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青海旅游发展

中国乡村旅游十大发展模式

1.乡村度假休闲型(农家乐型)

指位于城镇周边的乡村,利用靠近城市、交通便利的条件,以乡村旅游活动的发展模式为基础,以乡村生态景观、乡村文化和农民生产生活,以家庭为具体接待单位。这种开发模式的特点是:投资少、风险低、操作灵活、见效快。发展这种模式要注意:一要做好规划,防止产品简单重复;二是挖掘文化内涵,提升产品品味;三是落实行业质量标准,规范服务;四是加强农民培训,提高农民专业技能。人员素质。

该开发的典型示例发展模式包括: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三圣花乡、重庆市南岸区石牛片区、浙江省安吉县保福镇、云南省昆明市西山区团结镇、积石镇青海省循化县、甘肃省天水市麦集区麦集镇后川村、河南省栾川县重渡沟村、辽宁省大连市金州区石河镇东沟村、湖南省湘潭县省内天津市蓟县响水乡青竹村、船房峪乡毛家峪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米泉市铁场沟天山村、陕西省汉阴县城关镇大兴村等

< p>2。依托景区开发型

是指分离出附近旅游景区的部分服务功能,吸引周边农民参与旅游接待和服务s。农民还可以为游客提供旅游产品和农副产品,从而推动农民增收致富和周边农村发展的模式。这种开发模式必须满足以下条件:一是靠近重点景区;二是游客数量多;三是周边农民有旅游意识和服务意识。发展这一模式时应注意:加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一定的服务功能;培养农民旅游意识和服务意识,加强对农民执业的组织和指导。

这种发展模式的典型例子包括:湖北省秭归县周平乡、北京市房山区十渡镇、广东省信宜市望江村、山东省五莲县首石村、宁夏回族中卫迎水桥镇福建省i市、福建省泰宁县水吉村、江西省宜春市明月山风景区温塘镇、海南省琼海市博鳌镇南强村、山西省壶关县桥上乡、浙江省余姚市大兰镇、西藏自治区定日县扎西族乡、安徽省石台县大研乡、湖南省中方县中方镇井坪村、吉林省长春市二道区四间乡省份等

3.旅游小镇建设型

是指将旅游资源丰富的乡镇旅游开发与城镇建设有机结合,建设旅游小城镇,促进乡村旅游发展。模型。发展这种模式应具备的条件:一是居住条件和基础设施有一定基础;二是拥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非常有吸引力。这种发展模式要注重:科学规划小城镇,确保规划不失真地实施;立足可持续发展,正确处理资源保护与旅游发展的关系;多渠道加大投入,完善小城镇基础设施;要从本地实际出发,充分发挥农民参与小城镇建设的积极性,让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这种发展模式的典型例子包括:云南省腾冲县和顺镇、江西省婺源县江湾镇、云南省大理州喜洲镇等。

4.原生态文化村落类型是指利用当地原生态村落文化资源,包括当地独特的人居环境、建筑、歌舞等,重点关注ng 保护并利用这种情况。发展旅游业、促进乡村发展的典范。这种类型的开发必须确保当地村庄的真实性和独特的文化内涵。这种发展模式要注意:一是做好全村旅游发展规划;二是引入市场开发机制,促进旅游业发展。三是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注重保护当地原生态环境。

这种发展模式的典型例子包括:贵州省凯里市三棵树镇南华村、广东省封开县阳池村、贵州省江口县云社村、婺源县李坑村江西省贵州省平坝县天龙镇天龙村。

5.民族风情型

指少数民族农村地区各地区立足独特民族风情,大力完善基础设施和旅游接待设施,引导少数民族农民参与旅游,开发推广乡村旅游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模式必须保证少数民族有一定的规模;民族风情一定要独特、有吸引力。这种发展模式要注意:一是要切实挖掘当地少数民族风情,提升文化品位和旅游吸引力;二是引导当地少数民族农民参与旅游接待活动。三是改善当地村容村貌和基础设施条件。

这种发展模式的典型例子包括: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梅里斯达斡尔区哈拉新村、青海省互助县土族民俗旅游村、同江省结金口赫哲乡渔村黑龙江省 市g省、吉林省延边州安图县红旗村、内蒙古自治区莫里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西博荣村、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恭城瑶族自治县红岩村等。

