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源山开元寺崇武古城府文庙西湖公园
神狐湾努木林清水岩天后宫五里桥
东湖公园洛阳大桥黄金海岸仙宫山蔡氏古宅
郑带仙瀑布成功古迹、土门街

泉州名胜古迹

清源山


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它是泉州市的北部屏障,海拔498米,面积62平方公里。主要景区距市区3公里。清远之奇,源于石,清远之灵,源于泉。元代人们赞誉它为“闽蓬莱第一山”。 “清源鼎之”是老泉州十景之一,历来都是旅游胜地。据《泉州府志》记载,清源山最早开发于秦代。在唐代,“儒家、道教、佛教”争夺土地和经营。这里还有伊斯兰教、摩尼教、印度教的踪迹,并逐渐发展成为多种宗教。一座兼收并蓄的文化名山。景区内泉水流淌。还有瀑布、怪石洞、翠峰、万树,以宗教寺庙、文人书院、石刻石刻等文物古迹为主的人文景观,几乎遍布清源山的每一个角落。现存保存完好的宋元大型道教、佛教石刻7座9座,历代摩崖石刻600多平方米,元代花岗岩仿木结构佛像室3座,明清两代,还有近代高僧弘一法师(李叔同)的佛塔。还有广钦法师的塔院。清源山自古以来就有以三十六洞十八景而闻名,尤以老君岩、千手岩、阿弥陀岩、碧霄岩、瑞祥岩、呼如泉、南台岩、清源洞、施恩岩等取胜。其中以老君岩为代表的清源山宋元石刻造像六尊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推荐名称有“清远鼎之”、“清远观海”、“清远品翠”。
开元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首批4A级旅游景区之一。位于市区西大街,始建于唐武则天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原名“莲花寺”。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唐玄宗下令诸州建开元寺,遂改为现名。姓名。整个寺庙占地7.8万平方米。其规模宏大,结构壮观,风景秀丽。曾与洛阳白马寺、杭州灵隐寺、北京广济寺齐名。主要有大雄宝殿、甘露坛、东西塔等建筑。大雄宝殿是中轴线上的主体建筑。始建于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现存建筑为明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遗物。大雄宝殿高20米,保留了宏伟、雄伟的唐代建筑风格。吗哪坛建于宋代,现在的坛是明初重建的。是全国三大戒坛之一。八角五层楼阁式仿木结构石塔矗立在庭院两侧的广场上,高约200米两塔相隔,是全国四大名塔之一的泉州东塔和西塔。东塔称“镇国塔”,高48.24米;西塔称“仁寿塔”,高44.06米,略低于东塔,其规模与东塔几乎相同。两塔是中国古代石塔,是建筑瑰宝,也是历史文化名城泉州的象征。推荐名称有“凌空双塔”、“开元双塔”、“紫云双塔”。
西湖公园


位于城区西北部清源山南麓,是西北海洋滞洪排涝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地区地处低洼平原地区。过去发生大洪水时,主要依靠天然水面和稻田挡洪。俗称“西北大洋”。由于洪水严重灾害发生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西北海域拦洪排涝工程建设被列为市十二届人大五次会议一号议案。从1996年6月开始,投资1.7亿元,历时两年多建成西湖公园,由三座名桥、三水体、四岛组成。西湖公园占地100公顷,其中水域面积82.28公顷,广场道路1.72公顷,绿化面积16公顷,树种200多种。西湖繁花似锦,波光粼粼,与清源山天然接壤。清源山秀美翠绿的山峦,与西湖碧波荡漾的美景相得益彰。湖光山色融为一体,园林美景尽收眼底。市区生态环境良好。花园欧在湖边。 2001年12月荣获建设部“中国人居环境示范奖”荣誉称号。推荐名字有“西湖流碧”、“西湖烟雨”、“西湖澜光”。
崇武古城


位于惠安县东南沿海,濒临台湾海峡,为洪武二十年江夏侯周德兴所建。明朝(1387年),海防时为抵御倭寇。隆庆元年(1567年),抗倭名将戚继光、于大猷拜师崇武,城门北门石刻“威镇海榜”为戚书所传。清顺治八年(1651年),郑成功在此驻扎抗清。据说留下了一块“马蹄石”。 1988年被列为第三批国家重点骨干企业经国务院批准为文物保护单位。古城内外,有分别建于宋、明、清时期并经修葺、延续至今的宫殿、庵堂、庙宇、寺院等古建筑遗存20余处。它们与古城一起,构成了一组可以游览、反映远古时代的古迹群。尤其是城外3公里的大山查山龙后洞,既有新石器时代遗址,也有记载古城历史的文人墨客的摩崖石刻。城外半月湾,有著名画家洪世清创作的土石刻——“鱼龙洞”,还有著名书法大师朱屺瞻、钱君涛、刘海粟等人的篆刻、书法精品。都刻在奇石怪石上。另有现代化石雕博览园和省级海滨古城下的est公园。逛古城就够探索古景点了。推荐名字有“古城观潮”、“崇武观海”、“观海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