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的旅游资源(洛阳旅游资源丰富吗?)
洛阳经济不断发展壮大。目前,洛阳拥有一大批骨干企业,已成为工业经济的支柱。比如洛阳石化、中国一拖、洛阳轴承、洛阳浮法玻璃、中铝洛阳铜业、中信重机、新安电力、伊川电力、北方企业集团、中钢集团洛阳耐火材料等,这些都是支柱洛阳经济增长的动力。
除了工业经济,洛阳的旅游资源也很丰富。洛阳市拥有五都遗址、龙门石窟等世界文化遗产3处、6处,旅游景区70个,其中4A级以上旅游景区28个。洛阳举办牡丹文化节、河洛文化旅游节等节庆活动。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健康中心lth城市,所以它的旅游经济也蓬勃发展。
2.洛阳旅游发展前景在洛阳协调,这两天,河南文旅投资集团落户洛阳的消息令人振奋。很多朋友认为洛阳文化旅游产业将迎来新时代。发展。毫无疑问,这是一件好事,必将促进洛阳的发展。最明显的一点就是增加洛阳的GDP。不过,河南文旅作为省级文化旅游投资平台,重点关注河南省的文化旅游产业。不仅仅因为说要落户洛阳,就支持洛阳的发展。这显然是不可能的。让百花齐放。旅游业发展呈现良好态势。
3.洛阳旅游资源开发现状《风起洛阳》等系列节目的创作是洛亚的重大机遇重塑文化旅游品牌,推动产业发展。这也是一场面向全球亿万青少年的洛阳活动。文化洗礼对于塑造“青年洛阳”城市形象、建设青年友好型城市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洛阳大力打造文化IP,创新理念,抢抓机遇。洛阳以《唐小姐宫》、《龙门金刚》等具有隋唐特色的文化节目,赋予了洛阳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新的活力。洛阳大力发展文化和旅游新业态,开发创新文化产品,建设新型文化和旅游园区,积极推动洛阳由旅游城市向城市旅游转变,加快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城市,顺应新形势文化和旅游消费升级趋势及未来发展趋势充实文化旅游 全力打造文化IP,促进旅游消费。
组织历史、民俗、文学艺术等领域的专家学者深度参与内容创作,将洛阳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旅游产品有机融入到各项项目中,聚焦黄河文化博物馆之都、中国最早、伟大的遗址保护、河洛文化、牡丹、美食、民俗风情等主题,用简单易懂的方式讲述洛阳的故事。做好线上流量向线下的转化。 《洛阳风起》来了! “洛阳”等项目幕后引起广泛关注,上百次登上各媒体热搜榜,超过有记录以来热搜产品总数。 《洛阳风起》开播后,积极开展联合交通开展“风起洛阳探秘神城”等文博活动,将线上注意力转化为线下旅游,有效带动“客进城洛阳”,拉动文旅消费。
同时,马伯庸的长篇历史小说《洛阳》计划出版;人文综艺节目《加油!洛阳》已圆满收官,取得了骄人的成绩。神都书院始建于隋唐洛阳城风景区;真人电影《洛阳风起:阴阳界》已杀青,动画《洛阳风起:魔童》将于年内推出;舞台剧、剧本制作、主题酒店、VR全感官互动等正在筹备落地洛邑古城。中国古代城市宇宙内容的逐渐丰富,标志着中国古代城市宇宙发展的阶段性进展。影视IP赋能我市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洛阳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创新宣传方式和承载方式,对洛阳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进行挖掘和梳理,着力打造“行走洛阳,了解历史”的文化品牌,力推洛阳文化IP
洛阳市文化广电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洛阳正在努力推动文化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顺应遵循数字时代传播规律,坚持移动优先、视频为主,加强互动传播,创造性地做好文旅营销,让洛阳成为人们谈论的地方、人们着迷的地方、人们趋之若鹜的地方。一、文化旅游“打卡”
