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乡村旅游扶贫政策

旅游促进扶贫的方式包括:

1.农家乐扶贫模式。从近几年的旅游旺季来看,农家乐前景良好。

2.旅游景区+贫困村的扶贫模式,利用旅游景区本身的资源和市场优势,带动周边贫困村的发展。

3.古村镇旅游开发扶贫模式

我国农村古村落、古镇众多,文化底蕴深厚、民风淳朴、建筑遗迹古色古香。作为旅游资源进行开发。

2.推动乡村旅游扶贫政策

发展乡村旅游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新突破,其经济价值和社会意义巨大:

一是可以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解决“三农”问题和扶贫开发紧密结合起来,把发展乡村旅游作为脱贫攻坚的新途径。农村奔小康,改造农村,让农民就地现代化;

二是可以与加快发展旅游业结合起来,把它变成旅游产业。

三是乡村旅游可以成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模式,形成特色产业,缩小城乡差距,增强农民环境。保护意识,促进可持续发展。

3.乡村旅游扶贫

那么扶贫旅游对当地有什么影响呢?

1.可以促进当地基础设施的完善

旅游扶贫中,农村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是我国脱贫攻坚的重要环节。各地旅游扶贫规划基本上都强调,在旅游扶贫中要不断加强相关旅游配套设施的完善。

基础配套主要包括当地道路交通、环境卫生、住宿餐饮、购物服务等方面的硬件配套服务,以及相应的信息服务、医疗服务等。

<这样,当地居民的居住环境和条件将得到极大改善,生活更加便捷舒适。

2、带动当地其他产业发展

旅游扶贫可以通过推动“旅游+”带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实现“扶贫到家门口”。

比如,可以通过旅游扶贫带动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加工。比如可以开设果蔬采摘园、农产品加工体验基地等,吸引游客的消费体验,也带动当地旅游业。发展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

3.可以解决当地贫困户和其他农村居民的就业问题

扶贫旅游的发展带来的不仅是游客,还有大量的创业人才和就业岗位。这对于贫困户和当地只能靠务农为生的农村居民来说无疑是个好消息,因为这意味着他们可以在家找到工作,增加家庭收入,让生活过得更好。

可以说,通过乡村旅游的发展,矿贫群众可以成为旅游开发的参与者和受益者,绿水青山可以为山区农民带来源源不断的经济收入。通过鼓励开办农家饭馆、农家宾馆,发展特色小吃、特色工艺品,让贫困户变商人,真正解决群众增收问题。

此外,旅游扶贫也必然加速当地电商产业的发展。不仅拓宽了当地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当地居民的生活也将变得更加“互联网化”,购物消费更加便捷。 。

但有一点值得注意,那就是当地生态环境的保护。虽然旅游扶贫也强调保护当地生态,但情况却不容乐观。在实际执行中。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因此,旅游扶贫才能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4.乡村旅游扶贫政策有哪些?

结合乡村历史文化、地理位置和特色资源,运用旅游资源评价体系对乡村进行综合评估,确定乡村旅游模式,最终规划设计发挥地域优势的乡村旅游产品结合优势和地方特色开发乡村体验产品,充分调动游客吃、住、行、游、购、娱。

资源特色型能够以独特的资源吸引游客,让他们体验到别处找不到的感受。

产业型依托农业与旅游业协调发展带动通过农业观光、休闲、度假、体验等功能,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和餐饮服务。

5.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

1.评选范围

①对扶贫村、扶贫搬迁村(社区),继续选拔第一书记和工作班子,以乡村振兴县扶贫村为重点,加大选举力度。

②对于巩固脱贫成果任务较轻的村,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减少入选人数。

③各地要选择一批乡村振兴任务重的村,选拔第一书记或工作班子,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④对于党组织薄弱、组织混乱的村,继续选任第一书记。覆盖范围按照常态化、长效整治和建设的要求。

