林、河西走廊的戈壁滩、庆阳的黄土高原、甘南的高山草甸,多种大陆性气候融为一体。和风景。青海省大部分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上,与西藏类似。祁连山周围是连绵起伏的草原,青海湖是高原冷水湖,与海天同色,令人向往的唐古拉山口海拔5000米。

本人水平有限,只能说这么多,希望大家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