4.洛阳旅游资源丰富吗?知乎洛阳嵩县旅游资源丰富,有白云山、玉皇顶、官帽峰、以飞来石为代表的山地景观,以唐代银杏林、原始森林、高山杜鹃、箭竹林等为代表的森林景观,以鹿浑水库、九龙瀑布、双龙瀑布、高山天池等为代表的潭瀑水景,以春花烂漫、盛夏绿芽、秋叶金黄、隆冬白雪、云海日出,还有凉城故里、伊印寺、庆安寺、桥北仰韶文化遗址、蒲沟石窟、文化古迹等。
白云山公园
白云山风景名胜区荣誉:伏牛山世界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AAAAA级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国最美的地方——白云山风景区,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嵩县西南部伏牛山原始森林区,总面积168平方公里。横跨长江、黄河、淮河三大流域,地处温暖的北亚热带。温带过渡带。平均海拔1800米,有1300米以上山峰103座,动物204种,植物1991种。被专家誉为“自然博物馆”。景区森林覆盖率达98.5%,盛夏最高气温不超过26℃。
天池山公园
天池山荣誉:国家森林公园、AAA级河南风景区十大魅力风景区天池山
天池山位于河南省,位于宋西北王莽寨林场内县城距古都洛阳95公里。景区观赏面积4万亩,森林覆盖率98.57%,其中野生动物184种、植物1800余种栖息生长。王莽寨主峰海拔1859.6米。年平均降水量812毫米,年最高气温28℃。景区内山静如眠,绿荫如盖,水清如滤,石洁如洗,是中原地区独具特色的生态旅游胜地。已开发的四大景区包括天池、飞来石、玉女溪、二郎沟。
天池山高山天池海拔1630米,水面10400平方米,平均水深5.3米。它是继长白山天池、天山天池之后的中国第三大高山湖泊。天池四面环山静谧清新,春秋百花盛开,盛夏绿荫,冬日冰坚如玉。是中原地区罕见的天然滑冰场。
木扎岭
木扎岭是河南省首个原生态旅游区。旅游区位于洛阳市嵩县东南部。东依石人山,西依白云山。 311国道穿过景区,处于汝州市临汝镇与木扎岭山之间。分级公路的尽头。
木扎岭旅游区地处伏牛山腹地,地处北温带与亚热带的过渡地带。它是秦岭与淮河之间的重要地理分界线。木扎岭旅游区总面积125平方公里,其中20平方公里是没有人类活动痕迹的原始森林。活动。
陆浑水库
陆浑水库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嵩县天湖镇陆浑村附近,黄河二级支流伊河河畔,67距洛阳市数公里,控制着流域。面积3492平方公里,占伊河流域面积的57.9%。陆浑风景区面积60平方公里。以陆浑水库为中心,包括湖滨县、凉城故里、伊尹故里等旅游区。景区集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于一体,以水上娱乐为特色。占地5万亩的湖水碧波荡漾,水上娱乐项目齐全。被誉为中原“洛阳南红湾”。
卧龙谷
卧龙谷生态旅游区位于洛阳市嵩县车村镇东部,距洛阳130公里。卧龙谷位于八百里伏牛山腹地,伏牛山风景资源区。景区有效观赏面积30多平方公里,拥有大小景点200多个。地处亚热带向北温带的过渡地带。气候凉爽湿润,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森林覆盖率达95%以上。景区林木茂盛,草木茂盛,植被原始。有植物1900多种,中药材1400多种,珍禽200多种。
伊河漂流
伊河漂流位于洛阳南部旅游景区中部,紧邻洛銮快速旅游通道,周围有白云山、天池山等。 、嵩县庐山。浑湖;栾川周围有重渡谷、鸡冠洞、龙宇湾、老君山、长江流域、滑雪场。距洛阳市90公里,距郑州市150公里。
千年银杏林
千年银杏林位于豫西伏牛山腹地,嵩县最南端的白河镇。 ,距县城87公里。
5.洛阳旅游发展第38届洛阳牡丹文化节首先带动了洛阳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吸引了众多海内外游客来到洛阳。阳光观光、赏花提升了洛阳在全国的知名度,让洛阳快速转型从污染严重的工业重镇发展成为全国知名的健康旅游城市。
