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凤凰古城的文化价值

凤凰古城自被文物专家发现,到地方政府引进开发商进行旅游和商业开发以来,经历了快速发展阶段。一个可悲的事实是,一些最能体现凤凰独特风格的吊脚楼,被改造成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住宅楼。回龙潭附近只剩下10栋左右的老房子。

如今走在凤凰古城的街头,游客看到的,是一幅与苗族现实生活无关或者已经变异的旅游商品交易图景。如果不进行有效的控制,凤凰文化将会发生主体的转移和流失,是古城作为文化遗产最有价值的部分。

湖南省旅游文化专家蔡海军认为,“烟雨凤凰”工程有必要缓解凤凰城游客拥挤,但必须妥善处理新城与古城的关系,体现古城文化。继承和拓展,而不是简单的模仿和复制,因为游客去凤凰古城是为了追寻沉从文笔下的湘西边城的文化风情。

2.凤凰古城民族文化

1.凤凰县第一中学

凤凰县第一中学位于凤凰古城中心,与国内外著名旅游胜地北门码头隔河相望。附近,其前身是清代1747年创建的“景秀书院”。三百多年来的书香氛围,影响和培育了许多仁人志士。学校现有教职工138人,其中本科学历83人,高级教师18人,基本体现了高起点的要求。ng点和高品质。

学校设有教学室、实验室、仪器室、计算机室、图书馆、音乐室、美术室、舞蹈室、语言室、多媒体室。设施齐全、功能齐全,这对教师来说非常有利。工作和学习也是老师和学生的天堂。

2.凤凰国立二中

凤凰国立二中位于凤凰县西北部的山江镇。始建于1969年,学校占地50余亩,以四合院为中心。根据布局,院内设有一个篮球场和两个乒乓球场。院外建有田径场、运动场、教师宿舍、学生宿舍、学生食堂等建筑群。现有多媒体教室1间、计算机室、语言室、生物实验室、物理实验室、化学实验室里。校园绿树成荫,鸟语花香,是师生工作、学习、生活的理想场所。

民风淳朴,学院风浓郁。现有学生800余人,14个教学班,教职工52人。民风淳朴,学院风浓郁。迄今已培养硕士10名、博士2名。管理规范,2006年被评为国家标准化教育充电站。注重弘扬民族文化,发展素质教育。

3.凤凰县第三中学

凤凰县第三中学,简称“凤凰三中”,位于阿拉镇古凤凰山麓。凤凰县第三中学始建于1943年,前身为湖南省凤凰边疆小学。新中国成立后,初中班凤凰县第三中学始建于1957年,1960年升格为凤凰县第三中学。 1996年被湘西州教育局授予“一流初级中学”称号。

学校安装了现代远程教育系统,配备多媒体教室2个、计算机网络教室2个、学生电脑60台、语言室2个、语音设备112套;新建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室各1个,教职工70人,专任教师69人,其中具有专科学历22人,学士学位47人。合格率100%。

3.凤凰古城的文化价值是什么?

作为湖南最具代表性的历史悠久的古城,也具有很高的社会绩效价值。其具体位置在湖南湘西地区西南部。是少数民族聚集、居住的古城风景区。也是湖南一座充满智慧的古城h交通便利。这是因为它是怀化、吉首、铜仁三大城市之间的必经之路,所以无论是在高速公路上,还是在铁路建设良好的地方,所以在发展旅游业的时候,这个交通发展是比较完善的,也说明其交通开发价值非常高。

4.凤凰古城有哪些文化价值?