⑤其他类型村庄,各地可根据实际需要作出选择安排

6。乡村旅游扶贫政策措施

据国家旅游局网站消息,联合国大会近日通过决议,将2017年确定为国际旅游可持续发展年。为此,旅游局自2016年起推出了推动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十大举措:举办首届世界旅游发展大会、推出促进绿色旅游发展行动计划、推出公共服务和目的地建设行动计划、启动旅游信息化行动计划,启动旅游产业振兴行动计划,启动旅游促进创业创新行动计划上,启动乡村旅游和旅游扶贫行动计划,启动旅游市场秩序治理行动计划、推进文明旅游行动计划、旅游人才队伍建设行动计划。

7.乡村旅游政策支持

答: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是我们党和国家乡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农业、农村、农民经济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如何发展乡村旅游产业?你需要发现和挖掘你所在村庄的历史特色,比如:历史名人、红色历史事件、你所在村庄的地理位置有哪些美丽的风景等等,进行改造、开发利用,打造乡村旅游。产业做强。

下面我介绍一下我村的经历:

我村有一位党史上的名人,林毅汉。新中国成立后,受毛主席、周总理任命。林义山是实施长江水利工程的主要领导者。他也是山东胶东天府山起义的主要组织者和领导者。为此,两个村委会研究决定发展红色旅游文化。

(一)与长江委合作,将林义山出生地林村打造为红色教育基地,发展红色旅游文化。

(2)现在农村有很多闲置的农村房屋。侧房卫生间要改造,房间装修要符合城镇化标准。这些闲置民房要开发利用,成为红色旅游文化胜地。

(三)林宜山遗产开发。林一山生前将自己的全部财产捐献给林村人民。花园里有一棵百年流苏树名词我们称之为四月雪。是名贵的流苏品种。我们每年都有。四月,举办四月雪节,吸引游客和拍照。

总之,发展乡村旅游产业,一定要结合本村实际,找出亮点、大力发展。我们绝不能创建虚拟项目。这是我的意见。

8.乡村旅游促进政策

近日,《关于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发布,提升乡村旅游提质增效,促进乡村可持续发展旅游。 ,加快形成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 《意见》指出,乡村旅游是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力量。对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发展、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到2022年,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进一步完善,乡村旅游服务质量和水平全面提升,富农惠农作用更加凸显,形成布局合理、基本形成类型多样、功能齐全、特色突出的特点。 《意见》明确了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五项措施,包括加强乡村旅游发展规划指导、优化乡村旅游区总体布局、促进乡村旅游区协调发展;完善基础设施,改善公共服务,改善乡村旅游环境,推动乡村旅游咨询服务体系建设,促进乡村旅游便利化,促进乡村旅游发展。乡村旅游智能化;丰富文化内涵,提高产品质量,提高乡村旅游服务管理水平;打造旅游品牌,拓展市场营销,培育和打造乡村旅游品牌体系,创新乡村旅游营销模式;聚焦惠农、助力脱贫,探索推广发展模式,完善利益联结机制。 《意见》提出,推动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强化要素保障,其中就包括完善财政投入机制。按规定协调的相关涉农资金,可用于培育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强化用地保障,鼓励各地遵守相关规定。盘活农村闲置建设用地资源,在充分保障用地资源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农民宅基地权益,探索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通过租赁、参股、合作等方式盘活闲置宅基地、农舍,支持历史工矿废弃地盘活。利用荒滩等未利用地发展乡村旅游;加大金融支持力度,鼓励金融机构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信贷支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将乡村旅游纳入各级乡村振兴干部培训计划,加强县乡党委督导。开展乡村旅游政治领导干部专题培训。乡村旅游是我国旅游消费的重点领域。调查显示,2017年,我国乡村旅游达25亿人次,相当于人均1.8次出游;旅游消费突破1.4万亿元 同比增长SE 为 27%;北京永贤景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夏家勇认为,2019年国家将继续通过垃圾污水处理、村容村貌整治等进一步改善乡村旅游环境;国家将通过支持基础设施建设、旅游规划帮扶、金融支持、电商扶贫营销、人才培训、鼓励返乡创业、创造、培育、培育等方面,不断改善乡村旅游环境。打造乡村旅游特色品牌,推动乡村旅游提质增效,打造乡村旅游新高地,实现乡村振兴。