旅游业的繁荣带动了餐饮文化和城市建设的快速提升,为洛阳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6.洛阳旅游经济发展10月7月7日,据省文化和旅游厅统计,国庆假期期间,全省共接待游客6675.07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22.32亿元。与2019年国庆假期相比,旅游接待人数增长0.65%,旅游收入恢复64.21%。与2020年8天中秋、国庆假期相比,按可比口径,旅游入境人数增长5.44%,
7。洛阳旅游资源及优势洛阳十大旅游景点分别为龙门石窟和白马寺、关林寺、洛阳白云山、龙潭大峡谷、明堂乐园风景区、天子迦流博物馆、王城公园、洛阳音乐喷泉、洛阳博物馆.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市以南12公里处。与大同云冈石窟、敦煌千佛洞齐名的我国三大石窟之一石窟,是国家5A级景区。龙门是一个风景秀丽的地方。东西两座青山相对,沂水河徐徐北流。远远望去,形似天然大门,故古称“一阙”。 “一阙”自古就成为游览龙门的第一景观。
8.洛阳旅游发展的优势一是了解山西这座城市。一方面,古代先民除了发展城市的政治功能外,还建造城市、发展城市。客观上,它们对城乡人民商品交换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保护了城市的工商业,促进了城市人口群体的形成和形成。发展促进了生产力向城市的集聚和社会分工的发展。
这不仅创造了有利条件为城市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也为城市文化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使城市逐步成为政治中心、经济中心和文化中心。中心已成为先进生产力和文化的摇篮和载体。
人文历史文化古迹,山西是一座美丽的城市,所以我们回去开发旅游资源,因为它有它的优势。这里应该有当地的传说或者故事。这可以吸引人群。
这将使它成为一个理想的地方。人类的智慧、文化和历史在这座城市留下了一系列的印记,并随着时间的推移,一直留存至今,成为人类历史发展的宝贵遗产。这不仅具有考古文物价值,也成为我们追寻先人足迹的极其珍贵的文化旅游资源。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开发旅游资源就是他是这座城市的孪生兄弟。
合理开发利用城市旅游资源,保护城市生态环境极为重要。
山西省旅游资源区域开发初探
山西省旅游资源区域开发初探(引文)
1.山西省旅游资源特点
(一)自然旅游资源基础雄厚,但空间组合较差。
山西自然风光优美,主要由名山、瀑布、泉水、野生动物资源等自然景观组成,充分体现了我国北方“粗犷而丰富”的风景特色。已开发的名山有五谷山、恒山、芦芽山、灵空山、绵山、骊山、老顶山、灵帝山、瓜山、天龙山、五老峰山等。还有大同火山群,包含第三纪、第四纪火山近30座。它们保存完好,是科学研究的理想场所。最突出的天然水资源是大河、泉水和瀑布。著名的有黄河、汾河、桑干河、壶口、娘子关瀑布、汤头温泉、七村、墩村温泉、夏县温泉等,位于运城盆地的运城盐地不仅蕴藏丰富的矿产资源资源丰富,也是黄土高原上不可多得的湖泊旅游胜地。此外,山西还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历山自然保护区、庞泉沟自然保护区,省级自然保护区——蟒河自然保护区、芦芽山自然保护区。这些自然保护区不仅可以作为生态系统研究基地和丰富多彩的生物物种博物馆,还可以作为难得的自然旅游资源那不是人工雕刻的。
但从空间分布来看,山西众多的自然文化旅游资源中有近三分之二位于远离城镇的地方。资源组合较差,相对集中的景点较少。另外,山区交通不便,经济相对落后,降低了旅游景点的吸引力,无法延长其生命周期。这不仅增加了资源开发的难度,也不利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旅游资源虽然丰富,但也存在不少“养在闺中,无人知晓”的情况。
