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山东省发展旅游业的优势

优势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经济发展速度一直走在各省前列。据统计,1978年至2001年,浙江GDP年均增长率高达13.3%,从124亿元飙升至6700亿元。经济总量在全国的排名迅速从原来的第12位上升到第4位。 GDP在全国排名从第16位上升至第4位。尤其令人欣慰的是,1997年以后,我国经济增速逐年下滑,而浙江经济虽然也出现下滑,但仍然保持两位数的快速增长(1998年增长10.1%,1999年增长10.0%) ),出口增速较高(1999年全年18.5%,今年一季度高达55%)。 2001年,浙江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700亿元左右。 2002年人均GDP预计达到2000美元,几乎是全国平均水平的两倍。如今,浙江经济的旺盛活力受到各方面的广泛关注。有人称之为“浙江现象”。从经济角度看,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如果领先于其他地区,必然是其比较优势得到更好发挥的结果。本文试图从比较优势分析的角度探讨“浙江现象”的成因。

经过大量的实证分析,笔者认为,与周边沿海发达省份及整体相比,浙江在劳动力、环境、市场拓展、特色产业、企业经营机制等方面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国家。具体分析如下:

1.浙江省劳动力资源比较优势。

劳动力资源又称人力资源,是企业的根本要素。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经济运行的基本前提。现代社会,劳动力素质的提高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也因此成为衡量各地区比较优势的重要指标。诚然,浙江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但在我国劳动力资源普遍丰富的环境下并没有表现出比较优势。浙江的人力资源比较优势主要体现在人口自然增长率低和人口综合素质高两个方面。 1989年,浙江人口自然增长率为8.79‰,仅略高于上海、北京两个直辖市,在各省区中是最低的。 1999年为4.29‰,高于负增长的上海、北京、天津、辽宁、和江苏。在全国排名倒数第六,在省份排名倒数第三。较低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减轻了人口负担和就业压力,有利于经济发展。虽然浙江人均受教育程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浙江发展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劳动力整体素质在全国处于较高水平。与其他省份人民相比,浙江人民更具有崇尚学习、敢于冒险、聪明勤劳、互助、务实等优秀品质。其突出优势在于浙江人对现实环境适应能力强、勇于创新。江浙沪一直是我国科技人才最集中的地区。国内40%以上科学大家都是由此而来。据《中国科学家传记辞典》按籍贯统计,上海每百万人口中著名科学家的数量是全国平均水平的4.22倍,浙江是4.15倍,江苏是3.49倍。尤其是宁波,不仅以商界巨子盛产闻名于世,而且被誉为全国的“院士之乡”。目前,宁波院士占全国院士数量的1/16,位居全国各城市之首。一个研究所就有13名院士,这在全国是史无前例的。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肯动脑筋、吃苦耐劳、具有冒险精神的浙江人边做边学,素质的提高更多地依靠“课外学习”。在改革实践中,涌现出一大批勇于创新、精明善行的知名企业家涌现出滕增寿、冯根生、严阿龙、鲁冠球、宗庆后、南存辉、陈金一等一批善于抓住机遇的人。这些企业家的存在是浙江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2.浙江环境比较优势