9.旅游扶贫政策

我国乡村旅游可分为郊区型、景区型、乡村型三种类型。

(1)郊区型。这是目前最常见、最成熟、最有前途的我国乡村旅游类型。

(2)景区型。我国的著名风景区都被农村包围,风景区周围的山林需要保护;周边农民自发涌入景区做生意,造成景区社会环境混乱。这种情况需要紧急治疗;国内游客需要廉价的接待设施。

(3)村庄类型。在国家旅游扶贫政策引导下,我国特色村落乡村旅游在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山区快速发展。这些地区大多为山区,缺乏发展一、二工业经济的自然条件,不具备交通区位优势。

10.国家对乡村旅游项目政策支持

1。推动融合发展 增强活力乡村产业发展凝聚力

1.推动实体深度融合。支持本行政区域内产业关联度高、辐射力强的大型工业化联合体发展,积极发展分工明确、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中型工业化联合体,鼓励发展工业化联合体。农业企业和农民合作社与农民合作按订单生产、股份制公司组成的小型工业化联合体。发展壮大农民合作社,培育农民合作联会,探索发展企业合作社,支持家庭农场与农民合作社联合,实现集团化发展。

2.推动业态深度融合。引导新业态以规模化、特色化、专业化经营为结合点、配置点推动农业与现代产业要素跨界融合,推动产业深度交叉融合,形成“农业+”多元产业发展趋势。推动规模种植与林牧渔业融合发展,发展林下种植、稻渔共生等产业。推动农业、加工、流通一体化,发展中央厨房、直供直销、会员制农业等业态。推动农业与文化、旅游、教育、医疗健康等产业融合,发展创意农业、亲子体验、功能农业等业态。推动农业与信息化融合,发展数字农业等产业。

3.打造产业融合载体。支持建设一批产学研一体化的现代乡村产业园区一、二、三产业,集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拥有完整的产业链。加快建设一批原料基地标准化、精深加工转化、区域主导产业、利益紧密相连的农业产业强镇,实现多主体参与、多要素聚集、多业态一体化格局发展,多模式推广。创建一批主业强、产业兴、知名度强的新型农业产业强镇,确定一批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点地区。

2.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打造农村产业发展高地

4.推动加工装备升级换代。贯彻落实《关于推进经济社会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农业农村部等15部门《推动农产品精深加工高质量发展》,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协同的创新机制,引导加工企业工艺技术上的“换枪”、生产流程上的“机”、营销渠道上的“换人”、“电商换市场”,推动加工企业从小到大转变,加工程度从最初的开发推广一批具有知识产权的关键加工技术和装备,引导有关社会组织推动中国农产品加工企业百强。

五、加强精深加工基地建设。“先民后粮”和“先农业、后工业”,支持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政策整合、要素集聚、集中服务、企业一体化。建设一批原料基地,形成企业带动、科技引领、配套服务的农产品精深加工园区,实施农产品原产地初加工项目,支持农产品产地新兴经营主体。建设保鲜、储藏、分级、包装等初加工设施,使产品能够经过后处理,适合精深加工。鼓励县域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建设一批农产品专业村镇。农产品及加工实力雄厚恩蒂斯。确定一批产业规模大、创新能力强、示范带动绩效好的国家农产品精深加工示范基地。

6.推进副产品综合利用。推广低消耗、低排放、可循环的农村绿色生产方式,加快种植、养殖、回收一体化,建立农村有机废弃物收集、转化和利用网络体系。集成推广智能化、信息化设施设备,推广清洁加工,促进加工副产品综合利用,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新产品等,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多重增值、能源节约和减排。推出一批农产品及加工副产品综合利用典型模式。