(二)文化旅游资源主要是文物古迹和宗教建筑,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资源相似,吸引力相对较弱。
山西省是名副其实的“文物大省”。国内保存完好的地面古建筑都是唐宋以前的。山西省占70%以上。它们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珍贵价值35处,全国保护文物名列全国第三位。有省级重点保护古迹300多处,县级保护文物2000多处。因此被誉为“中国地面历史博物馆”。大部分文物、纪念碑、壁画和建筑都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山西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也是革命地区。目前,全国和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6处,大部分已开发成为瞻仰、祭奠、纪念先烈的重要场所,形成了特色旅游资源。e 山西省。
一个地方的民俗风情是不断发展的遗产文化,是不可多得的旅游资源。山西有许多独特的民俗风情,如寒食节、天苍节、油糕节等民俗节日;剪纸、面塑、皮影、形体戏、山歌、地方戏、社火、灯会、庙会和丰富的地方特产汇聚成山西民俗风情的海洋。目前,全省已建成村落、乔家大院、河边村三个民俗博物馆,分别反映山西民俗风情。全省南部、中部、北部地区具有不同的民俗特色。
从总体评价来看,山西省文化旅游资源吸引力在全国相对较弱。主要原因是:(1)山西缺乏北京的故宫、西安的长城和秦女。这样的资源高度垄断,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2)全省文化旅游资源十分相似,具有显着的宗教特色。全省有寺庙、殿堂、道观3000余处。这种情况不利于提高旅游活动水平。 (3)人文旅游资源丰富但相对分散,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资源的吸引力。
(三)自然旅游资源与文化旅游资源协调良好。
由于自然条件的特点和历史原因,山西的自然旅游资源往往成为人文旅游资源的背景。在特定环境下,两者紧密结合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使旅游目的地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通过这种综合组合,游客不仅可以欣赏到大自然的美妙风光,还可以旨在通过一景一地的旅游观光,考察研究,探索古老奇观,了解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壶口瀑布、北武当山、五老峰中,除一口瀑布外,其余四处宗教建筑、文物古迹、人文景观星罗棋布,自然风光秀丽,极大地提升了旅游业。资源的价值和旅游活动的效益丰富了旅游项目的内涵,这是山西旅游资源开发非常有利的方面。
2.山西旅游客源市场分析
(一)从国际国内旅游发展视角看山西旅游客源市场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旅游市场呈现出由观光旅游向度假、休闲、运动等特色旅游转变。这一趋势构成了给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带来挑战,更不利于山西国际旅游业的发展。山西的旅游资源主要是自然风光、文物古迹等旅游资源。但旅游资源缺乏,无法满足度假、休闲、娱乐、购物、探奇、探险等各类特色旅游活动的需求。国际旅游需求趋势不断变化。虽然近年来,为了改变这种不利局面,有关部门开始开发多个旅游度假区,但从国际旅游度假区的建设需求和区位条件来看,山西不可能在一年内建成具有国际意义的旅游度假区。短期内。旅游度假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内旅游蓬勃发展,观光成为居民消费热点之一尤其是对于收入较高的沿海地区和大中城市的居民来说。 1996年,国内旅游区接待游客达6.4亿人次,旅游总产值达1600亿元。而且,国内旅游业的产值已经超过了国际旅游业的产值。据国家旅游局预测,到2000年、2019年,国内旅游人数将达到950-10.3亿人次。这一巨大的市场需求将成为山西旅游业发展的强大动力。一方面,山西靠近东部沿海,区位优越,“临水楼先得月”;另一方面,我国国内旅游业正处于以观光为主的发展初期。也就是说,现阶段居民出行需求目的地普遍为美丽的自然风景区、文物古迹和旅游胜地。历史遗址。这对于自然与文化旅游资源融合的山西旅游业来说,无疑是一次发展机遇。