环境资源直接影响人们的居住选择和企业的区位选择,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一般认为,区位、资源、经济、生态环境是经济发展的硬环境,社会、政治、政策、法律环境是经济发展的软环境。以下仅对浙江的硬环境进行简要分析。 (一)区位环境:浙江区位优势十分明显。首先,位于海边的地理位置,既有利于对外交往,也有利于对外交往。向内扩张。而且,它紧邻全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上海,在商品、资金、技术、信息、人才和产业扩散方面自然“先到先得”。此外,南北相邻的江苏省和福建省都是全国经济增长的领先省份。可以充分发挥集聚效应,相互支持、共同发展。 (二)资源环境
虽然浙江在矿产资源、耕地资源方面是典型的“资源小省”,但在港口、海洋、气候资源等方面具有突出的比较优势。浙江位于祖国东南沿海中部,港口众多,腹地广阔。改革开放后,港口建设加快。截至1999年底,全省有沿海港口58个,泊位600多个,其中深水泊位39个,万吨级以上,占全国深水泊位总数的8%。宁波已成为全国第二大港口。截至今年11月8日,吞吐量已达1亿吨,成为国内仅次于上海的吞吐量过亿吨的世界级港口。而且舟山、温州、乍浦、海门等港口日益扩大,发展潜力巨大。
浙江海洋渔业资源、海洋能源资源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浙江海域一直是我国最大的渔场。 1999年,浙江海产品产量389.4万吨,居全国第三位;浙江海洋捕捞渔获量达到331.2万吨,仅次于山东的332.5万吨,位居全国第二(表1)。靠近浙江的东海陆架盆地是具有良好开发前景的油气资源区,目前正在探索中。正在开发中。表1:我国重点省份海产品及海洋捕捞产量 单位:万吨 地区 浙江、福建、山东、广东、辽宁 其他地区
海水产品产量 389.4 448.5 602.3 355.4 296.9 275.0
海洋捕捞产量 331.2 206.7 332.5 194.5 157.7 275.0 捕捞量 占全国% 22.1 13.8 22.2 13.0 10.5 18.4 来源:,
浙江虽然耕地面积不大,但农业始终走在全国前列。除了浙江农民勤劳、精耕细作的传统外,也与这里优越的农业和气候条件密不可分。浙江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水热资源丰富,为发展多种农业经营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三)经济环境 浙江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隋唐时期随着时间的推移,它成为该国的主要经济地区,并且至今仍然如此。经济活动效率特别高,使浙江发展的经济基础在全国处于较高水平。由于浙江是全国市场经济发展较早的省份,经济实力多年前就已处于全国领先地位,民间投资意识十分强烈,取得了一定的先发优势在市场竞争中。
1999年,浙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428元,居全国第四位,仅次于上海、北京、天津三个直辖市;浙江农村居民人均收入3948元,仅次于上海、北京两个直辖市。 ,位居全国第三。 1997年,浙江成为全国第一个消除贫困县的省份,目前贫困县人均居住面积居全国首位。
虽然由于资源和战备等原因,解放后国家对浙江的投资很小,但浙江民间的投资意识却非常强烈。 1982年以来,非国有投资年均增长28.6%。 1999年,全省民间投资达1214亿元,超过建国前40年浙江社会投资总额,占社会投资总额的62.0%,居全国首位(表2)。


表2:部分沿海省份及全国民间投资情况表区域浙江江苏山东广东
全国民间投资金额(亿元)1214.06 1389.10 1167.96 1710.45 13906.95
占社会总投资 比重(%) 62.0 56.9 52.6 58.2 46.6
资料来源:2000.11.29.
(四)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环境是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浙江 杭州山清水秀,历史上素有“千石争秀、万谷争溪”之称,杭州素有“人间天堂”之称。解放后,由于多次政策失误,山林遭到严重破坏。 20世纪80年代以后,工业污染给浙江的生态环境蒙上了一层阴影。然而,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政府大力增加投资和控制污染。再加上环境再生能力强的先天优势,情况明显好转。最新的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显示,浙江现有森林面积8309万亩,比10年前增长26.6%,森林覆盖率高达59.4%,比10年前增长16.8个百分点。呃10年前,在全国是名列前茅的。如今,浙江已成为全国著名的竹业、花木、旅游大省。 1999年,浙江省绿色观赏苗木出口额占全国对省出口额的32%。昆明世博会上,一半的花木来自萧山。截至目前,全省已建成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1个,国家级森林公园16个,省级森林公园40个。旅游收入全国领先。浙江还大力开展城市生态建设。例如,杭州市决定投资60亿元实施“蓝天碧水”工程。
由于浙江生态环境良好,气候条件优越,宜居宜游,在全国发展旅游业具有突出的比较优势。

三、浙江市场拓展的比较优势
贸易(包括国际贸易和区域间贸易)是区域经济增长的基础。贸易增长,即经济增长在地区之间的扩散。有经济学家认为,区域增长的必要条件是打造出口基地

2、山东省旅游业存在的问题

有未来。

近年来先后荣获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国职业技术学校就业指导工作先进学校、国防教育特色学校、全国旅游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单位等称号示范基地、山东省名校建设项目。荣获一批技能型特色学校、山东省优质高职院校建设立项单位等各级各类荣誉。学院党委荣获“先锋基层党组织”称号省委高校工委《关于科教兴山东的通知》这是十所高校中唯一一所获得表彰的职业学校。