3.专注发展特色产业,拓展乡村产业发展空间

7.加快特色资源开发。制定实施农村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植、特色食品、特色编织、特色制造、特色手工业等产业,增加特色品牌产品和个性化服务供给,满足多元化发展。市场的需求。发展地方特色文化产业和创意产品,保护传统技艺,传承乡村文化根源。

8.加快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积极发展多元化特色粮油、薯类、水果、蔬菜、茶叶、菌类、中药材、养殖、林木花卉苗木等特色种植,加快绿色循环种植基地建设,支持绿色循环种植基地建设。发展加工物流,促进特色产品高质量发展。扩大绿色循环、优质高效特色工程实施范围,建设一批绿色优质高效特色产品基地。

9.培育“一村一品”示范乡镇。充分发挥乡镇农业资源和自然生态的比较优势,挖掘“人无我有、人有我有、人有我有”的稀有资源”,开展差异化竞争,推动整村发展、一村带动多村、多村联动,完成“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创建工程,夯实产业基础,打造区域经济发展新优势。第九批“上“一村一品”示范村镇获得表彰。

10.打造特色农产品品牌。按照“标准采购、非标创建、全面执行标准”的要求,制定不同地区不同产品的技术法规和产品标准,打造一批“特”、“特”、“特”。最好的产品中的好”。 “兔子豪”、“湘子豪”品牌。公布全国农村特色产业名录。开展生产标准化、特色标识、营销电子商务“三化”试点示范行动,实现营销扁平化、质量可追溯。

4.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增强乡村产业发展活力

11.壮大龙头企业队伍。实施新企业培育工程,引导龙头企业兼并重组通过重组、股份合作、资产转让等方式,建立大型农业企业集团,打造知名企业品牌,增强龙头企业对乡村产业振兴的引领能力。鼓励龙头企业产品集中布局县乡,向重点产区和优势区域集聚。完善《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认定和运行监测管理办法》,新认定一批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

12.培育产业化联盟。围绕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支持龙头企业牵头,与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民协作,组成要素优化配置、专业化、产业化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最终分工合作、利益共享,创造了优良的原料基地和强大的加工能力。 ,产品质量高、品牌效应大的示范联合体。引导联合体共同制定章程,明确权责,健全治理机制,完善利益衔接机制,充分发挥各主体优势,增加农民参与,增强产业链竞争力。扩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支持政策创新试点范围,探索有效的工作机制和政策支持体系。

13.完善农农联动机制。引导新型经营主体与小农户建立契约式、股权式的利益联动机制,推动“订单获取+分红”、“土地流转+优先就业+社会保障”等多重利益联动,“农民持股+保证收益+按股分红”方式。落实农业农村部等六部门《关于开展土地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试点的指导意见》,鼓励各地根据实际情况自主选址开展试点因地制宜,创新土地经营权入股实现形式,有序推进土地管理。农业产业化经营投资权。

5.积极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为乡村产业发展增添亮点

14.打造高品质休闲旅游。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挖掘特色景观、农耕文化、田园风情、民俗风情等优质资源,丰富文化内涵,拓展农业功能。开发特色产品,挖掘村落历史,建设一批设施齐全、功能多样的村落。休闲观光公园、乡村民宿、农耕体验、养生养生基地等,培育一批“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的美丽休闲乡村,打造高品质休闲农业特色突出、主题鲜明的乡村旅游。推荐新一批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和乡村休闲旅游示范县。

15.丰富休闲旅游产业。加强规划设计和创新创意,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虚拟现实等手段,提升“农家娱乐”、“农耕体验”等传统业态,发展高端业态等高端业态。 - 终结民宿、养生基地、摄影基地,探索农业主题新巴士园区、教育农场、创意农业、深度体验、新型疗养等业态。会同发展改革、金融、文旅、教育等部门,改造提升一批乡村休闲旅游基础设施。