(二)从客源市场看山西旅游业现状
首先,山西国际旅游在全国滞后。改革开放以来,山西省国际游客(包括外国人、华侨、台湾同胞、香港同胞)总体呈增长趋势(表1)。 1980年至1996年16年间,全省共接待境外游客70.66万人次,年均增长12%,旅游外汇收入年均增长20.4%。旅游业作为创汇产业,在全省对外贸易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但从全国国际旅游情况来看从发展情况看,山西国际旅游业处于相对落后的地位。在全国30个省、直辖市(不含重庆)、自治区(不含台湾)中,1986年至1996年,山西省国际旅游人数和旅游外汇收入比例一直徘徊在第24位至第28位之间。 1996年大幅增长时,排名第26位,仅高于宁夏、青海、西藏、江西等省份。其次,国际游客平均停留时间短,消费水平低。 1988年,国际游客在山西停留天数为1.43天,人均购物消费26元(人民币及外汇券)。 1996年增至2.8天,但人均日消费仍低于河南、陕西等周边省份。旅游产品销售低迷是影响山西省旅游外汇收入较低的重要因素。
其次,山西国内旅游市场前景广阔。与国际旅游市场相比,山西国内旅游市场相对活跃,并一直呈现稳定增长态势(表2)。 1985年,国内旅游人数不足400万人次。 1996年增至1318万。回笼货币量是1985年的20多倍,年均增长分别为12%和30%。国内游客人数和取款金额超过新疆、江西、吉林等省份,接近福建、黑龙江等省份,这说明山西国内旅游产业与国际旅游业相比,仍具有一定地位。国家。
3.山西旅游资源区域发展及问题
(一)区域发展条件山西旅游资源的吸引力
从山西旅游资源的吸引力范围分析,由于具有国际吸引力的国际、国家级资源较少。目前,仅有五台山、义口瀑布、大同云冈断崖、解州关帝庙、恒山、应县木塔等景区拥有此类资源,具有一定的吸引力能力,但这些资源缺乏像故宫这样的国际知名景点。北京、长城、西安太武、广西桂林等。一些潜力巨大的旅游资源尚在开发中,短期内难以吸引大量国际游客。相对而言,山西的旅游资源包括国内和省内的旅游景点服务,特别是晋祠-天龙山风景区、五老峰风景区、骊山自然保护区、黄崖洞风景区、关浔风景区,虽然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在难以吸引大量国际游客的情况下,可以激发国内及省内大中城市游客的兴趣,开发国内旅游潜力。很大。
从旅游区位条件看,山西省地处中部地带,位于京津、西安三大旅游热点与中原地区(洛阳、郑州、开封)之间),这对于山西旅游发展来说是一个优势,也是一个劣势。首先,由于缺乏便利的国际交通口岸,且距离主要客源国较远,从入境境外游客的旅游空间行为来看属于劣势。 1995年境外游客抽样调查数据显示,74.2%的访华游客只游览1-3个城市。华北地区,北京、天津、西安和中原地区是国际旅游热点地区。 1996 年,其中,北京218万人次、陕西51.04万人次、河南24.2万人次、山西仅9.6万人次。由于缺乏与这三大旅游区竞争的高度垄断的旅游资源,山西只能定位于上述旅游区的分流区层面,且分流区市场规模较小且不稳定。预计这种情况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不会发生重大改变。另一方面,旅游与经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国际旅游业的发达离不开发达经济水平和外向型经济的推动。山西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基础设施和交通条件薄弱,产业结构单一而重,山西“煤炭省”对旅游资源形象和游客心理的影响也成为山西发展旅游业的局限性。国际旅游。因素。