3.山东省旅游相关政策

山东省的支柱产业主要集中在煤炭、钢铁、化工、医药生物、家电等行业。全省上市公司众多,其中万华化学、海尔智家市值超过2000亿,占全省上市公司总市值的13.5%。山东省财政实力位居全国前列,整体财政自给率较高。山东省大部分地级市综合金融资源对上级补贴的依赖程度较弱,转移性收入占综合金融资源的平均比重全部资源为27.6%。

4.山东旅游发展现状

山东鲁帆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于2018年,注册资本500万元,实际控制人为黄家龙。公司成立后,多次变更名称、股东、经营范围。 2022年,该公司作为被告涉及多起民间借贷案件,其中标的金额9万元的案件被法院执行。它本身有许多风险事件。

5.山东省旅游资源优势

山东省除了因泰山而闻名于世之外,其实还有很多值得一去的地方。我对山东省旅游景点的排名是:

NO1,夫子庙,孔林,孔府

NO2,泰山

NO3,龙口南山旅游区

NO4刘公岛

NO5崂山风景区

NO6第一泉风景区世界第一

NO7,烟台市蓬莱阁

NO8,沂蒙山旅游区

NO9,八仙渡海旅游风景区

NO9,八仙过海旅游风景区

p>

NO10,台儿庄古城

6.山东省旅游特色资源及优势

对于山东省的地理位置和自然资源,重点关注地理知识和旅游信息——地理问答认为,山东省的自然环境和地理位置相对优越,各种资源丰富多样。这里简单介绍一下。

一是气候适宜,生物茂盛。山东位于华北平原东部,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晴朗,四季分明,雨量适中,光照充足,无霜期长,光热条件良好,适宜自然生物生长。繁殖和生长。

二是地貌良好,适合农业全面发展。山东省15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面积中,有1/3是低山、丘陵,1/3是山地、山前平原。这些地区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还有黄河冲积平原,约占1/3,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山东大小河流交织,拥有天然湖泊1400平方公里,有利于农林牧副渔业综合发展。

三是地下矿藏类型多、储量丰富。已发现矿藏100多种,其中石油、煤、铁、金、金刚石、石墨、石膏、滑石、石油、菱镁矿、重晶石、石灰石、天然硫磺等是我省的资源优势和资源优势。均居全国第一。这些资源占据重要地位,是山东的工业发展和建筑业,具有全国罕见的有利条件。

第四,海洋资源得天独厚,是开发的宝库。全省海岸线长3000多公里,占全国海岸线总长度的1/6。海域广阔,沿海地形复杂多样。港口众多,各具特色,可根据不同用途进行开发利用。其中,胶州湾深阔,建成的青岛港举世闻名。

渤海湾石油储量丰富,半岛沿岸沙矿丰富,风力资源丰富,海岸线长,海域广阔,有利于我省发展海洋渔业、海洋交通、海洋能源、海洋化工、对外事务。贸易和旅游业提供了条件恶劣。

五是地理位置适中,交通较为便利。京沪、胶济、京九等铁路干线以及高速公路、航空、海运、河运、管道运输,形成贯穿全省、连接全国、连接全国的立体综合交通网络世界。这有利于扩大商品物流,发展与兄弟省市及国外的经济合作。

六是黄河水利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黄河在山东境内流经617公里,年均径流量450亿平方公里。经过多年完善,已建成引黄涵洞40座、虹吸管39座。引黄灌溉补水面积达2000万亩农业丰收也是解决东部地区缺水的重要水源。引黄济青工程对东部地区工农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七是文化历史悠久,名胜古迹星罗棋布,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山东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有着四五千年的社会发展历史,拥有众多的文物古迹和历代名人。著名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遗址,西周齐鲁故都,曲阜孔庙,孔林,东岳泰山,沂蒙山,崂山,蓬莱阁,人间仙境,全国首创的灵岩寺著名雕塑,以及济南、青岛、烟台、日照、威海等著名城市,吸引了无数游客

7、山东省发展旅游业的有利条件是

山东城市顺口溜:

p>

青岛美女、东营汉人、临沂车夫满街都是;

满街都是威海的花,聊城的草,济宁的和尚;

烟台 日照帅哥,日照绅士,流氓满街都是济南;

德州的大米,滨州的床,淄博的姑娘吓死狼;

菏泽的牡丹,莱芜的钢材,山东的白菜篮子。泰安;

枣庄的煤锤,潍坊的篮子,住了你不会后悔!