< p>6。特色产业带动型

是指在乡镇范围内,依托区域独特优势,围绕特色产品或产业链,实施专业化生产经营的模式。通过乡村产业的发展壮大,带动乡村旅游的发展。这种模式需要三个基本条件:具有生产一定特色产品的历史传统和自然条件;有相应的产业带动和旺盛的市场需求;它需要一定的“组织形式”,通过产业集群形成规模。这种发展模式一定要注意:一定要定位准确地说,一定是大而全,但没有特色;政府不能越位、缺席、错位,要树立服务意识,避免过度干预市场。重视示范引领作用,分步骤落实;大力加强农业和旅游业的综合组织程度;注重市场推广和自主创新,推广特色品牌。

这种开发模式的典型例子包括:山西省阳城县皇城村、北京市大兴区潘各庄镇、四川省成都市郫县友爱镇农科村、燕南飞茶田度假村、广东省梅县、福建省宁德市三都镇等。

7.现代乡村展示型

是指因地制宜、经济发达的农村发展模式。发展乡村旅游,展示新农村形象。这种模式一定是在经济发达、交通便利、知名度高的农村地区。发展这一模式时要注意:一要处理好旅游业发展与其他产业发展的关系;二要积极引导农民参与旅游接待活动。

这种发展模式的典型例子有:江苏省江阴市华西村、黑龙江省甘南县杏石村等。

8.农业旅游开发型是指利用农业生产过程的知识性、兴趣性、参与性,开发、策划观光、休闲、度假等旅游产品,满足游客的需求,促进农业的发展。发展乡村旅游。这种开发模式必须满足以下条件优点:一是靠近城镇,客户市场潜力大;二是交通便利,可达性好;三是农业生产具有信息性、娱乐性、参与性。开发这种模式需要注意:具有良好的项目创意和策划能力;认真做好客源市场调研,分析客源市场需求;制定可行性研究报告;加大项目宣传推广力度。

这种发展模式的典型例子包括:河北省秦皇岛市北戴河集发旅游园、上海市奉贤区神龙生态园、辽宁省葫芦岛市红叶现代农业园、金山区漕泾等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222团上海镇水库村新天兵湖旅游园。

9.生态环境示范型

指有生态环境的农村地区良好的生态环境,以生态环境为旅游胜地,开发观光、休闲、度假旅游产品,促进乡村旅游。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模式需要便利的交通和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这种发展模式应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防止旅游开发造成环境破坏和退化;还应培养旅游开发经营者和游客的环保意识。

这种发展模式的典型例子包括:江苏省常熟市蒋巷村、北京市密云县石塘路村、重庆市垫江县沙坪镇、海口市美兰区雁峰镇海南省海南市、浙江省奉化市小王庙镇滕头村、湖南省长沙县黄兴镇、瓜北流民乐镇罗郑村恩溪壮族自治区等。

10.结合红色旅游

是指组织接待游客利用“红色旅游”资源到乡村开展观光活动,结合发展“红色旅游”,带动乡村旅游发展的模式。这种开发模式必须在知名度高、革命文物古迹丰富、有一定旅游接待规模的村庄开展。

2.青海省旅游发展规划

旅游酒吧互助应规划为以旅游度假为核心的场所,从而带动当地产业,同时用当地产业带动旅游业。互助最有名的是互助北山和互助酒厂。现在互助酒厂投入了大量资金修建了高尔夫球场。如果只是为了吸引顾客,那就有点说不过去了,所以我觉得未来还是以旅游业为主

3。青海旅游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I如果不过敏的话,冬天到青海适应的概率很低。

首先,我们来谈谈适应环境。适应是指因旅游或其他原因到一个新的地方旅行时,由于气候、水质、海拔等环境和饮食因素的突然变化,身体不能立即适应而出现的各种不适症状。主要表现为失眠、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腹泻、皮肤过敏和瘙痒等。

水土不服与季节关系不大(虽然青海有四个不同的季节)。如果你经常感觉水土不服,我的小建议是:多带点优质益生菌,随时补充,可以有效缓解和改善你的情况。

冬季去青海旅游,要注意高海拔地区低氧可能引起的高原反应。埃斯普尤其是已经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更应该提前咨询,做好准备。

另外,青海普遍紫外线较强,空气干燥,需要做好皮肤防晒和保湿工作。如果呼吸道过于干燥,可能会出现流鼻血等症状(不是常见现象)。建议多喝水。

说到饮用水,青海的水质比较硬,有些人喝了之后可能会出现气的问题。您可以携带自己的瓶装饮用水,这些饮用水在旅游景点应该很容易获得。

说到吃,西北也差不多。地方风味主要有面食、牛羊肉等,口味偏咸、辣。川菜、粤菜、东北菜、鲁菜等也都有

对了,青海位于西北,海拔较高。气温低我冬天,不同地区的气温会有很大差异。建议提前咨询,准备保暖衣物、手套、帽子等。

4.青海旅游发展路径

2011年,青海旅游总收入1.79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4%。各地推出了许多独具特色的宗教文化、民俗风情、文化体育活动,打造出特色鲜明、内容丰富、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娱乐性、体验性的旅游文化活动。西宁市乡村草莓节、湟源丹嘎古城彩灯艺术展、贡艺之乡同仁县“玉图”表演等藏传佛教“火热”多彩旅游文化活动青海湖冰游拉动青海旅游业,美丽青海我们一起我来找你。

5.青海旅游发展有哪些创新?