其次,对于国内旅游客源来说,由于国内旅游的主体是大中城市居民,山西周边有京津、西安、郑州、石家庄等大城市、济南,城市化进程迅速。山东、河南两省市场潜力巨大。随着太旧高速公路的通车、风陵渡、太阳渡黄河公路大桥的建设以及后西、后岳铁路线的正式通车,山西与京津、河北、陕西、河南之间的交通条件明显改善。目前,太原至原平高速公路已开工建设,形成京津冀至晋东的旅游环线。京津冀地区游客利用周末前往山西旅游成为可能。因此,山西近期的主要目标是未来的重点是开发周边地区的客户市场。与南方的旅游资源相比,山西的旅游资源具有南方所没有的雄伟深邃、崎岖险峻、惊险刺激的特点。而且,许多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都是为了避暑、回归自然而设计的,这些都是山西开拓东南沿海和南方旅游市场的好地方。
(二)区域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首先,地方旅游资源开发盲目性较大,缺乏统一指导和指导。旅游项目建设指南。近年来,地方政府和群众通过集资开发的旅游项目逐渐增多,说明旅游业“投资少、见效快、效益高、风险低”的行业特点引发了人们的关注。地方政府和群众的利益。但由于缺乏对旅游市场需求特征的科学分析和认识,当地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项目建设存在很大盲目性。一些项目重复性较强,质量品味低,不适应市场需求。比如前段时间全国掀起的“人造景观热”,就波及了山西各地。许多地方的人造景观在内容、形式、制作上都显得粗糙、混乱,经不起推敲,使游客眼花缭乱、提不起兴趣。无味。此类景点可能会暂时取得一些效益,但其固有的特点决定了其生命周期较短,因此不会长久,造成财力的浪费。另外,由于许多人工景观往往依附于原有的自然或文化旅游资源,破坏了原有资源的特色和形象。因此,山西省旅游部门迫切需要理顺管理渠道,对全省旅游资源开发进行统一规划指导和综合论证,真正立足长远,用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利用的视角和系统的视角。区域旅游资源开发。
其次,在区域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管理机制不畅通,缺乏统筹协调,存在多方管理、各自为政的现象。风景旅游区可设有五个同级但互不隶属的管理机构,即风景管理局、文物局(治理)、宗教事务局(司)、旅游局和旅游局。罗加州政府。由于管理体制不同,投资重点和利益不同,各景区在投资、建设等方面无法协调。例如,彝口风景区是全国40佳风景区之一。瀑布由风景区局管理,投入大量资金。 “旱地划船”和清代长城均由文物局管理。他们认为只是一般文物,不注重开发,因此景区建设未能整体同步进行,影响了景区的价值。这种管理混乱、效率低下的状况严重困扰着山西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规划。其次,各旅游区之间缺乏跨区域联系和协调,导致旅游区之间盲目竞争。同时,它是难以形成畅通的旅游线路,这对旅游产品的开发极为不利。
四.山西省旅游资源区域开发对策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山西省旅游区域开发仍处于生成性发展阶段。根据经验,现阶段旅游业的重点举措是丰富景区结构、加强景区建设。具体发展策略如下:
(一)按照优中选优、保证重点的原则,采取不同区域的发展模式。
由于区域开发旅游资源的财力、物力有限,不可能采取“综合开发、综合治理”的方式。因此,在制定旅游发展政策、选择项目投资时,首先应落实在一些资源质量高、旅游基础好的地区实施择优发展战略。山西每年可动用的旅游发展资金约2000万元以上。这些多渠道资金要集中用于支持重点景区建设,综合分析研究,统筹规划、统一布局。从全省旅游资源区域开发看,以大同、扬州、太原、临汾、运城为主体的八大旅游区格局已基本形成。每个旅游区的资源丰度和发展水平不同,应采取不同的旅游策略。资源开发模式:
1. “单一腹地”发展模式