山东省“好客山东欢迎您”是全省旅游推介的鼻祖,也为山东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做出了贡献。随着山东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山东16个城市已于是根据自身的旅游资源和品牌推出了旅游宣传口号。我们来看看山东各城市的旅游促销标语。哪一个是你永远无法忘记的?

01,济南

“济南,泉城,天下第一泉。”我们知道,济南被称为泉城,“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半城”。大明湖、趵突泉、五龙潭、千佛山等都是济南的名片。济南城内流淌的泉水有数百处,据说有七十二眼明泉。

02、青岛

“红瓦绿树碧海蓝天”,青岛是国际时尚大都市,青岛也被誉为“东方瑞士”,栈桥、八大关等景点、崂山为这座城市增添了更多的魅力。

03,淄博

“齐峰桃韵,生态淄博”,山东被誉为“齐鲁之国”,齐国的首都在淄博,而淄博也是足球的发源地。这片土地上有齐长城等一大批历史文化古迹。淄博还拥有最古老的制陶技艺——淄博陶瓷。

04、枣庄

“江北水城、古运河城”,枣庄市台儿庄古城被誉为“天下第一村”,又是一座江北水城。京杭大运河穿过这里。

05,东营

“黄河入海,巨龙起东营。”东营市是中国母亲河黄河的入海口。也是山东省的石油产区和人均GDP最高的城市。

06,烟台

“山海仙境,酒城”,烟台蓬莱市八仙渡海之地,也是秦国的发源地。始皇在他的过程中停了下来东游,所以烟台本身就有自己的仙境,张裕葡萄酒是中国最大的葡萄酒品牌,所以这个地方也被称为“酒城”。

07、潍坊

“风筝之乡,快乐潍坊”,潍坊又被称为“风筝之都”,是世界风筝之都,占70%世界上的风筝。它们都产自潍坊,潍坊每年都会举办世界风筝博览会。

08、济宁

“孔孟之乡、运河之都、文化济宁”,济宁可以说是山东最具文化气息的城市。它不仅是孔孟之乡,也是京杭大运河上最重要的港口城市和梁山英雄的诞生地。素有“东方文化西方武术、南水北佛、中世纪运河”之称。

09、泰安

“中国泰山,世界泰安”,泰安因五岳之首泰山而闻名于世坦斯。

10.威海

“走遍世界,还是威海最好。”威海是一座三面环海的城市,也是全国最宜居的城市。天很蓝,水很干净,街道也很干净。干净的。

11.日照

“阳光海岸,水运之都”,日照因“日出第一缕曙光”和“蓝天碧海金沙滩”而得名。享有盛誉。作为山东半岛“仙境海岸”四大主城之一,日照拥有海岸线168.5公里,其中优质金色沙滩64公里,拥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

12、滨州

“孙子故里,生态滨州”,举世闻名的《孙子兵法》就出自这里。它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军事书籍,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书籍。书。

13、德州

“鲁北乡村,德行万千”。德州, 广东省古称安德,简称德州,位于山东省西北部,黄河下游冲积平原。它是山东省的西北门户。德州自古就有“九通天衢”、“神京门户”之称。它是该国重要的交通枢纽。历史悠久,是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14、聊城

“江北水城,古运河都”,聊城是武松打虎的地方。这里,“城中有水,水中有城”。这是一座美丽的生态水城。

15、临沂

“沂蒙山水秀美临沂”。临沂旅游资源丰富,只有山才有水,温泉资源极其丰富。蒙山旅游区、竹泉村、岱古地貌旅游区、兰陵国家农业园区、芝什eng温泉等都是主要的旅游景点。

16、菏泽

“牡丹之都,英雄之乡”,菏泽是牡丹之乡,“菏泽牡丹甲天下”。郓城还是英雄之乡,有“梁山有一百零八将,郓城出七十二将”之说。

山东十六个城市你最喜欢哪一个旅游口号?