应该是安全的。

景区开放有序,行业复苏强劲。受疫情影响,家庭出行、短途出行成为新常态。省内游、环省游、自驾游持续普及。全省重点景区开放安全有序。假期期间,青海省4个5A级旅游景区中,仅青海湖风景区对外开放。互助土族故里园、塔尔寺、祁连阿美东索景区未开放..

线上促销不断创新,文旅活动不断精彩。假期期间,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推出系列线上活动,增添更多文化气息和欢乐气氛影响省内外群众的度假生活。

6.青海旅游业发展现状

2020年,青海旅游业面对突如其来的COVID-19疫情,实现了疫情防控和文化旅游发展双丰收。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3311.82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89.92亿元。

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张宁介绍:2020年,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统筹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出台政策17项,复工率100%。实施文化旅游项目600个,完成总投资105亿元。争取专项资金8.64亿元,招商引资资金5.04亿元。

7.旅游的自然环境背景青海发展

1.祁连县

同德县平均海拔3000米,位列青海十强县,生态旅游环境良好排名第一

p>

青海十大县,面积1.4万平方公里。境内分布着15个少数民族。全年气温较低,年平均气温仅1℃。该县非常受旅游业欢迎。一个温馨的生态旅游目的地。

2.贵南县

同德县位居青海省十强县之列。同德县平均海拔3000米,生态旅游环境排名第一。

贵南县面积6593平方公里,位于青海省东南部省。它有四个季节:漫长的冬季和短暂的夏季。是典型的更适合经济发展的气候草原畜牧业t。该县植物资源丰富。

3.同德县

同德县跻身青海省十强县之列。同德县平均海拔3000米,生态旅游环境排名第一。

同德县位于中西交界处,地理位置优越。境内多山,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人口以汉、藏、回等民族为主,其中藏族人数最多。占面积56%的草原是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重中之重。 。

4.乌兰县

同德县跻身青海十强县。同德县平均海拔3000米,生态旅游环境排名第一。

乌兰县 位于青海省中部,总面积12858.16平方公里居住着 17 个少数民族关系。该县还有丰富的矿产和生物资源,目前的交通体系也比较完善。

5.甘德县

同德县跻身青海十强县之列。同德县平均海拔3000米,生态旅游环境名列第一。

甘德县概况 全县面积7046平方公里,地形以山地为主,但地势比较平坦、开阔。拥有岩金、煤炭等矿产资源,野生动植物种类丰富。

6.刚察县

同德县平均海拔3000米,位居青海十佳县之首,生态旅游环境良好

青海十佳县中,刚察县面积1.2万平方公里。是当地畜牧业发展的重要县。百分之七十的人口来自少数民族,且交通不便。建设比较完善,所以这几年经济发展得很好。

7.湟源县

同德县位居青海省十强县之列。同德县平均海拔3000米,生态旅游环境排名第一。

湟源县是西宁市所辖县,辖2镇、7乡。温差较大,土地、植物、矿产资源丰富,特别是石英石、石灰石、花岗岩等资源。储量非常可观。

8.尖扎县

同德县位列青海省十强县,平均海拔3000米,生态旅游环境良好第一名

尖扎县位于青海省位于青海省东南部,是我国藏传佛教的发源地。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强大的旅游潜力。这整体经济年增长率也相当可观,铁、铜、铅等资源丰富。

9.杂多县

同德县跻身青海十强县。同德县平均海拔3000米,生态旅游环境名列前茅。

杂多县面积3.5万平方公​​里,是三江源头保护区。因此,该县生态环境优良。不少景区都备受青睐。从经济发展来看,近年来旅游业的发展非常好。

10.囊谦县

同德县位居青海十强县之列,平均海拔3000米。生态旅游环境排名第一。

青海省十佳县县排名中,囊谦县是玉树州下辖县。占地面积​​12741平方公里,人口有汉族、回族等。其丰富的铁、铅、锌、锡等资源极大地促进了经济发展。

8.青海旅游发展面临的机遇

青海拥有众多海拔2000米至3000米的高原旅游景点。这里风景优美,气候宜人,空气清新,非常适合体育锻炼和高原疗养。