在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旅游资源开发度不高的地区,只能利用有限的财力、物力来开发。集中。开发一两个场地价值高、水平高的旅游景区,把几个旅游点的集中开发作为整个区域旅游发展的增长极。通过自身开发能力的增加和完善,带动区域旅游资源开发,形成单一旅游中心——腹地体系的蜘蛛网结构。比如吕梁旅游区地处吕梁山区,经济相对落后,旅游业刚刚起步。今后,要把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北武当风景区作为重点投资开发项目,建设配套设施,改善交通条件,扩大影响。将与不远处的庞泉沟自然保护区联合开发,两者旅游规模的扩大将带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梁旅游区。
2. “层次序列”开发模式
太原、大同、忻州旅游区是旅游资源价值大、开发程度高的旅游区。旅游业的发展有一定的发展。规模,形成一个或多个多层次的旅游中心,这些中心旅游景区在区域内具有较强的集散功能。它对旅游区的功能、规模和发展方向起着制约作用。这些旅游区的资源开发要立足于中心旅游景区。在不断完善中心景区功能的基础上,重点开发建设潜力大的旅游资源作为二次增长极,逐步形成旅游中心——二次旅游。中心——在旅游腹地形成网络状的通道空间结构,从而实现区域的综合发展旅游。例如,在忻州旅游区,五台山风景区是忻州的一级旅游中心。区内其他旅游景点虽已得到不同程度的开发,但尚未达到五台山那样的旅游规模。今后,除了继续开发五台山山顶、开通和改造台怀镇至五台山顶的道路、完善各山顶的服务设施外,还要加快观雁山—芦芽山景区的开发。区及代县。古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加强与五台山风景区的联系,形成以五台山为中心的大旅游圈,推动新洲旅游区迈向更高水平。
3. “多核共生”发展模式
在一个旅游区内,拥有多个特色各异、规模相近、功能互补的旅游中心,充分发挥各旅游中心景区的特色和资源优势,形成多元旅游中心——腹地中心网络,共同促进区域旅游资源开发。例如,郓城旅游区区内就有许多较高级别的旅游目的地: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解州关帝庙、芮城永乐宫,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五老峰风景区,国家一级自然保护区——黎(山)云(蒙山)自然保护区。这些旅游景点已具备一定的吸引力能力;其次,近年来与河南省共同开发的“黄河游”项目也展现出巨大潜力。因此,运城旅游区要继续完善“黄河游”、“关公故里游”等项目,大力开发五老峰风景区、骊山自然保护区的观光、避难、疗养、疗养等。科研旅游,修复永济鹳阙楼、唐开元铁牛阁、顺都平坂古城;加强各中心景区合作,开发循环旅游线路,共同开发国内国防旅游市场。
(2)选择目标市场,根据市场开发资源、建设设施。
旅游资源开发建设要以市场需求为基础,遵循一定的市场原则,从实际出发,选择符合客观实际的目标市场,有目的地、有针对性地开展市场运作。因此,目标市场的正确定位是旅游资源开发成功的关键因素。对于山西来说,与国内旅游相比,国际旅游发展短期内仍面临各种困难。旅游外汇收入的增加往往需要更多的成本比国内旅游收入还要高。因此,今后山西不应再以国际旅游为主,而应从实际出发,把重点转向国内旅游市场的发展,以国内旅游为主体,着力发展大众旅游,打造各类旅游精品。群众喜闻乐见的旅游形式和项目。进一步加强对国内游客的宣传推介,为广大游客提供便利的出行条件,同时积极为国际旅游发展创造条件,以国内旅游带动国际旅游稳定发展。笔者根据山西省旅游资源现状、旅游业基本运行情况以及国际国内旅游市场发展趋势分析,认为山西省旅游业的目标市场定位应该是:以国内旅游为主作为主要的逐步培育进军国际市场的支撑条件,国内旅游带动国际旅游发展。
(
9.洛阳旅游发展前景第一名是郑州市,第二名是洛阳市,第三名是新乡市,
四到十 三是南阳市、开封市、商丘市、濮阳市、平顶山市、漯河市、驻马店市、信阳市、三门峡市、鹤壁市、济源市
2021年河南接待游客7.9亿人次2021年旅游收入达6079亿元
洛阳、郑州跻身2021年旅游产业最发达城市50强。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