8.了解山东省旅游发展

首先,了解山西这座城市。一方面,古代先民除了发展城市的政治功能外,还建造城市、发展城市。客观上,它们对城乡人民商品交换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保护了城市的工商业,促进了城市人口群体的形成和形成。发展促进了城市生产力的集聚关系和社会分工的发展。

这不仅为城市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也为城市文化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使城市逐渐成为政治中心、经济中心和文化中心。文化中心。中心已成为先进生产力和文化的摇篮和载体。

人文历史文化古迹,山西是一座美丽的城市,所以我们回去开发旅游资源,因为它有它的优势。这里应该有当地的传说或者故事。这可以吸引人群。

这将使它成为一个理想的地方。人类的智慧、文化和历史在这座城市留下了一系列的印记,并随着时间的推移,一直留存至今,成为人类历史发展的宝贵遗产。这不仅具有考古文物价值,也成为我们极为珍贵的文化旅游资源。追寻我们祖先的足迹。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开发旅游资源是城市的孪生兄弟。

合理开发利用城市旅游资源,保护城市生态环境极为重要。

山西省旅游资源区域开发初探

山西省旅游资源区域开发初探(引文)

1.山西省旅游资源特点

(1)自然旅游资源基础雄厚,但空间组合较差。

山西自然风光优美,主要由名山、瀑布、泉水、野生动物资源等自然景观组成,充分体现了我国北方“粗犷而丰富”的风景特色。已开发的名山有五谷山、恒山、芦芽山、灵空山、绵山、骊山牟还有大同火山群,包含第三纪、第四纪火山近30座。它们保存完好,是科学研究的理想场所。最突出的天然水资源是大河、泉水和瀑布。著名的有黄河、汾河、桑干河、壶口、娘子关瀑布、汤头温泉、七村、墩村温泉、夏县温泉等,位于运城盆地,运城盐地不仅矿藏丰富资源丰富,也是黄土高原上不可多得的湖泊旅游胜地。此外,山西还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历山自然保护区、庞泉沟自然保护区,省级自然保护区——蟒河自然保护区、芦芽山自然保护区。这些自然保护区不仅可以用作生态系统研究基地和博物馆丰富多样的生物物种,更是不可多得的未经人工雕琢的自然旅游资源。

但从空间分布来看,山西众多的自然文化旅游资源中有近三分之二位于远离城镇的地方。资源组合较差,相对集中的景点较少。另外,山区交通不便,经济相对落后,降低了旅游景点的吸引力,无法延长其生命周期。这不仅增加了资源开发的难度,也不利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旅游资源虽然丰富,但也存在不少“养在闺中,无人知晓”的情况。

(二)文化旅游资源主要是文物古迹和宗教建筑,在旅游资源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国内。资源相似,吸引力相对较弱。

山西省是名副其实的“文物大省”。国内保存完好的地面古建筑都是唐宋以前的。山西省占70%以上。它们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珍贵价值35处,全国保护文物名列全国第三位。有省级重点保护古迹300多处,县级保护文物2000多处。因此被誉为“中国地面历史博物馆”。大部分文物、纪念碑、壁画和建筑都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山西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也是革命地区。目前,全国和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6处,大部分已发展成为重要的纪念场所。瞻仰、祭奠、纪念烈士,构成山西省特色旅游资源。

一个地方的民俗风情是不断发展的遗产文化,是不可多得的旅游资源。山西有许多独特的民俗风情,如寒食节、天苍节、油糕节等民俗节日;剪纸、面塑、皮影、人体戏、民歌、地方戏、社火、灯会、庙会和丰富的地方特产。 ,汇聚成山西民俗风情的海洋。目前,全省已建成村落、乔家大院、河边村等三个民俗博物馆,分别反映了省南、中、北地区不同的民俗特色。

从总体评价来看,山西省文化旅游资源吸引力在全国相对较弱。主要原因是:(1)山西缺乏福比北京的城池、西安的长城和秦女。此类资源具有高度垄断性,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2)全省文化旅游资源十分相似,具有显着的宗教特色。全省有寺庙、殿堂、道观3000余处。这种情况不利于提高旅游活动水平。 (3)人文旅游资源丰富但相对分散,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资源的吸引力。

(三)自然旅游资源与文化旅游资源协调良好。

由于自然条件的特点和历史原因,山西的自然旅游资源往往成为人文旅游资源的背景。在特定环境下,两者紧密结合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使旅游目的地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通过这种综合组合,游览游客不仅可以领略大自然的奇妙风光,还可以通过一景一地的旅游观光,达到考察研究、探索古老奇观、了解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壶口瀑布、北武当山、五老峰中,除一口瀑布外,其余四处宗教建筑、文物古迹、人文景观星罗棋布,自然风光秀丽,极大地提升了旅游业。资源的价值和旅游活动的效益丰富了旅游项目的内涵,这是山西旅游资源开发非常有利的方面。