凤凰古城始建于清朝康熙年间。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湘西苗族、土家族聚居地。古城风景秀丽,青山绿水环绕,保持着明清建筑风格。在我国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和文化旅游价值,凤凰古城的审美欣赏价值和影响力由此可见一斑。

5.传统的凤凰古城文化

凤凰姜糖 姜糖是凤凰古城最具特色的土特产之一。它本来只是一种地方小吃,两三百年前凤凰人就会做它。每年节日期间,凤凰城的人们都会做一些事情来招待客人、娱乐孩子。

凤凰苗绣刺绣不仅是凤凰苗族人民的艺术瑰宝,也是我国古老的民族工艺品之一。据有关文献记载,我国早在商周时期就出现了刺绣。它最初是用来装饰衣服,表达自己的身份和地位,并作为政治辅助工具。

春秋战国以后,开始逐渐流行于民间,并逐渐拓展为美化生活的装饰品。苗族蜡染 苗族蜡染历史悠久,这甚至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其艺术产品在整个染织艺术界享有盛誉。

古时,人们称蜡染为蜡缬。简单地说,他们用蜡在亚麻、丝绸、棉、毛等织物上画出图案,然后放入染缸中进行浸染。这些区域无法染色,当蜡被去除时,就会出现美丽的图案。这是蜡染。凤凰银饰 苗族银饰的种类很多,但根据佩戴部位,大致可分为头饰、胸饰、背饰三大类。头饰有银帽、银盆、凤冠、苏扇、发夹、耳环、项链等;胸饰有胸链、注射器、围裙、手镯、戒指等,还有披肩、腰带等。

苗族银饰大多保留了其原有的韵味,许多造型反映了过去的风韵。宗教追求苗族的生活习俗。

凤凰米酒,酒鬼酒。凤凰人一般所指的米酒,是糯米酒众多品种中的一种。当地人也称其为“甜酒”。顾名思义,这是一种甜酒。

这类酒一般酒精度较低,只有十几度甚至几度。味道醇厚,不浓烈,入喉也不辣。其实全国各地都有米酒,但凤凰人不可能有纯用粮食酿制的米酒。

古丈毛尖茶 张毛尖茶闻名全国。近年来已少量出口,受到外商好评。

据古丈县志记载:“19世纪末,古丈坪亭很少有茶农在山上种茶,都是在老百姓家里生产的。古丈坪亭鲜叶的标准古丈毛尖就是其中之一芽和两片叶子。

加工工艺为杀青、清清、初揉、炒二青复揉、炒三青、制条、提收锅八个步骤。

> 6.凤凰古城文化特色

凤凰古城特色风情:民族歌舞、武术杂技、苗家酒、凤凰苗族宗教文化、建筑风格、苗族婚姻、民族歌谣跳舞。

7.凤凰古城 凤凰文化遗产

重要的战略要地,经济、文化、交通枢纽。

历史上,凤凰古城曾是军商重镇、兵家驻地。古代驻守的地方。因为驻扎在这里的中原人带来了他们的中原文化与这里的苗族文化碰撞,形成了独特的边城文化。这就是gar的原因发达的地理位置和得天独厚的水运,使这里的人们出入更加方便,所以这里是一个人才辈出的地方,诞生了很多人,如田行枢、陈去真、熊希龄、沉从文、黄永玉……等。 ……,因为一群人,凤凰才闻名于世!

八、凤凰古城的文化价值文献

凤凰古城有三大特点:

一,精神之地必有杰出人物,名城必有名人。正如绍兴有鲁迅,乌镇有茅盾,凤凰有沉从文。沉从文的小说《边城》让世人知道了湘西有一个风景如画的地方——凤凰古城,它如梦如歌,如梦如幻,荡气回肠。虽然现在大家都知道小说中写的边陲小镇其实是凤凰旁边的花垣县茶东镇,但凤凰古城却是沉从文的故乡。毕竟。 1902年他在这里出生,并在这里度过了童年和青少年时期。他的故居在老城内,骨灰安葬于凤凰听涛山麓。