16.提高休闲旅游管理水平。加快制修订一批技术法规和服务标准,用标准打造品牌,用品牌吸引资本,用资本聚集资源。组织开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人才培训,培养一批素质过硬、管理能力强的产业发展管理和业务人才。开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集聚区监督检查,确保服务规范、运营安全。开展特色鲜明、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持续推出开展“春赏花”、“夏纳凉”、“秋采摘”、“冬农乐”活动。

6.推动农村创新创业升级,增强农村产业发展新动能

< p>17.培育创新创业群体。落实《国务院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优化农村创新创业环境,增强创新创业带动就业能力,增强创新创业带动就业能力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增强农村产业发展内生动力。以政策驱动、乡情驱动、项目驱动,搭建人才回乡、企业振兴、公民下乡平台,吸引各类人才到岗创业农村地区的科技创新。实施农村创新创业“百县千乡”“万人领军”培育行动,加大各方资源支持当地农民创业创业,鼓励农民就近创业、引导农民工青壮年时回乡创业。

18.拓展创新创业领域。支持返乡群众、“田间学者”、“乡土专家”、“乡镇创客”兴办特色种植、加工流通、休闲旅游、电子商务、农商直供、中央厨房等新业态,培育发展网络化、智能化、精细化的现代农村产业新模式。培育多种新型综合业态,积极发展“互联网+创业”船创”、“生鲜电商+冷链宅配”、“中央厨房+食材”“冷链配送”等业务业态,推广智能化生产、运营平台、物流终端、产业链等新模式。联盟和资源共享,组织农村创业创新项目创意大赛,推介第三批全国农村创新创业带头人、第一批全国优秀农村企业家典范、第二批全国农村创新创业示范县。

十九、搭建创新创业平台,整合政府、企业、社会等多方资源,按照《政府》搭建平台,集聚资源“以平台服务创新创业”要求,促进各类要素向乡村创新集聚创建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农村双创示范园区(基地),引导有条件的龙头企业搭建云平台。开发众创新、众筹、众包、众支持模式。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建设100个国家农村双创示范园区(基地),确定100个农村双创人才培训、实训、见习、见习、孵化基地。务实举办全国新农民新技术创业创新博览会,展示新成果、交流新经验、实现新发展。

7.大力推进产业扶贫,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20。支持特色产业发展。挖掘资源优势、景观优势和文化优势结合贫困地区特色,开发具有独特优势的特色产品,有条件的地方创建“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和休闲设施。旅游精品点。支持贫困地区打造特色产品品牌。农业产业化和绿色循环优质高效特色产业项目要尽可能向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倾斜。农产品产地初加工项目要支持贫困地区建设仓储、烘焙、干燥、保鲜等设施。

21.引导龙头企业建设基地。依托贫困地区资源优势,引导龙头企业与贫困地区合作创建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原料标准化基地,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进入大市场。组织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与农业农村部定点扶贫县合作开发农业资源,拓展产品市场,以产业带动扶贫。

22.开展农产品产销对接。组织贫困地区农业企业参加中国农产品加工业投资贸易洽谈会等博览会、展览等活动,举办专题扶贫活动,促进产销对接,促进品牌提升。组织国内大型加工、采购销售、投融资企业、科研单位赴贫困地区与县域企业、村镇企业开展对接活动,推动产学研对接。直销直供、原料基地建设、招商引资等项目。

11.乡村旅游扶持

根据2021年11月4日印发的《关于办理2021年乡镇工作补贴正常调整事宜的通知》

补贴对象为:截至2021年10月31日,全部在乡镇工作年限符合新补贴标准的人员。

2021年乡镇工作补贴标准为:在乡镇工作不满10年的,每人每月200元;在乡镇工作10年以上20年以下的,每人每月260元;在乡镇工作20年以上30年以下的,每人每月260元;30岁以上的,每人每月320元; 30岁以上的,每人每月38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