2.山西旅游客源市场分析

(一)从国际国内旅游发展视角看山西旅游客源市场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旅游市场呈现出从观光改为度假、休闲、运动等特色旅游。这一趋势对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提出了挑战,对山西国际旅游业更是不利。山西的旅游资源主要是自然风光、文物古迹等旅游资源。但旅游资源缺乏,无法满足度假、休闲、娱乐、购物、探奇、探险等各类特色旅游活动的需求。国际旅游需求趋势不断变化。虽然近年来,为了改变这种不利局面,有关部门开始开发多个旅游度假区,但从国际旅游度假区的建设需求和区位条件来看,山西不可能在一年内建成具有国际意义的旅游度假区。短期内。旅游度假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内旅游蓬勃发展,旅游已成为居民消费热点之一,尤其是沿海地区和收入较高的大中城市居民。 1996年,国内旅游区接待游客达6.4亿人次,旅游总产值达1600亿元。而且,国内旅游业的产值已经超过了国际旅游业的产值。据国家旅游局预测,到2000年,国内旅游人数将达到950-10.3亿人次。这一巨大的市场需求将成为山西旅游业发展的强大动力。一方面,山西靠近东部沿海,区位优越,“临水楼先得月”;另一方面,我国国内旅游业正处于以观光为主的发展初期。也就是说,现阶段居民出行需求目的地ns一般是美丽的自然风景区和文物古迹。这对于自然与文化旅游资源融合的山西旅游业来说,无疑是一次发展机遇。

(二)从客源市场看山西旅游业现状

首先,山西国际旅游在全国滞后。改革开放以来,山西省国际游客(包括外国人、华侨、台湾同胞、香港同胞)总体呈增长趋势(表1)。从1980年到1996年的16年间,全省共接待境外游客70.66万人次,年均增长12%,旅游外汇收入年均增长20.4%。旅游业作为创汇产业,在全省对外贸易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已占据增加甘氨酸的重要地位。但从全国国际旅游发展形势来看,山西国际旅游产业处于相对落后的地位。在全国30个省、直辖市(不含重庆)、自治区(不含台湾)中,1986年至1996年,山西省国际旅游人数和旅游外汇收入比例一直徘徊在第24位至第28位之间。 1996年大幅增长时,排名第26位,仅高于宁夏、青海、西藏、江西等省份。其次,国际游客平均停留时间短,消费水平低。 1988年,国际游客在山西停留天数为1.43天,人均购物消费26元(人民币及外汇券)。 1996年增至2.8天,但人均日消费仍低于此河南、陕西等周边省份。旅游产品销售低迷是影响山西省旅游外汇收入低的重要因素。

其次,山西国内旅游市场前景广阔。与国际旅游市场相比,山西国内旅游市场相对活跃,并一直呈现稳定增长态势(表2)。 1985年,国内旅游人数不足400万人次。 1996年增至1318万。回笼货币量是1985年的20多倍,年均增长分别为12%和30%。国内游客人数和取款金额超过新疆、江西、吉林等省份,接近福建、黑龙江等省份,这说明山西国内旅游产业与国际旅游业相比,仍具有一定地位。国家。

3.区域发展与规划山西旅游资源面临的问题

(一)山西旅游资源区域开发条件

从山西旅游资源的吸引力范围分析,由于具有国际吸引力导向的国际和国家级资源。目前仅有五台山、义口瀑布、大同云冈断崖、解州关帝庙、恒山、应县木塔等景区具有一定的吸引力能力。但这些资源缺乏北京故宫、长城、西安太武、广西桂林等国际知名景区。一些潜力巨大的旅游资源尚在开发中,短期内难以吸引大量国际游客。相对而言,山西的旅游资源包括国内和省内的旅游景点服务,特别是晋祠-天龙山风景区、五老峰风景区、力士关浔黄崖洞风景区自然保护区虽然目前难以吸引大量国际游客,但可以引起国内及省内大中城市游客的兴趣,开发国内旅游潜力。很大。