其次,凤凰有山有水。山清水秀,风清心爽,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有机融合,魅力无穷。先说凤凰山。凤凰以其山而闻名。因为凤凰西南有一座山,形似一只飞翔的凤凰。由此得名。但靠近古城的名山是南华山。南华山是国家森林公园。凤凰古城南面有大大小小的山峰45座,还有许多天坑、洞穴。凤凰古八景包括东岭映辉、南华平麓。 、奇峰亭秀、山寺晨都中a兰景樵、宋在南华山,现已建成五大主题景区,吸引游客。凤凰的水是沱江水。沱江是凤凰的母亲河。流经古城的河段很浅,水流平缓,清澈见底。看着船夫撑着长竿,撑着乌篷船顺流而下,这在凤凰城绝无仅有的景象。沱江两岸的百年土家族吊脚楼更是具有凤凰特色。这些腿修长的吊脚楼矗立在沱江河畔,与东门虹桥、南岸沧桑的古城墙一起,构成了凤凰独特的风景。

三是凤凰民族风情浓郁,是一座典型的少数民族特色古城。凤凰自古以来就是土家族、苗族的聚居地s。古称“苗蛮五溪之地”。因此,当地的风俗习惯充满了浓郁的民族特色。当地人以苗族为主,也有不少土家族。一直由当地土司掌权,直到1704年清朝在此建城。历史虽短,距今已有300多年。

9.凤凰古城的历史文化价值

春秋战国时期,凤凰属楚地,秦代属黔中县,唐代设未阳县,元明时期历代设立五寨长宿,清代设署、镇、道、府,成为湘西军事政治中心。

相传,天方国(古印度)的神鸟“凤凰”在采集香树后自焚。享年500岁。从死灰中复活,美味非凡,不再死去。这种鸟就是凤凰,中国的百鸟之王。凤凰西南有一座山,形似展翅飞翔的凤凰,故名。

《边城》对凤凰有这样的描述:“如果你在一百年前的旧地图上寻找,应该能找到黔北、川东、黔北、川东等地一个很偏僻的角落。湘西。在路上,我发现了一个小地方,叫“正安”。和其他小地方一样,其实应该有一座城,居住着三五千人的人口……”这就是湘西古城。凤凰。

春秋时期,凤凰虽然在楚国的势力范围之内,但已经处于楚国的最边缘。秦国不断发动战争,掠夺周边土地,很快楚国的土地就属于秦国了。秦朝的实力是非常好,即使是在广西地区。秦朝修建灵渠,连接湘江和棣江。这是一段大家都熟悉的历史。

出生在山区的少数民族无力影响全国局势,但又不愿意被统治。此地秦时称黔中县,汉时称武陵县,隋时称沅陵县,唐初称锦州,后改为未央。随后,所谓的“生民”重新占据统治地位,无锡被重新定义为野蛮之地。

宋代在此置昭宇县、麻阳县。元明时期,地方机构改为场管寺,五寨场管寺管理熟苗,甘子坪场管寺管理埋苗。明清以前,凤凰的情况比较简单,没有更详细的记载。d 被发现。官方史书上,除了这里难以面对的少数民族风情外,还有战争的痕迹。

凤凰原是五寨苏酋长的府邸,是成熟苗木的中心,也是政府统治的最前沿。周围都是兵士畏惧的苗木生长区,所以位置非常重要。明嘉靖灭湖南,西苗境将军孙贤由麻阳迁五寨,改号正安。

“镇安”是凤凰的“前世”。沉从文还有一个印象,如果你在一百年前的老地图上找好人,在贵州北部、四川东部、湘西一个很偏僻的角落里,有一个叫作“小地方”的小地方。 “正安”被发现。此地原名正安城。和那里的其他小点一样,其实应该有一个小城,有几千户人家。在那座城市。

凤凰这个美丽的名字来自于凤凰县。凤凰郡原为凤凰殿,再往前为凤凰营。凤凰营位于黄寺桥古城不远的地方。那里有一座小山,名叫鸡公山。

后来人们认为不雅,便改名为凤凰山。就这样,公鸡变成了凤凰,士兵们守护的地方就成了凤凰营。这个美丽的名字后来随着县长的升迁来到了县城,并一直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