从旅游区位条件看,山西省地处中部地带,位于京津、西安三大旅游热点与中原地区(洛阳、郑州、开封)之间),这对于山西旅游业的发展非常重要。头发既是优点,也是缺点。首先,由于缺乏便利的国际交通口岸,且距离主要客源国较远,从入境境外游客的旅游空间行为来看属于劣势。 1995年境外游客抽样调查数据显示,74.2%的访华游客只游览1-3个城市。在华北地区,北京、天津、西安和中原地区是国际旅游热点地区。 1996年,这些地区的境外游客人数北京为218万人次,陕西为51.04万人次,河南为24.2万人次,山西仅为9.6万人次。由于缺乏与这三大旅游区竞争的高度垄断的旅游资源,山西只能定位于上述旅游区的分流区层面,且分流区市场规模较小且不稳定。预计这种情况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不会发生重大改变。另一方面,旅游与经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国际旅游业的发达离不开发达经济水平和外向型经济的推动。山西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基础设施和交通条件薄弱,产业结构单一、重型,山西“煤炭大省”对山西形象的影响旅游资源和游客心理也成为山西发展国际旅游的制约因素。因素。

其次,对于国内旅游客源来说,由于国内旅游的主体是大中城市居民,山西周边有京津、西安、郑州、石家庄等大城市、济南,城市化进程迅速。山东、河南两省市场潜力巨大。随着太旧高速公路的通车、风陵渡、太阳渡黄河公路大桥的建设以及后西、后岳铁路线的正式通车,山西与京津、河北、陕西、河南之间的交通条件明显改善。目前,太原至原平高速公路已开工建设,形成京津冀至晋东的旅游环线。游客来京、天都成为可能晋冀地区利用周末去山西旅游。因此,山西近期的主要目标是重点开发周边地区的客户市场。与南方的旅游资源相比,山西的旅游资源具有南方所没有的雄伟深邃、崎岖险峻、惊险刺激的特点。而且,很多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都是避暑、回归自然的好去处。可以作为山西开发东南沿海地区和南方旅游市场的有利条件。

(二)区域旅游资源开发存在问题

首先,地方旅游资源开发盲目性较大,缺乏统一指导和指导。旅游项目建设指南。近年来,地方政府和社会公众通过集资开发的旅游项目逐渐增多,表明旅游行业正在蓬勃发展。我国“投资少、见效快、效益高、风险低”的产业特点引起了地方政府和公众的兴趣。但由于缺乏对旅游市场需求特征的科学分析和认识,当地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项目建设存在很大盲目性。一些项目重复性较强,质量品味低,不适应市场需求。比如前段时间全国掀起的“人造景观热”,就波及了山西各地。很多地方的人造景观在内容、形式、制作上都有很大差异。粗糙、混乱、经不起推敲,使游客每次只看一件事,使游览无趣。此类景点可能会暂时取得一些效益,但其固有的特性决定了其生命周期较短,因此不会持续太久,造成浪费e 财政资源。另外,由于许多人工景观往往依附于原有的自然或文化旅游资源,破坏了原有资源的特色和形象。因此,山西省旅游部门迫切需要理顺管理渠道,对全省旅游资源开发进行统一规划指导和综合论证,真正立足长远,用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利用的视角和系统的视角。区域旅游资源开发。

其次,在区域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管理机制不畅通,缺乏统筹协调,存在多方管理、各自为政的现象。风景旅游区内可以有五个同级但互不隶属的管理机构,名称包括风景管理局、文物局(政务)、宗教局(司)、旅游局和地方政府。由于管理体制不同,投资重点和利益不同,各景区在投资、建设等方面无法协调。例如,彝口风景区是全国40佳风景区之一。瀑布由风景区局管理,投入大量资金。 “旱地划船”和清代长城均由文物局管理。他们认为只是一般文物,不注重开发,因此景区建设未能整体同步进行,影响了景区的价值。这种管理混乱、效率低下的状况严重困扰着山西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规划。其次,紫胶各旅游区之间的区域间联系和协调,导致旅游区之间的盲目竞争。同时,难以形成畅通的旅游线路,这对旅游产品的开发极为不利。

四.山西省旅游资源区域开发对策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山西省旅游区域开发仍处于生成性发展阶段。根据经验,现阶段旅游业的重点举措是丰富景区结构、加强景区建设。具体发展战略如下:

(一)按照优中选优、保重点的原则,采取不同的区域发展模式。

由于区域旅游资源开发财力、物力有限,不可能采取“综合开发”的方式。因此,在制定旅游发展政策、选择项目投资时,首先要在一些资源质量高、旅游基础好的地区实施择优发展战略。山西可利用资金约2000万元以上。每年都有旅游发展资金,这些资金要集中用于支持重点景区建设,综合分析研究,统筹规划,统一布局。以大同、扬州、太原、临汾、运城为主体的八大旅游区格局已基本形成,各旅游区资源丰度不同,发展水平不同,应采取不同的旅游战略。模式:

1、“单一腹地”发展模式

最后,旅游资源开发水平较低的地区只能将有限的财力、物力集中于开发一两个高价值、高水平的旅游景区,并以几个旅游景区的集中开发为重点。为全区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增长极通过自身发展能力的增加和提高,带动区域旅游资源的开发,形成单一旅游中心—腹地体系的蛛网结构。比如吕梁旅游区地处吕梁山区,经济相对落后,旅游业刚刚起步。今后,要把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北武当风景区作为重点投资开发项目,建设配套设施,改善交通条件,扩大影响。它将与不远处的庞泉沟自然保护区共同开发,两者旅游规模的扩大将带动梁旅游区的旅游发展。

2. “层次序列”开发模式

太原、大同、忻州旅游区是旅游资源价值大、开发程度高的旅游区。旅游业的发展有一定的发展。规模,形成一个或多个多层次的旅游中心,这些中心旅游景区在区域内具有较强的集散功能。它对旅游区的功能、规模和发展方向起着制约作用。这些旅游区的资源开发要立足于中心旅游景区。在不断完善中心景区功能的基础上,重点开发建设潜力大的旅游资源作为次生增长极,逐步形成旅游强国二级旅游。中心——在旅游腹地形成网络状的通道空间结构,从而实现区域旅游的综合发展。例如,在忻州旅游区,五台山风景区是忻州的一级旅游中心。区内其他旅游景点虽然也有不同程度的开发,但尚未达到五台山那样的旅游规模。今后,除了继续开发五台山山顶、开通和改造台怀镇至五台山顶的道路、完善各山顶的服务设施外,还要加快观雁山—芦芽山景区的开发。区及代县。古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加强与五台山风景区的联系,形成以五台山为中心的大旅游圈,推动新洲旅游区迈向更高水平。

3. “多核和共生”发展模式

在一个拥有多个特色不同、规模相近、功能互补的旅游中心的旅游区内,应充分利用各个旅游景点,中心景区的功能特点和资源优势形成多元旅游中心——腹地网络型中心集合,共同促进区域旅游资源开发,如运城旅游区,区内有多处更高级别的旅游目的地: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解州关帝寺庙、芮城永乐宫、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五老峰风景区、国家一级自然保护区——黎云(蒙山)自然保护区,这些旅游景点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吸引力能力;其次是“黄河游”近年来与河南省合作开发的项目也显示出巨大潜力,因此郓城旅游区​​应继续完善“黄河游”、“关公故里游”等项目,大力开发五老峰风景区,保护骊山自然环境。保护骊山旅游、避难、疗养、科考旅游区。修复永济鹳雀楼、唐开元铁牛殿、顺都平坂古城;加强各中心景区合作,开发循环旅游线路,共同开发国防国内游泳市场。

(2)选择目标市场,根据市场开发资源、建设设施。

旅游资源开发建设要以市场需求为基础,遵循一定的市场原则,从实际出发,选择符合客观实际的目标市场,有目的地、有针对性地开展市场运作。因此,目标市场的正确定位是开发成功的关键因素。旅游资源开发。对于山西来说,与国内旅游相比,国际旅游发展短期内仍面临各种困难。旅游外汇收入的增加往往需要比国内旅游收入更多的成本。因此,今后山西不应再以国际旅游为主,而应从实际出发,把重点转向国内旅游市场的发展,以国内旅游为主体,着力发展大众旅游,打造各类旅游精品。群众喜闻乐见的旅游形式和项目。进一步加强对国内游客的宣传推介,为广大游客提供便利的出行条件,同时积极为国际旅游发展创造条件,以国内旅游带动国际旅游稳定发展。根据山西省旅游资源现状,山西省旅游资源经营基本情况通过对旅游业的了解以及国际国内旅游市场发展趋势的分析,笔者认为,山西省旅游业的目标市场定位应该是:以国内旅游为主体,逐步培育进入国际市场的配套条件。 、国内旅游带动国际旅游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